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环境特征评价
一、经济周期与 行业 发展关系
1、经济周期简述
在经济 分析 中,一般将一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扩张或繁荣(Prosperity)阶段、衰退(Depression)阶段、萧条或危机(Crisis)和复苏(Recovery)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把繁荣称为波峰(Peak),把萧条称为波谷(Trough),从繁荣到萧条称为处于衰退阶段,把萧条到繁荣称为复苏阶段。
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大致如下:
1)繁荣阶段:该阶段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趋势水平,经济活动较为活跃,需求不断增加,产品销售通畅,投资持续增加,产量不断上升,就业不断扩大,产出水平逐渐达到高水平,经济持续扩张。不过,繁荣阶段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当需求扩张开始减速时会诱发投资减速,经济就会从峰顶开始滑落。通常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时,可以认为经济已经走向衰退。
2)衰退阶段:该阶段经济活动水平开始下降,消费需求也开始萎缩,闲置生产能力开始增加,企业投资开始以更大的幅度下滑,产出增长势头受到抑制,国民收入水平和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最终将使经济走向萧条阶段。3)萧条阶段:这时,经济处于收缩较为严重的时期,逐渐降低到低水平,即低于长期趋势值,就业减少,失业水平提高,企业投资降至低谷,一般物价水平也在持续下跌。当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闲置生产能力因投资在前些阶段减少逐渐耗尽,投资开始出现缓慢回升,需求水平开始出现增长,经济逐渐走向复苏阶段。4)复苏阶段:这时经济活动走向上升通道,经济活动开始趋于活跃,投资开始加速增长,需求水平也开始逐渐高涨,就业水平提高,失业水平下降,产出水平不断增加。随着经济活动不断恢复,整个经济走向下一个周期的繁荣阶段。
2、 行业 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在经济处于环荣阶段, 行业 的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一般会持续的更长,有利于 行业 的稳定发展。
世界石油化工 行业 周期性变化十分明显。总体上呈现1978-1987年,1988-1995年,1996-2008年三大周期。石化 行业 的上升周期形成主要是 行业 特点影响供需结构变化,进而推动 行业 周期变化:由于石化装置具有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装置的建设集中在世界可数的几大公司中。单一装置产能大、建设周期长使 行业 总产量呈阶梯式增长,每当有新装置投产时,产量大增,出现供大于求;以后随着需求增长,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延续,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受新增装置影响,石化 行业 需求和产能增长经常出现背离并不断发生周期性运动。
由于可预见的2005-2008年间,世界范围内新增石化装置相对较少,而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故此期间多数石化产品价格更有利于供应方,石化 行业 仍在上升周期内运行。2006年以后世界新装置的预期主要是沙特和伊朗的乙烯装置投产,但由于占世界30%石油消费的美国经济在2005-2008年处于世界公认的比较好的时期,其对石油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完全可以消化中东地区新增石化装置的投产,再加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乙烯的自有装置满足率仍然不到50%,2006-2008年世界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仍就会大于供给,其价格自然会继续保持坚挺,因此,我们判断石化 行业 的周期性高点会比大家通常认为的2006年达到周期性顶峰要长一些,到2008年会出现峰值略低于2006年的第二次高峰。
二、经济发展对 行业 影响 分析 及预测
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接连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运行的态势。
初步核算,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聚酯链产业产品的需求将增加,促进聚酯链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政策环境特征评价
一、宏观政策影响 分析 评价
为缓解我国出口增速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下调部分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这一措施将使PTA产品终端出口型 行业 服装企业受到巨大冲击,毛利率降低,成本升高;从而转嫁到纺织企业,从而深远的影响PTA需求。综上所述,在宏观层面上,无论是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不断下调、加工贸易开始限制,还是银根收紧等诸多宏观调控措施的背后都显示着中国政府加强减少贸易顺差、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降低通货膨胀的大方向和决心。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难度越来越大,纺织品出口明显受限、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在资金受限,聚酯工厂资金周转困难的大背景下,2008年宏观调控还将继续影响着PTA下游化纤纺织 行业 。
二、财政货币政策影响 分析 评价
1、人民币加速升值
国内通胀加剧,资金流动性过剩,中国通胀上升主要由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致,若全球商品价格回落,中国的通胀压力将得到缓解。中国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目标是继续抑制不断上升的贸易盈余,人民币升值将是最有效的手段。专家指出,为缓解货币信贷扩张、稳定通胀预期,下一步货币政策还将继续通过小幅加息和加快汇率升值步伐等手段进一步紧缩。
2、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
2007年年内10次提高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14.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意在收缩银根政策抑制通胀。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聚酯生产商无疑雪上加霜,明年国内收缩银根的政策将继续加强,PTA下游不畅还将深远影响其需求。
三、 产业政策 影响 分析 评价
聚酯 行业 :要高度关注迅速发展的国内外聚酯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大力发展差别化、功能化、非纤及新型聚酯等系列品种。
一是要在严格控制常规品种发展过速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市场急需的各类改性聚酯,研发抗静电、低熔点、水溶性、吸湿性、阳离子常压可染、分散染料常压可染聚酯等差别化纤维需求品种,提高下游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强固相增粘技术和高强高模、低缩等功能性聚酯纤维的一体化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水平,开发系列品种,扩大其在汽车、交通、农业、土工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应用。
三是积极发展高效、短流程等非纤聚酯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瓶级、膜级聚酯专用料产品性能并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四是大力加强和鼓励新型聚酯产品(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其应用领域。
五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合成聚酯材料,重视聚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的 研究 ,进一步加强聚酯废料再生回收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为聚酯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效、节能、环保等关键词将影响未来聚酯链产业未来技术投入以及区域发展状况。
四、其他因素及影响 分析 评价
(一)关税调整
2001-2008年我国PX、PTA进口关税税率变化情况
品种 | PX | PTA |
2001 | 8% | 14.0% |
2002 | 5% | 12.8% |
2003 | 3% | 8.0%* |
2004 | 2% | 7.0%* |
2005 | 2% | 6.5%* |
2006 | 2% | 8.6% |
2007 | 2% | 7.6% |
2008 | 2% | 6.5% |
(二)纺织品关税倒挂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来势汹涌,引发了大半个地球的剧烈动荡。不仅美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甚至全球对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期都纷纷调低,国际纺织品的消费市场严重疲软。
理论上讲,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相应进口就会降低1.65个百分点,因此美国消费下降将直接导致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相应的,美国贸易保护壁垒的加大,会削弱中国纺织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受美国经济拖累,欧盟、日本的商品进口需求也会下降。尤其最后一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纺织业的外贸出口。
另外,与出口的薄利相对的,是进口原料价格的猛涨。受土地和石油资源的限制,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很大。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全国进口各类纺织原料437.04万吨,其中进口棉花累计246.04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6.29%。进口原料和出口纺织品之间存在的“关税倒挂”,也导致部分纺织企业不盈反亏。
第三节 国际市场影响 分析 及预测
2006年世界对二甲苯产量为2489.4万t,消费量为2498.9万t,供销基本平衡。对二甲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今后几年随着聚酯工业向亚洲地区转移,地区内PTA新建装置也不断增加,亚洲对二甲苯的需求将十分旺盛,并拉动全球对二甲苯的产能及产量迅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74.1万t/a,年消费量将达到3295.9万t。国际市场对聚酯链相关产品的需求总体在不断的增长,这将刺激我国聚酯链 行业 的发展。
2011年世界对二甲苯需求预测
单位:万吨
区域/国家 | 消费量 | 年均增长率 |
北美 | 419.3 | 1.4% |
美国 | 278.2 | 0.5% |
加拿大 | 32.3 | -1.4% |
墨西哥 | 108.8 | 5.1% |
南美 | 57.8 | 21.2% |
西欧 | 252 | 1.2% |
中东欧 | 109.6 | 29.5% |
中东欧 | 87.9 | 4.7% |
亚洲 | 2369.3 | 6.3% |
日本 | 74.2 | -8.1% |
中国 | 992.3 | 17.0% |
其他 | 1302.8 | 2.0% |
总计 | 3295.9 | 5.7% |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