第一节 概述
2004年,可口可乐推出的“美汁源”果粒橙在全国铺开。权威数据显示,该产品的销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7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超越统一,坐上低浓度果汁市场的头把交椅,08年则成为中国果汁市场排名第一的品牌。
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计划失败,但这并没有改变可口可乐强攻果汁市场的决心。09年5月19日,可口可乐宣布正式启动果汁饮料的新一轮全方位市场攻势,主打产品为“美汁源”。
在全球经济滑坡的大势下,2008年第四季度,可口可乐全球业绩同比下滑4%,在中国区则增长29%。中国区08年全年增长19%,其中非碳酸饮料业务贡献巨大。据了解,目前可口可乐非碳酸饮料与碳酸饮料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2:8攀升至3:7。
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在美国本土发力非碳酸饮料。在中国,百事可乐也推出了都乐、果缤纷等系列果汁品类。
09年3月,可口可乐宣布将在3年内在中国投资20亿美元,超过可口可乐过去30年在华投资的总和。同时,可口可乐斥资9000万美元的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落户上海,主要用于对可口可乐非碳酸饮料新产品的研发。
08年11月,百事可乐也宣布,未来4年将对华投资10亿美元。
两大巨头的全球非碳酸饮料的比重将增加,但碳酸饮料的产量仍保持增长,食品级二氧化碳在碳酸饮料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很大。
第二节 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2000年以来,日本啤酒(含泡沫酒和新风味酒)出货量以2001年的71.6亿升为最多(但与历史最高的1994年的74.5亿升相比,仍有约3亿升的差距),2002年后降到70亿升以下。
2002年为69.3亿升,2003年为65亿升,2004年微增为65.4亿升,2005年继续减至63.4亿升。2004年日本啤酒产量为66亿升,排在世界第8位,与10年前的1994年的72亿升相比,产量减少了8.2%。
日本啤酒业的发展必然带动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发展,但随着啤酒产量的减少,啤酒 行业 对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也随着减少。
第三节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据《BraUWelt》专业刊物统计,世界人均啤酒消费量前三名的国家为:捷克、爱尔兰、德国(127.5升)。
2008年,捷克啤酒产量达198.1万千升,较历史最高的2007年仅低0.5%。捷克国内啤酒销量出现下降,但出口量增幅创历史新高。国内啤酒市场销量下降了1.3%,达161万千升;出口量增长了3.2%,达37.1万千升。啤酒产业是食品级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之一,捷克啤酒的畅销带动着捷克,甚至是欧洲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
第四节 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在美国,尽管巨资合并与经济困境提升了大麦和啤酒花等配料的成本,但是清啤和进口啤酒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2%和2.1%。
在美国,一些学校已限制碳酸饮料进入校园,根据协议规定,除了正常和延长的上课时间,学校在课后安排俱乐部活动和乐队合唱练习等时间内,碳酸饮料也不能在校内出售。只有在学校举行游戏、音乐会和体育比赛等包括成年人参与的活动时,碳酸饮料才能“登堂入室”。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消费非碳酸饮料,由于这一趋势,美国碳酸饮料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会下降,啤酒生产对二氧化碳的需求保持增长态势。
第五节 当前 行业 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级二氧化碳 行业 存在着许多问题。生产技术和装置以及检测手段未能真正规范,使得产品良莠不齐。
一、执行的标准落后
片面追求产品的纯度,认为只要产品纯度达99.9%就是食品级,多数生产装置的产品质量起点定位在GB10621——1989《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标准上,由于GB10621-89标准只对纯度、水份、硫化物、一氧化碳进行了量化规定,其余四项均为定性指标。不但指标宽松,而且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烃、苯、及醛、醇等许多杂质未加限制,只是用一般的物理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不同的二氧化碳气源,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烃、苯、及醛、醇等杂质的含量有很大不同,高者达数千ppm,甚至上万ppm。特别是苯,一般都在10ppm左右。对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用一般的物理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肯定是达不到新国标和国际饮料标准则规定的总烃<50ppm(其中非甲烷类烃不大于20ppm),苯<0.02ppm(20ppb)的要求。
二、工艺落后
目前大多数二氧化碳生产厂都采用吸附、加压、冷凝的工艺,有的则简单地采用加压、冷却的办法就直接充装,连最起码的简单净化处理手段都没有。而有吸附净化处理的厂家,也往往因吸附剂的质量差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成为摆设,更何况一种吸附剂要同时吸附数十种杂质是不可能的。另外,对人体有毒又害的烃、苯、及醛、醇等杂质,由于其沸点一般都比二氧化碳高,在二氧化碳液化时不能得到去除。因此生产符合国标GB10621-2006和国际饮料协会标准的二氧化碳产品是不可能的。
三、检测手段滞后
国内二氧化碳生产厂在生产中很少配有在线 分析 手段,只有简单的纯度 分析 。许多 分析 还停留在手工 分析 ,产品质量无保障。这除了要增加检测投入外,与对食品二氧化碳标准的认识不足及对国标GB10621-2006的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第六节 行业 未来发展预测 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除了在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中作为起泡和调味剂使用,也可用作食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的防腐保鲜,粮食的杀虫与贮存等。
1、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
2、产品的检测手段更加先进。
3、食品级二氧化碳的生产技术将更加先进。
4、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在安全性上将进一步提高。
5、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应用向着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七节 行业 投资前景 分析
近年来,食品级二氧化碳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饮料和啤酒、烟草、蔬菜等防腐保鲜、超临界萃取等领域更为活跃。
饮料和啤酒 行业 是食品级二氧化碳最大的消费市场。目前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在该领域二氧化碳消费水平极低。饮料对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巨大需求,预示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烟草 行业 也为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应用提供了很好机遇。过去,烟草 行业 用的是氟利昴膨化烟丝,随着环保要求提高以及对食品添加剂要求严格,目前已逐步采用食品级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进行烟丝膨化。采用食品级二氧化碳膨化的烟丝不仅质量好,而且每箱香烟可节约近3千克的烟丝原料。我国不少烟厂近两年都相继将原来的氟利昂膨化设备改为二氧化碳膨化设备。通常情况下,2000万箱/年香烟规模的企业,年约需260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
食品级二氧化碳或其制成的干冰还是食品、蔬菜、水果、水产品防腐保鲜用真正“绿色”产品的首选,另外在储存速冻食品、冷藏运输、医疗冷冻等领域也可大显身手。投资食品级二氧化碳 行业 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八节 政策风险
我国从2006年12月1日起,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执行与国际饮料协会(ISBT)标准等效的GB10621-2006新国标。要求生产技术和装置以及检测手段更加规范。对照新标准,国内大多数厂家将难以达到新标准要求,特别是对总烃的要求.如国内有些化工企业的食用CO2装置,由于过去从未对总烃进行过测定,经送样至香港、美国测定,发现原料气CO2含总烃(烷烃、烯烃、醇、醛、苯等)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使得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九节 技术风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厂商的 技术工艺 相比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国际性企业的采购标准严格按“国际饮料学会标准”(ISBT)执行。特别是对人体有害杂质,如各种碳氢化合物、氨、硫化物、氮氧化合物、氰化物、醇、醛、酯、醚等等限制严格,并加以量化控制。一些大型企业有能力增强自己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而许多中小型企业因其脱烃净化技术装备落后,不能生产出满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企业需要的高品质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第十节 市场风险
饮料和啤酒 行业 是食品级二氧化碳最大的消费市场。而“十一五”初期,中国已经开始着重调整饮料产品结构,降低碳酸饮料的比例,碳酸饮料产量增长速度正处于下降趋势,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目前,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已接近饱和。这对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量有一定的影响。
第十一节 财务风险
制度及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有力保障。但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落实,检查和监督,也存在公司有关人员在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时由于未能正确理解,把握和执行相关规定而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贯彻的可能,因此公司面临财务内部控制风险。
由于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公司汇兑损益也随之上升。目前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的走势有利于公司进口业务,但一旦汇率反向波动,则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是出口公司,汇率的上升将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及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债务融资、信用证项下的融资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等的企业来说,公司原料集中采购、集中付款且单次采购付款金额较大的特点,造成公司在原料集中采购付款时点上相对的资金压力,存在一定的偿债风险。
第十二节 经营管理风险
1、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的风险
随着国内产品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公司生产组织、内部管理、研发力量、技术支持、售后服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中高级人才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能持续引进高级人才,势必对公司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经营模式调整风险
随着经营模式的调整,公司的资金、产能将向自主品牌营销模式不断倾斜。在这一过渡时期,由于自主营销网络需要逐步建设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司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第十三节 防范措施
二氧化碳是较为广泛的气体食品添加剂,其内在质量指标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对食品级二氧化碳的生产、包装、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将会更加严格。企业应有长期的战略发展眼光。
1、对国家经济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对国家政策法规有一定的前瞻性。
2、随时关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使自己走在 行业 的前列。
3、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回收废气,充分利用资源,是自己的产品多样化。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