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火力发电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的火力发电企业大体可以归属三大体系:
1、国电系:国电系企业由原国家电力公司经过电力体制改革,形成的五大发电集团及其投资控制的电厂组成。
2、独立系:这主要包括独立的电源商,是中国电源市场的生力军。主要包括国华电力、国投电力、华润电力等,这些独立发电企业未来地位将日益突出。
3、地方系:这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投资的电力资产,如深能源、粤电力、内蒙华电、申能、广州控股等地方投资开发的发电系统。2001年地方政府投资的发电机组容量达5539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7.3%。到2003年,全国43家地方电力投资公司总资产达2653亿元,净资产1684亿元,与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其他国内外投资主体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了320 座合资电厂,总装机容量约19231万千瓦,总投资9151亿元。
整体来看,地方系发电商是目前电力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整体发电能力超过独立发电商,在广东,地方发电企业构成当地的主要发电主体。由于地方发电企业隶属于地方政府,除了少数地方发电集团规模较大外,大部分发电企业规模较小,将来是独立发电集团和外资并购的主要对象。
在电力体制改革后,火电产业的竞争主体有所增多,火电企业之间市场竞争重点由国电系和非国电系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五大电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大的发电集团、地方的发电企业以及外资电厂之间的竞争将比以前的国电垄断时期激烈的多,在基本消除了垄断机制后,逐步实施的竞价上网将使火力发电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由以前的系统之争演变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且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将远远超过以前。在目前的电力市场虽然存在三大系别的发电集团,但从全国来看,原国电系的五大发电集团与独立系和地方系相比,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中国电力市场正逐步形成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体的寡头垄断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火力发电企业的盈利水平将出现很大的分化。由于火电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大机组、大电厂相对于小机组、小电厂来说具备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因此拥有大机组的大电厂的发电量和效益将会增长。而那些发电成本高、规模小、机组性能差的火电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份额将会逐步缩小,盈利前景堪忧。
除了规模决定企业的赢利水平外,火电企业的成本也是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坑口电厂因为原材料成本较低今后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会大大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火电企业因所处地域不同,未来的盈利能力也会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广东因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电力需求强劲,导致省内电力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东省采取了高电价的政策来刺激省内电力工业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立于国家电网的广东电网。广东的平均上网电价接近0.5元/千瓦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为广东电力企业带来了高额利润,但今后这一状况随着在南方电网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竞价上网的实施将会大大改变,因此,广东地区的部分火力发电企业,尤其是以原油作为发电原材料的一些小火电,因发电成本过高,将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并有可能逐步被挤出火电产业。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的火电企业因为发电成本低廉,并且享受国家众多的政策优惠,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进展,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会,赢利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第二节 电力需求市场预测
分析
一、电力需求现状
一直以来电力供需矛盾突显的情况2006年起将有所好转。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2006年到2007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由缺电向基本平衡过渡,除局部地区高峰时段仍有一定程度缺电外,电力供需形势将出现总体平衡,其中,包括上海在内全面加大特高压电网建设成为关键。
从统计规律看,电力需求与GDP增长率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2004年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及高油价负面影响,使2005-2006年GDP开始步入调整期。
工业用电仍然是拉动电力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006年全国工业用电量为21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1%,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用电量增速分别比2005年提高1.81%和下降0.14%。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仍然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也继续明显高于轻工业用电量增速。值得关注的是,在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增长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乡村居民生活用电增长率明显快于其他各 行业 产业用电量增长率。各月基本都高于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增长率5个百分点左右,说明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有逐步加速的态势。
2006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31,与2005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相当,说明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同步。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作为清洁、便利的能源在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作用中居于越来越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工业生产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的任务依然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