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力发电:能源紧缺时代的投资新宠
风电发展到目前阶段,其性价比正在形成与煤电、水电的竞争优势。风电的优势在于: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几年世界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随着我国风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成本可望再降。因此风电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逐金之地。
1、艰难起步20年
在现任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午铭的身上,浓缩了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程。
1991年,于午铭就任新疆风能公司经理,当时的达坂城风电场已并网发电两年,上网电价套用小水电的标准,为0.057元/千瓦时,全场装机2050千瓦,年发电量为500万千瓦时,全年电费收入仅20多万元,还不够提取折旧费用,企业长期亏损。
而1986~1990年,正是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一阶段,尚处于探索和示范阶段,其特点是项目规模小,单机容量小。
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91~1995年,即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广阶段。就是在该阶段的1994年,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德国政府“黄金计划”援助,即提供进口德国风电机组费用2/3的无偿援助,该公司先后申报成功4个援助项目,引进8台总容量为4050千瓦的风电机组,使得风电场容量增加到6100千瓦。
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三阶段是1996年后,为扩大建设规模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国家在“九五”期间决定推进大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该公司进行了以科研人员入股成立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项目承担主体的机制创新,1998~2000年,研制出10台国产化率34%~96%的600千瓦风电机组,项目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优秀成果奖,并催生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
2002年,于午铭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便被广东集华风能有限公司请去,参加汕尾红海湾风电场的建设,2003年9月,红海湾风电场遭到台风“杜鹃”袭击,于午铭撰文,就台风对风电设备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在沿海地区建设风电场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2005年,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以新疆金风科技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于午铭参加了该中心的筹建和初期运作。
几个月后,新疆风能公司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于午铭回到最早接触风电的企业任总经理。新疆风能公司改制后,总资产增加到3亿元,净资产增加到1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达到几千万元。目前,该公司正筹划使用德国政府贷款,进行第五期扩建,计划新增装机8万千瓦。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除台湾省外建成风电场62个,安装风电机组1864台,总装机容量为126.6万千瓦,排在世界第8位、亚洲第2位。与此同时,我国风电场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初始投资从1994年的约12000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约9000元/千瓦。
2、顺风扬帆须防暗礁
我国风电产业历经20年试验、探索,至今仍没有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婴儿”,最近却开始奔跑起来。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支持风力发电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长期沉寂的风力发电市场迅速被激活,2005年一年,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批了176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今年实施的风力发电项目超过300万千瓦,其中已签了设备订货协议的就有280万千瓦。
同时风电也吸引了国内能源大企业的关注。2005年9月16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内蒙古赤峰市的赛罕坝风电三期开工暨翁旗风电一期、松山区风电一期奠基仪式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玻力克川风场举行。
2005年9月21日,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46%的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与广西玉林市签订《关于大容山风能资源开发协议书》,龙源电力第一期将投资3.5亿,建设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大容山风电项目。
尽管我国的风电产业进入了扩大规模阶段,但是与西方风电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2006年2月17日全球风能协会(GWEC)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球新装机组容量达11769MW,这表明全球市场年增长43.4%(前一年新装机组容量达8207MW)。
风电相对较高的上网电价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火电价格平均每度0.3元左右,而风电按照其成本核算,价格应该在每度0.6元左右,是普通电价的一倍。因此,价格高昂的风电销售十分困难。目前,一些企业不计成本争夺风力发电项目,圈占风力资源好的区域。从最近的几次特许权招投标来看,尽管专家们都提出竞标价格偏离了成本底线,但国内大的能源公司还在互相杀价, 行业 外一些不太熟悉风力发电实际成本的投资者也在往下跳。
投资者争上风电项目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准备应对国家可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强制性要求火力发电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二是多年来“摸透了”国家 产业政策 的“脾气”,就等着拿到项目苦熬到全 行业 亏损,国家再次调整风力发电定价办法后,产业变得有利可图。
这种状况如果不得到改变,将使风力发电陷入全 行业 亏损,那就背离了国家鼓励风电产业发展的初衷。我国的风电产业刚刚起步,应该走得稳些、好些,目前国内对风力发电的复杂程度明显估计不足。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40多个风电场,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的0.14%,风力发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我国风电市场的现状,容易导致风电产业陷入“成本高——电价低——市场小——投资少——相关产业滞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难以下降”恶性循环的怪圈。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风电设备供应企业中绝对的霸主,该公司的总经济师石勤清 分析 ,公司的利润相对于投资其它 行业 实际上并不高,凭借金风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利润可以基本上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对于其它还没有任何业绩的企业来说,想要获得订单的难度可想而知,这需要企业先期投入更大的资金,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风电是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但鼓励开发并不等于“揠苗助长”。目前在我国,风电产业的专业人才奇缺。全国仅百十号科技人员搞风能发电,相比核电的上万人才,技术研发、风电厂 规划 、选址设计的人太少。目前全国还没有任何一所高校设置有风机制造专业。
3、探索中国特色的风电之路
针对我国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问题,应通过自主创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风能利用的新途径。
我国的风电之所以不能走德国、丹麦、美国等发电大国的老路,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这些国家是在电力供求总体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开始大规模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而我国则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瓶颈。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与上述国家也大不相同,丹麦是世界上风电贡献率最高的国家,但事实上,丹麦风电的很大部分是通过欧洲电网由周边国家消化掉了,而我国的6个电网相对独立,且抗超负荷、波动性的能力较弱。
如果照搬国外风电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风电在解决能源和环境双重瓶颈制约方面所起的作用将微乎其微。因为新增的风电既解决不了现有石化能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如江苏省目前正在施工的65万千瓦的风电场,是我国最大的风电基地,但是,即便该风电场全部发电,也只能解决年生产能力为78万吨左右的氯碱产业所需的电量。
我国的风电发展应该推进“非并网发电”。所谓“非并网发电”,就是大规模风电的终端负荷不再是电网,而是直接应用于特殊的工业生产。非并网发电的好处有三个:第一,简化并网所需的大量辅助设备,大幅度降低风电场的规模和成本;第二,风电经过简单处理就可成为生产原料,使企业享受较低的风电价格,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风电场作为企业自备电厂,可为企业免去相当数额的税收;第三,减轻了风电并网时对电网的冲击。
为了有效降低风电成本,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方式。按照政策规定,规模超过5兆瓦的风场(江苏省除外),均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特许经营权招标。过去3年的特许招标权项目容量,分别为200兆瓦、400兆瓦和450兆瓦,2006年的招标项目合计700兆瓦,比2005年全年新增装机502兆瓦容量还多200兆瓦。电价在竞标中的权重不断降低,由2003年最初的100%,到2005年降为40%,2006年又进一步降为30%,一些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会在投标时不切实际地压低价格,中标后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能采用一些落后的技术或采购一些淘汰的设备,这样建成的风电场其效果可想而知。现在中国的风电产业刚刚起步,把电价龙头压低以后,产业链直到末端都难以健康发展。
促进风电发展,风电电价要落实到位,尽快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开发建设风电激励机制,制订并监督落实优惠税收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从根本上形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电价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同时鼓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生产先进的风电设备,以市场换取先进的风机生产技术,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和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加大对风电设备(特别是大容量风机)的科研投入,刺激风机国产化,形成大批量生产规模,从而降低风电设备价格,提高国产风机的市场竞争力。再就是适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研究 实行配额制等带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起合理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机制,培育出健康的、可持续的风电市场。
二、未来风电市场投资规模及障碍 分析
1、投资规模 分析
风电发电机市场规模在3.33~7.24亿元/年..国内风电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关于 行业 情况不做过多描述,仅就电机部分的市场容量做一测算;2006年底,国内共建成风电场80余,总装机230万千瓦,较上年增长约100万千瓦;根据之前 规划 ,十一五要完成500万KW,到2020年我国风电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而根据相关部委新的估计,风电建设速度将超过上述预测,预计十一五可能完成800万装机,到2020年可能接近3000万kw;造价及成本比例根据2006年的特许权招标情况测算,根据巴音、单晶河以及辉腾梁的投标情况看,总造价均在8700~9200元/kw左右;含塔架的单位机组造价在6300元/kw上下;考虑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我们将总造价设定为8500元/kw,事实上,从长期来看这一数字必然会下降,不论从技术进步、材料替代或者单机规模提高带来的单位造价下降;发电机占总投资比例按照4%测算,这一数据是综合了目前的主流风机的成本结构情况的出的,主要参考了REpower的MM92型、金风的金风77/1500以及Gamesa的G52三种型号,这几种风机发电机占总投资比例在3.25%~4.67%,我们取4%的中间值;基于此测算得2020年前,风力发电机领域每年的市场规模在3.33到7.24亿元;按照目前 行业 格局,假设电机部分国产化率80%,国内企业分得2.67~5.8亿元;按照三家均分,平均每家分得0.89到1.93亿元。
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兰州电机厂是我国较早进入风力发电机设计制造领域的公司,曾参与国家863项目“兆瓦级变速恒频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中关键部件的研发;早在2005年底,公司的1.5MW变速恒频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就已经完成地面变速恒频试验;除兰州电机厂外,国内生产风力发电机的企业主要还有永济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以及湘潭电机厂等;永济电机厂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牵引电传动研发生产企业,也是主要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之一,其西安永电基地建成后成为国内制造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哈尔滨电机厂也是国内主要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其1.2MW直驱式变速恒频永磁风力发电机是国内在这一领域第一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无齿轮多极风力发电领域的技术研发有相当优势;湘潭电机厂也是863项目参与企业之一,也是风力发电机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综合比较国内主要风力发电机企业的情况可以看出,兰州电机厂在国内厂商中第一梯队的位置比较稳固,获得订单的能力也不存在太大问题;公司已经获得的东方汽轮机的200台订单及大连重工的1200台意向性合同也证明了这一点。公司未来风电电机收入规模的合理预期在2亿左右、可能高于此..根据上文对市场规模的测算,按照 行业 平均占有率,公司分得市场规模在2亿元左右,这也是公司未来风电电机业务规模的合理预期;..不过未来公司风电电机业务规模可能高于此,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技术提高带来的售价提高,如直驱式对齿轮传动的替代会扩大整个市场规模;
2)国际市场的开拓。
上面对市场规模的预测是国内需求,并未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考虑到国内机电 行业 的成本优势,我们认为国际市场未来也是需要逐渐加入盈利预测模型的因素。
公司风电业务除电机外,结合天传所技术优势的传动领域也将为公司提供新的增长。
2、投资障碍 分析
风电发展在政策和技术两方面都存在障碍。
我国风电发展一是缺乏发展目标和可实行的战略 规划 ;二是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三是缺乏鼓励产化的政策措施;四是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体制;五是缺乏政府指导下的采购政策;六是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公众对可再生资源的认识不足。发展风电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大力增加 研究 和开发技术上的投入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另外培养风电人才也非常急迫。
三、2006年世界风电巨头在国内投资情况
美国GEWind、丹麦Vestas、西班牙Gamesa等国际风机巨头在中国的安装基地,均占据了10%以上的市场份额。
1、风电机组国产化率不足3成
目前我国风能 行业 已占全球市场份额10%,跻身世界前五大风电市场。未来中国市场将保持3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风电市场。
按照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我国计划在2020年风电规模达3000万千瓦。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4年内年均新增装机容量需要保持在200万千瓦左右。到那时,风能发电将占我国需求电能的20%左右,2006年到2015年,保守预计风机设备类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但与我国广阔风电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的低下。据悉,在2005年我国49.8万千瓦的风电新装机容量中,国产风电机组仅占28%。而这已是历年的最高纪录,目前我国风机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仅为25%。
技术优势是其击败中国风电设备厂商在退税、低价等方面拥有的优势的法宝;中国本地企业的风机产品可靠性弱、产品质量让人失望,而其公司的产品,即使在风速低于3m/秒的状况下,也能达到97%的可靠性。
2、恩德公司则宣称,2011年能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5%以上。
不过,我国风机厂商并非全无机会。我国中长期发展 规划 强调了要培养大型兆瓦级风机整机的制造能力,目前对风电场招标设备有70%国产化率的要求,这为本土的风机制造商预留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由于风机体积巨大,风机受销售半径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厂商在运输及后继维护方面具备成本优势。
3、外资几乎垄断大容量风电设备
据与会专家介绍,大型兆瓦级风机日益成为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普遍达到兆瓦级,美国的主流机组一般为1.5兆瓦,一些欧洲国家则多为1.5-2.5兆瓦,我国国内目前本土化生产的风电设备单机容量仅在600千瓦、750千瓦级上,最大风电机组是1兆瓦,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家德国风电设备公司出口中国的风电机组均为1.5兆瓦,是中国最大的风电机组产品之一;相比之下,2006年中国安装的风电机组平均单击容量只有大约930千瓦(0.93兆瓦)。2004年,我国风机平均单机容量为771千瓦,2005年也仅897千瓦。
美国通用电气能源集团2005年在华建设的首个风电机组生产厂,产品即为1.5兆瓦机组。恩德与我国三省企业签订的供应设备,则均为1.3兆瓦和1.5兆瓦机组。
四、2007年两世界石油巨头决定投资风能开发
几乎在一夜之间,BP和壳牌两大世界级石油公司决定加入美国风能开发市场,这一举动加速了可替代能源的投资发展。
全球变暖和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炙热话题时,壳牌石油和BP加盟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令人们印象深刻。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中壳牌名列前五位;BP的可替代能源集团成立仅有16个月,但今年的目标已经定在发电量550兆瓦,会达到全美风能发电总量的1/6。
壳牌和BP认为风能在能源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且势头显著。风能使他们找到了新能源的商机。
石油大公司的投资给风能开发市场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多年的管理经验和对可替代能源开发的探索精神,推动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小发展商。环境保护主义者非常赞赏两家石油企业所做的努力,但也怀疑这是否只是一种宣传手腕,为了提高他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而并非真的应对全球变暖。
BP和壳牌的总裁们承认,风能和一部分太阳能的投资项目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但是其主要目标还是赚钱和减少碳排放。
主管可再生能源、氢能源项目以及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壳牌副总裁格瑞姆·斯韦尼(GraemeSweeney)预测,到2050年可持续能源将占到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一。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风能的商机。美国的风力发电仅次于德国和西班牙,全球第三。2006年美国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发电量2454兆瓦,可为7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
BP北美地区替代能源总裁罗伯特·卢克法(RobertLukefahr)说,寻求一个低碳排放环境是众望所归。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升温,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自给自足的能源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热点。现在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有41%来自于电厂,燃煤电厂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所以必须要提高可持续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卢克法说。
有些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风能,原因是一排排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可能会威胁鸟和蝙蝠的生活环境。而且风电厂设备会造成审美污染。例如,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CapeCod)的风能项目,海岸线上建立了417英尺高的风力涡轮机,打破了原有的自然风景。国家环境信托基金会(NationalEnvironmentalTrust) 研究 主任汤姆·纳堂(TomNatan)认为风力发电的优势大于劣势。像BP和壳牌这样级别的企业参与,无论动机如何,对于加速风力发电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很多人担心这只是石油公司的绿色作秀。”纳堂说,“在未来的一年里,电力需求增加、汽油-电力混合燃料车需求增大,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公司推进绿色可持续能源的真正原因。”
很多企业在最近几年变化很大。六月份的风力年会参加人数多达6000人,出席公司300家。第一次年会是在三番市(SanFrancisco)一个破旧的宾馆里,10个展台,仅300人参加。现如今的年会需要正规着装,俨然是一个非常正规商务会议了。
风能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联邦政府能否将清洁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到2008年以后。企业们希望至少延长五年,但国会是否会通过强制性法案,要求2020年全国15%的电力要来自诸如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还是未知数。能源委员会主席、来自新墨西哥州的民主党籍参议员杰夫·宾格曼(JeffBingaman)是该项法规的积极推动者。斯威舍说,他相信BP和壳牌等大公司已经摆明了立场:在风能方面做更大的投资,尤其是在政策推动指引下。严肃认真地考虑风能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依赖那些具有经济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的大公司。
斯韦尼相信全球变暖问题会极大地促进风能的投资发展。要知道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摆脱化石燃料,起码还要相伴整个世纪。他说,但我们要采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面临能源挑战。
五、2007年风电产业再度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投资热点项目
风电产业再度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投资热点项目。其中,既有公司本身的投资冲动,更有相关政策法规的倾斜支持。作为蕴藏着蓬勃生机的“朝阳产业”,风电产业前途无量;但在达到充分发展、盈利模式成熟以前,受风电定价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可能还要过一段“苦日子”。
“老牌”风电概念公司华仪电气(600290)8月1日公告称,公司与吉林省通榆县政府签订了《风电项目开发协议书》,拟在其境内建设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并开发建设风电场。最终规模为生产能力不低于20万千瓦/年。
又如以水力发电设备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电机(600875),虽然目前还处于初期技术引进加自主科研阶段,但公司今年的重点目标就是预计产出260台风电整机,三年内达到600台,逐步培养起批量生产能力。东方电机还 规划 在天津投资建立风机叶片生产基地,并已开始全面实施。
除了电机电气公司跟上风电“顺风车”以外,原本与风电毫无关系的公司也发现了这一含金量高的宝地。以房地产开发业务见长的绵世股份(000609)也于8月1日公告称,公司拟与中国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内蒙古联合风能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的风力发电场。该项目(一期)工程的装机容量为2.1万KW,年发电能力估计为5040万度。
政策支持是当前风电投资热的“坚强后盾”。《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指出,允许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并且要求电网公司全额收购新能源发电量。《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也指出,“十一五”期末,要完成5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建设 规划 ;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用于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试验测试的公共技术平台;风机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电监会日前又公布了《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不仅不需要参与上网竞价,而且还将在并网时享受优先调度权和电量被全额收购的优惠。
六、我国西部风电开发持续升温
我国西部内蒙古、新疆等风能资源富集省区近来风电建设加速,目前在建或”十一五”期间待建的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约800万千瓦,相当于目前全国风电装机总量的6倍左右。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龙头企业--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疆布尔津县签订的风电项目协议书日前新鲜出炉。据布尔津县政府介绍,几年内在14平方公里的风区将竖起66台750千瓦的“风车”,总装机规模4.95万千瓦,共投资4亿元。这一项目完工后,双方还将于2008年建设第二期同规模的风电场。
国内大型电力企业在风电方面的投资也显示出良好的信心。目前,中国华电集团正在新疆吐鲁番小草湖风区建设2座装机容量各为1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总投资150亿元。不久以后,几百台高大的白色风车将拔地而起,十分壮观。这家集团新疆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明说,在未来五年内15亿元的投资将确保装机容量初期达到30万千瓦。
我国风能开发较早的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也在积极争取德国政府5000万欧元的贷款,在达坂城和布尔津两大风区建设装机容量为8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同样看好西部风能资源的还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新疆天风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目前在新疆建设的风电项目装机也有6万千瓦。
与新疆一样,内蒙古也是我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有多家来自国内外的风电企业及风电设备制造商在内蒙古投资建厂,2010年全区投产的风电装机将达到500万千瓦。
据国家气象 研究 院公布的测算结果,我国西部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因草原、戈壁面积广阔蓄积了大量风能,约占全国陆上风能资源的80%。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