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繁重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全球化要求交通运输全方位地增加供给能力,提高运输质量和水平,以不断满足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运输需求和增强交通可达性。要求交通运输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缓解以至消除“瓶颈”制约,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需求数量和质量以及可达性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步入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黄金发展时期”。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理论,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从“十五”中期开始,目前正处于快速上升期,预计“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需求总量增加的需要,又要不断提升运输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为发展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基础支撑条件和创造公平发展机会。预计交通运输客货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城市之间运输系统,加快发展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交通运输的全面、协调发展。
2、工业化进程和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安全对运输大通道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需要加快以铁路为重点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以求缓解并最终解决运输供求紧张的矛盾。
我国工业化进程正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变,社会生产和经营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区际间贸易量增加,主要原材料贸易量增加,货物流通的市场半径扩大。交通运输业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效、方便、快捷的综合运输系统,不断满足运输需求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2003年石油消费量2.8亿吨,钢产量达到2.2亿吨,进口铁矿石1.48亿吨,“十一五”期间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仍将增加。解决能源、原材料等大运量物资的运输数量需求,需要依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通过运输大通道建设,实现北煤南运、外矿(油)内运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并保障能源和原材料的运输安全。
由于重化工业发展常常伴随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客观上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既能满足能力需求又可达到速度条件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尤其应解决产成品等高价值货物的运输质量需求,提供质量优和时效性强的运输服务,以及降低运输成本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交通运输品质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随着GDP总量扩大和增长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诸如住房、汽车、旅游等大宗消费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型消费热点。新时期客货运输的需求,无论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都将上升一个档次,导致交通消费结构升级。旅客出行次数不断增加,对出行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多样化、个性化运输需求不断发展,汽车消费大众化;货物快运业务增长迅速,以物流为代表的及时运输方兴未艾。由此产生的对高速交通系统的要求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的显著特点,它需要有城市间和城市内大容量的快速运输方式支持和大能力的快速交通设施保障。建设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发展民航运输,加快建设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客运品质和货运效率,使交通运输从适应“走得了”的较低级需求向“走得好”的高品质服务需求转变,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性、快速化运输服务的需求,是“十一五”乃至相当长时期交通发展的重要要任务。
4、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短缺的发展中大国,与交通发展有关的土地、能源、城市发展空间和污染控制等对交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客货流密集地带运输方式选择问题突显出来。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压力愈来愈大;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设施的建设成本越来越高;东部沿海深水岸线资源的合理 规划 与开发使用问题越来越突出;运输通道内的线位资源越来越紧张;交通运输作为消耗石油资源的大户,但目前的单位燃油消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0%。
第二节 我国“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展望 分析
一、交通运输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
铁路应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 规划 ,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为主,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同时,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路网质量。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公路应加快“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加强西部公路网建设。近年来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公路通道建设逐步完善,从土地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来看,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公路运输的空间已极为有限,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路建设在普及与提高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因此,未来公路应在继续搞好国道主干线建设和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将发展重点逐步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水运主通道包括沿海运输大通道和内河航道,是综合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内河航道建设,提高航道等级,改善通航条件,建立为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内河航运体系,同时要加强沿海港口建设,建成与外贸运输和海上运输相适应的海上南北运输大通道。航空运输应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枢纽机场,大力开辟国际国内新航线,同时加强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积极发展航空支线。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作为其主要运输方式的管道运输要加快发展,管道里程要从目前的3万公里增加到8万公里以上。
二、优化运网结构
在扩大运网规模的同时必须优化运网结构。铁路主要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实现客运快速、货运重载;在都市圈和城市带内发展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形成区域城际大能力快速客运系统;加强集装箱站场建设,发展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公路继续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东中部地区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县市公路路面高级化,乡村公路等级化,全面提高公路网技术等级;加强大型枢纽机场和省会机场、沿海枢纽港建设。逐步形成由铁路客运专线及提速线路、高速公路和省际干线公路组成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系统;由高速公路、城市客运铁路及城间铁路干线组成的京津塘、沪宁杭等城市群客运系统;由沿海港口及后方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由铁路、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物资运输系统。
三、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目前的运输市场日趋活跃,不同运输方式竞争态势已经形成。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制定相应政策,使运输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公平、有序竞争,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合理分工、衔接配合的高效综合运输系统,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型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配合,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进出口大宗物资的铁水联运,以提高换装、换乘效率,降低社会总成本。可以预见,综合运输的发展将从以规模为重点转化为以提高运输速度、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的发展,从以竞争为主逐步转向以合作衔接为主的协调发展。
四、交通运输技术大幅提升
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运输质量,不仅要有发达畅通的运输网络作基础,更要有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作保证。我国要发展高速铁路,就必须在引进国外高速技术的同时,自主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软硬件技术。铁路要发展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公路要发展专用车辆、水运要发展特种运输船、民航要增加飞机的安全可靠性等都无一例外地要进行相关技术的 研究 开发和技术创新。在加强新技术研发的同时,应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技术,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应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全面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 规划 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信息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因此,需要建立全国性、整体化的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的现状资料和历史档案进行收集和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衔接,而且为旅客在出行过程中的换乘、绕行、方式间的转换以及行程中的实时计划改变等提供支持,为货物在单一方式运输或多式联运过程中的信息交接和传送提供手段,全面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节 “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 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须符合这一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外经济与社会环境都将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这些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甚至决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着“十一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目前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瓶颈”制约,这意味着总量扩张仍然是“十一五”时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要注意保持几个协调:一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持协调,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间协调,三是各交通运输方式间的结构协调。这些因素决定了发展重心将由过去的总量扩张为主转向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并重。在这个大的发展方向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点将从各个方面影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来了需求压力与发展契机
在经济联系与信息技术双重因素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未来5—10年内将进一步加强。尤其到2006年,我国加入WTO时的所有承诺都将兑现,到那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跨国公司组织全球生产和制造以及销售的力量更强大,我国也将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中货运和客运的载体必将面临很大的需求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大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2、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交通空间布局和系统 规划 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经验,这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作为重化工业发展基础的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非常旺盛,这带动了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运输需求的迅速增长。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城市与区域间的产业布局也存在差异性,为了满足这种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派生出的对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运输需求,同时又要降低煤炭等原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少外部成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系统 规划 。
3、城市化加速发展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保持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农村交通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步伐将加快。根据世界银行的 研究 ,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从44%提高到53%,工业化结束时达到66%左右。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因此,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从东部来看,未来将围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个地区形成大规模的城市群或城市带,构建和加强城市内的交通组织和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将成为东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既包括城市内道路系统的合理 规划 和管理,也包括城市间长距离运输通道的建设,以及二者之间的统筹 规划 和相互衔接,使城市内部与城市间处于协调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中。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交通和城际间交通增长迅猛,这要求在加快城市与城际快速通道的同时,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要进行综合协调、系统 规划 ,以尽量减少对国土资源的利用和减少环境负担。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明显提高,农民出行次数将明显增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将加剧,这都要求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率。同时,要保持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农村交通的发展相协调,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地区增长格局及结构变动趋势,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地区增长格局及结构变动趋势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增长格局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领先增长,这决定了东部地区内部的交通运输需求会与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将影响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将逐步向适应地区之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进行调整,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将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结构的差异,以及地区产业分工和集聚的变化对不同交通运力产生不同需求。同时,由于地区专业分工的深化,省际和地区间产品运输需求将快速增长。为了满足这些运输需求同时适度超前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合理安排运力的空间布局和调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结构,并进行综合协调以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而产生的运输需求。
5、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转变,要求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从我国宏观环境和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已经失去。在未来5—10年,面对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必然的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将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保持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6、交通运输业全面对外开放,带来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对接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外开放领域全面扩大,开放速度空前加快。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意味着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全面对接,这给交通运输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体制将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转换;其次,国内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潜力巨大的交通运输市场将更多地吸引外资,进而促进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快的发展;另外,国外有实力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将进军中国的交通运输市场,这会给交通运输市场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国内的交通运输市场将面临重组的压力。
7、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又对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将为交通运输领域的体制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较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的建立,为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这种宏观层面上的市场体制的深化发展本身,又对作为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交通运输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交通运输 行业 的监管体制和 行业 部门的监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需要考虑:第一,要加快交通运输法制建设步伐与进程。目前现有的交通运输法规,如《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和《公路法》,严重滞后并缺乏可操作性,限制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交通运输本身的发展,交通运输法制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第二,明确各层交通管理部门间的权责,加快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体制改革,推进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第三,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