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6年我国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发展现状 分析
近几年来,音响产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 行业 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不景气,世界各国把音响产业转移到中国的速度愈来愈快。使得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音响产业呈现空前的繁荣。
2006年全年中国家用音响制造 行业 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70,653,548千元,比上一年增长9.53%;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8,408,303千元,比上年增长5.44%;全年产销率为96.82%,略低于上年同期,产销顺畅;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594,8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6%,低于产销的增长幅度;全年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475,58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4%;截止到2006年12月,全 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506家,其中亏损企业142家,亏损面为28.06%,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
2007年1-2月中国家用音响制造 行业 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2,345,93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2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2,032,46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幅;1-2月产销率为97.46%,低于上年同期的产销率,但是产销基本正常;1-2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327,126千元;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45,75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截止到2007年2月,全 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506家,其中亏损企业190家,亏损面为37.55%。
当前国内音响 行业 呈现三个特征:
1、传统音响 行业 的销量大幅下滑。
2、营销通路的费用越来越高, 行业 门槛提高。
3、竞争日趋激烈,逐步出现品牌高度集中的趋势。
二、我国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市场特点 分析
1、影碟机
我国影碟机的出口量已占世界市场的80%左右,自2000年起产量与出口量逐年递增。2006年上半年,我国影碟机产量7891.43万台,同比增长15.4%,出口金额31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8%,从总产量和出口量上看,似乎影碟机产业仍保持着两位数增长。但从经济效益上 分析 ,企业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1)核心技术及关键件仍主要被外国公司掌控,需要向专利权人交纳的专利费已接近普通DVD平均售价的40%,一些企业无奈放弃出口业务。
2)价格的恶性竞争,使目前普通DVD播放机的平均售价,从三年前的100多美元降到了25美元-35美元。
在内销市场上,近二三年大约都在年销售1000万台上下波动,价格的不断下跌和赢利水平的急剧降低,成为国内市场的突出问题。当前有些影碟机生产企业正在“进不得,退不了”的困境中挣扎。
2、家庭影院
我国的家庭影院产品,是紧随着VCD、DVD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环绕立体声效果能完美地再现碟片音频数码技术,大大提升了家庭音视频欣赏质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家庭影院市场近几年日趋冷落,原因是:
1)娱乐消费的多样性降低了在家观看碟片的兴趣。
2)价格仍然偏高,目前中档产品多在3000元以上,这与目前我国广大群众的消费水平还是不相适应的。
3)家庭影院是个性化非常突出的产品,音响爱好者感到达不到自己的需要,一般消费者又感到价格太高。四是受多媒体影响,电脑等产品夺走了一批青少年消费群体。所以在连续两年销售量下降近30%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困难非常突出。
4、汽车音响
随着整车的发展,汽车电子产品2005年已超过500亿元,而汽车音响所占份额约在10%左右,产量在3000万套以上,内销量也首次突破500万套。
目前,我国正成为全球汽车音响主要生产基地和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现在几乎所有国际知名汽车音响品牌都在国内设立了生产企业或代表处。汽车音响市场主要分为两部分:
1)原厂配套市场
是指汽车厂家在生产整车过程中OEM某个品牌作为其音响的标准配套。
2)零售配套市场
主要是汽车音响专卖店,是针对消费者的终端零售市场。汽车音响市场呈现两大特征:一是OEM市场集中度很高,西门子VDO、飞利浦、深圳航盛、江苏天宝等几大企业的占有率达到70%以上。
5、其他音响产品
收录机、收音机等传统的音响产品市场,重点已转向海外市场,2005年出口量为收音机27260.48万台,收录及组合机24676.10万台。由于数字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收录机平均单价增长2倍多,收音机增长了32%。出口贸易方式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出口仅占4.8%,出口收入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出口收入仅占14.1%。
近年来,国内音响市场上唯一突起的当数MP3、MP4便携数码音视频播放机。2005年MP3销量约685万部,2006年约800万部以上。MP3、MP4以其功能丰富实用、小巧精美,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与手机族一样,它还具有不断翻新,不断诱导消费者更新的特性,所以这类产品的市场前景将更为开阔,但要警惕一哄而上导致的恶性竞争。
三、我国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技术发展状况
核心技术的缺省,制约着音响的发展。音响产业的许多尖端技术,如AC3、Dobly、dts、SACD等,包括核心芯片等都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
我国不少音响企业以做OEM起家,科研开发能力不强,包括众多的大公司在内,其电路设计,结构设计,扬声器设计以及外观设计水平低下。一些设计甚至缺乏起码的电声学常识,令人怀疑在该 行业 内是否有电声方面的专家参入并指导设计。
知识产权的保护早成为一纸空文,各公司之间相互模仿,剽窃技术,抄袭外观设计已是公开的秘密,见怪不怪。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同公司的电路板往往外观一模一样,甚至连电路错误也一模一样。
而且,同样的电路一用就是多年。没有公司愿在开发新技术上花精力。除了价格战上愈演愈热外,产品逃不出在低档次上年复一年重复的怪圈。
第二节 我国 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存在问题及发展限制
1、存在问题
1)最大的问题恐怕是缺乏核心技术,技术水平的低下
当今国内的音响产品除了价格低廉外,在技术及性能上无任何优势可言。这实际上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音响 行业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东欧,俄罗斯等欠发达地区。而很难进入北美,西欧,日本这些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然而利润亦丰厚的市场。我国现在是音响生产大国,却不是音响强国。贴牌生产利润低下,如果国外大公司赚十元,代工只能赚一元。
可以认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电声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制约我国音响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2)供给能力增长迅速,产品明显供大于求
当前,音响整机制造企业达千家之多,就两类主导产品而言,DVD的年生产能力可达2亿台以上,家庭影院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万台以上,但国内市场的容量,DVD年销量仅徘徊在1000万台以上,家庭影院也只在500万台上下,供求的严重失衡带来了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加上音响 行业 进入门槛低,进入很容易,但退出机制却不完善,如企业兼并重组、破产、产业转换等都比较困难,造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
3)大多数企业缺乏现代的经营理念
差异化竞争意识不强,产品雷同,经营手段单一。有一些企业缺乏开发能力,但仿制能力却非常强,一旦有产品市场反映良好,很快就会遍地开花,使差异刚冒头就变成无差异;其次是擅于施展价格竞争的手段。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刺伤了对手也伤及了自己。这几年音响 行业 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与此不无关系。品牌集中度低,音响产品的品牌有近千个,但能让消费者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并不多。由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缺乏忠诚度,消费者往往把价格作为选购的第一依据,这使一些价廉质次的产品畅行市场,许多有点知名度的品牌反而抵挡不住他们的抢夺,不能发挥价格示范引领作用。
2、 行业 发展对策
1)塑诚信形象
虽然选配式音响的出现至今已有15年历史,但诚信度欠缺却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老问题。厂家与经销商要尽快扔掉“号称”这根“救命稻草”,并在诚信形象的塑造上多下功夫,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市场的重新兴旺就会为期不远。
2)实实在在搞服务
音响市场因“信息不对称——隐瞒信息加大不对称——消费者不信任”而出现了滑坡。有些消费者甚至没有连再次走进音响卖场的兴趣。
由此可见,一些厂家与经销商应尽快抛弃“愚民”的做法,因为谁若把消费者当“愚民”,那他自己才是“愚民”,而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结果必然是,消费需要将被演变转移成其他的消费行为。例如,相关销售统计数据显示:就在选配式音响的销售年年在走下坡路的同时,台式组合音响和索尼、松下、飞利浦等品牌的视听融合式音响的销量却是年年攀升。
3)正视技术差距
从技术含量的角度来 分析 ,音箱产品要做到在频响范围、阻抗、灵敏度、承载功率等指标上的合格相当容易,但要做精并非易事。因为在音箱产品的差距比较中,除了要看细微处的工艺是否精湛、与视频产品是否融合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包含着许多人文艺术色彩的品牌文化,这也是个别比较喜欢模仿的厂家往往“拷贝就走样”的原因所在。表面上来看差距不大,但当你看到在上海大剧院、香港伊莉莎白体育馆、珠海霹雳火Disco、上海Parc97,众多歌星演唱会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玛田、博士、JBL、雅马哈等品牌的音箱时,就会感觉到我们与世界顶级品牌的差距还很大。
如果说在音箱的差距还包含品牌的因素,那么功放上的差距就是纯技术性的。一直到目前,国内的厂家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核心技术依然还是掌握在日美企业手里。
第三节 我国 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上游产业
随着中国IT 行业 的迅速发展,电子元件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大量在中国建厂,我国的电子元件 行业 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近20多年来,我国电子元件生产发展的年增速保持在20%左右。2006年,我国电子元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达3900多家,销售收入超过6100亿元,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我国电子元件的生产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和规模化,确立了中国成为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的地位。
目前,中国电子元件的产量已占全球的39%以上,很多门类的产品如电容器、电阻器、电声器件、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印制电路板,其产量已占到世界第一。其中,电声器件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微特电机的产量占全球的60%。
虽然我国是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但不是电子元件生产强国,去年我国电子元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23.78亿美元,贸易逆差113.41亿美元,而且逆差额还在逐年扩大。我国电子元件销售收入占全球比例还不到20%,一些高档电子元件还需要进口。因此,我国的电子元件 行业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元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硬件的核心技术所在,整个产业的走势深受整机产品的影响,因此,电子元件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及跟踪整机 行业 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跟上整机企业的步伐。目前,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关键的转型调整期:以移动通信为代表的2G向3G的转移,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从单核向双核及多核的产业升级,以电视机为代表从模拟向数字转变、从CRT向平板电视转变。这三大领域的主流产品都处于结构调整中,这给元件 行业 带来新的机遇。
民营经济正在崛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中国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公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占九成左右,现在则刚刚超过一半。而从对GDP的贡献度来看,公有经济的比重已经不到一半了。在电子元件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及其联营企业销售收入之和占电子元件全 行业 销售收入的比重才5.48%,非公经济企业销售收入之和为4427.71亿元,占电子元件全 行业 销售收入的94.52%,对电子元件 行业 的贡献度已远远超过国有、集体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电子元件 行业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正在成为一大亮点。
民营企业因为起步晚,规模小,而且备受有关体制和政策制约,始终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发展水平。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待遇严重制约了内资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期待政府尽快给各种经济成分一个公平的政策、市场和服务环境,使得民营企业可以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展开公平竞争,从而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行业 下游产业
1、家电连锁业
2000年到2004年我国前7名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2%.已经占领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27个一级城市近40%的市场。
国美、苏宁、三联、永乐、五星、大中等大型家电连锁巨头的迅速崛起使得家电连锁日益成为家电销售的主流渠道家电连锁企业所占的家电销售市场份额正日益扩大。联商网对17家家电连锁企业2004年的销售进行了统计销售总额超过1022.7亿元门店总数超过1100多家。
2005年,家电连锁开店热潮遍及国内各个城市。主流家电连锁企业新开店面已经超过600家。国美和苏宁在05年的开店数量双双超过150家。至此,两家在全国的店面总数已经超过400家和260家。以永乐为代表的区域连锁商家也广泛地采用并购方式扩张.店面数量增长尤为显著。未来几家大的家电连锁企业仍会不断地向二三级市场扩张所以渠道整合将是家电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家电连锁的单店经营质量开始遭遇挑战。
2004年12月11日以来,我国取消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区域、股权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家电流通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接踵而来导致同一商圈多家连锁店共同存在的现象.单店经营质量遭到了一定的挑战商家的经营业绩收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家电连锁 行业 毛利润率仅有10%净利润率则不足3%。
近两年国美、苏宁、永乐都在加大收购力度,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强局面初步形成.国美与其他几家家电零售巨头在一级市场的正面交锋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在不断的拓展二三级市场。这就使一些区域性的家电连锁企业经营面临窘境.市场份额会不断被瓜分。同时国外家电零售巨头也开始进入国内来瓜分市场.如Bestbuy等即将在北京等地开设分店。未来二三级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先进入者比较容易树立自己在当地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后进入者则意味着可能要亏损。如何成功的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与国内各家店连锁企业乃至国际巨头抗衡是国内众多家电连锁企业需要不断考虑的问题。
2、超市业
1)大卖场、仓储式商店以及大型综合超市将不再盲目发展
根据国家经贸委刚刚出台的《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 规划 》,我国将对连锁经营各种业态结构进行合理 规划 ,重点发展食品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合理 规划 发展现代大型综合超市;限制大卖场和仓储式商店的盲目发展。同时,城市商业 规划 中要对这些业态发展的地域、面积和数量作出明确规定。
2)大卖场太多形成恶性竞争
目前,超市是连锁经营的主力业态,但随着外资零售集团的进入,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大卖场等业态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外资主要偏重于投资大卖场、仓储式商店这两种业态。据统计,在2005年国家经贸委批准的28家外商合资零售店中,就有24家是大型仓储式超市。
国内零售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这几种业态的投资,大型综合超市在部分大城市的竞争已近“惨烈”。前不久广州两家超市间出现的“8毛钱烧鸡”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据了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除外资之外,这些业态的审批权掌握在各地方政府手中,并没有统一、合理的 规划 ,各商业企业不惜成本跑马圈地,丝毫不考虑地区商业的容量和恶性竞争的后果,当地有关部门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对此,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这几种业态的发展,要考虑网点的合理布局、业态的合理结构和周边中小商店的生存,而总的原则应是合理控制大型商店的数量。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平认为,对各种业态的合理 规划 ,将更有利于改善周边人民的生活,也能让各种业态结构的竞争保持一种适度竞争的状态。
3、汽车业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全年的汽车产量中轿车产量为387万辆,增长七39.7%。与此同时,去年新增汽车产量为157万辆,其中轿车为110万辆,年度增幅之高,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2006年中国国内汽车企业推出多种新车型。在百余款轿车新车型中,有自主品牌36款,其中既有长安奔奔、QQ6等经济型轿车,也有一汽红旗HQ3、奔腾、中华骏捷、上海荣威等中高档轿车,充分展示了中国汽车 行业 自主开发能力的快速成长。轿车在汽车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为48.49%,2006年为53.15%,提高了4.66%,在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过半。同时,小排量轿车在轿车总产量中的比重也已迅速提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