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6年中国经济环境 分析 及预测
一、宏观调控及其对客车 行业 影响 分析
客车市场一直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直接的有公路收费政策、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相关的有关的火车提速和机票定价政策。宏观调控离客车 行业 到底有多远?可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客车 行业 之间没有距离。国家第五次宏观调控对客车 行业 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控之初没有明显影响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起因是经济过热,客车 行业 并没有出现明显征兆,主要是因为此次宏观调控是针对局部经济过热,重点调控的部门或 行业 与客车 行业 也没有紧密和、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车 行业 没有明显征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影响,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在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之后,约有200亿元左右资金被冻结,流通领域内资金量的减少,会影响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客车 行业 和客车市场。据部分企业反映,近期客车市场上有一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知道市场不好,但又找不出症结所在,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充分说明此次宏观调控对客车 行业 的连带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2、信贷紧缩制约客车市场
发改委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房地产、汽车、钢铁、电解铝、水泥五大 行业 均存在过度投资问题,而且银监会对银行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中也明确了这五大 行业 。虽然国务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认定汽车 行业 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但汽车 行业 最终没能躲过严控投资过热这一“劫”。尽管国家对汽车 行业 是否投资过热还存有争议,但银行已经开始对汽车企业的贷款采取收紧态度:4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宣布,今后将退出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信用等级较差的汽车企业的贷款。据有关人士透露,四家国有银行目前只有一家坚持给汽车企业放贷,其他商业银行都已经停止向汽车项目贷款。
第五次宏观调控对汽车信贷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汽车 行业 ,特别是对客车市场的抑制作用尤其明显。客车作为生产资料,用户买车向来将贷款方式作为首选。贷款买车、赚钱还贷是客车用户通行的做法。客车企业的营销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销,另一种是分销,这两种模式都受到了本次宏观调控的直接制约。
在直销模式中的客车信贷,通常是通过客车生产企业与银行签订客车按揭贷款业务合作协议,由客车企业或者是由客车企业联合保险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一旦出现坏账,主要责任将落实在客车企业身上。但为了实现产品销售而承担风险,客车企业没有别的选择。这种方式对实力较强的客车企业比较有利,因为他们容易取得银行的信任,而实力较弱的客车企业则很难找到合作银行。面对国家的信贷紧缩政策,这种方式将因为银行的信贷资金紧缺而出现动作困难,使客车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一定的影响。
客车企业的分销模式主要是通过经销商来完成产品的销售。在这种模式中,具体的客车信贷操作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称为全程担保,这种贷款方式的风险基本由经销商一方承担,坏账出现,银行将从经销商的保证金账户中直接将车款划走,由经销商对购车者进行追讨,第二种是与保险公司联合担保,这种方式与经销商全程担保的不同之处在于,经销商为购车者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同时,购车者还必须投保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增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第三种是以车作抵,一旦坏账出现,直接由保险公司向银行赔付,然后保险公司收回所购车辆进行处理,这种方式经销商风险最低,利润也最薄,而且随着保险公司门槛的提高,具体操作难度很大。面对银行的车贷紧缩政策,汽车经销商们不仅要对自己“借出”的资金提心吊胆,更重要是新的流程已经大大影响企业资金流动的正常速度,经销商的信心受到打击,损失最大的还是客车生产企业。
3、降低成本、促进出口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运行统计报告显示,国民经济5月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这些成果对客车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点:一是有利于降低客车产品成本。市场物价涨势减弱,钢材价格基本回落到03年12月之前的水平,对降低客车产品的成本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二是不利于高档客车的发展。银行贷款快增态势明显减缓,主要是信贷政策作用的结果,信贷紧缩控制了流通领域的货币资金,使客车用户或潜在的客车用户囊中羞涩,在更新或购置客车产品的时候,会谨慎地、反复地计算客车产品的性价比,对于档次较高、价格较贵的客车产品的市场需求会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高档客车的发展。三是对客车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五次宏观调控对客车市场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制约,在国内客车市场整体疲软的前提下,为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机遇。近年来,客车产品的出口一直有不俗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的客车产品能够适应国外的道路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客车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加息周期对客车 行业 的影响 分析
加息对客车业的影响:一是加大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经营成本;二是提高客车信贷购车的成本。对经销商的压力最大,因为厂商向经销商“压货”现象严重,银行收紧银根使经销商资金周转雪上加霜。迫于库存和资金周转紧张的压力,经销商“甩货”导致价格战加剧。对资金密集型的汽车制造商来说,加息无疑将增加其财务成本,对客车消费同样有负面影响,尤其对于客车信贷比例较高的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的销售影响更大。
三、2007年中国经济运行预测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结构调整工作的推进,以及能耗、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高耗能 行业 的快速扩张势头将进一步得到遏制,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将进一步增强。但06年宏观经济中“投资过快、信贷过多、顺差过大”的矛盾尚难以根本解决,会对明年经济运行继续形成不利影响。
从工交经济运行自身看,主要制约因素将会从煤电油运供求全面紧张转为时段性、局部性的紧张,部分 行业 产能过剩矛盾将会进一步突出,同时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1、煤电油运供求总体趋于平衡,局面地区依然偏紧
1)煤炭市场需求趋缓与产能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需求看,煤炭需求仍保持一定增长势头,但随着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工作的推进,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受到遏制,社会各方面节能的效果继续显现,煤炭需求增幅将进一步回落。从供给看,近年来煤矿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在建项目能力过大,新建能力陆续开始释放。去年底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已达23亿吨左右,2006年新建和改扩建矿井新增能力扣除关闭小煤矿能力后净增l亿吨以上,2006年年底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在24亿吨左右,考虑到2007年仍有一批量生产新增能力释放,2007年全国煤矿平均生产能力将在24.5亿吨以上。总的看,2007年煤炭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利润增幅回落是基本走向,但不排除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出现紧缺问题。
2)电力供需形势将由紧张状况缓解逐步转为基本平衡。
从发电装机情况看,2006年发电装机比上年将增加。7000多万千瓦,年底将达到6亿千瓦左右;按照项目核准情况看,预计明年新增装机也将达到7000万千瓦,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从需求看,电力需求增幅将继续回落。随着国家加强对高耗能 行业 的宏观调控,近几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步回落,2004年、2005年分别为1.6和1.4,2006年有可能进一步回落成1.3左右,07年也将延续这种趋势。从外部环境看,经过连续两年大力推进煤炭订货制度改革,重点合同与非重点合同电煤价格差距缩小,相应提高了煤矿生产和发运电煤的积极性,为保证电煤供应创造了条件。总的看,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将由紧张状况缓解逐步转为供需基本平衡。但由于电网峰谷差持续扩大,以及电网建设滞后等因素,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电力紧张仍存在。
3)成品油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近几年来国内成品油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而同期新增炼油能力难以满足需求,保障国内供应的压力很大。2007年,国内成品油需求仍将较快增长,但随着投资增幅的回落以及节能工作的推进,消费增幅将呈下降态势。由于原油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供需矛盾难以根本缓解,市场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炼油装置超长时间满负荷运转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国际市场油价波动。成品油调价预期对国内生产和供应的影响,保障国内市场稳定供应的压力很大。
4)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铁路运输紧张仍存在。
2007年公路运力比较充裕,水上运力和港口装卸能力基本能满足需要,但铁矿石压港的现象难以避免。铁路除大秦线扩能5000万吨以外,主要干线没有新的投入;铁路将第六次提速调图,货运能力有所增加,但运力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依然存在,且紧张的程度可能会比今年加剧。
2、部分 行业 产能过剩后果将进一步显现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还不是显现,部分 行业 过快扩张的势头将得到进一步遏制,但由于近两年新建项目陆续投产,以及煤电油运支撑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一些 行业 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在明年将会更为突出,增大了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
近几我钢铁产能增长始终快于需求的增长,06年以来钢材出口同比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供大于求的压力,维持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考虑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和国际市场的容纳能力,明年依靠继续扩大出口维持国内供需平衡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3、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
一是2007年外部需求对出口增长的拉动可能有所减缓。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是增速将比今年有所放慢。二是出口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受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升值,以及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影响,轻工、纺织、电子等 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受到一定冲击。三是对外贸环境形势日趋复杂。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逐年增加,手段自趋多样,且贸易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开始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与资源竞争、汇率制度等问题互相交织,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更加复杂。
4、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
由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增长对能源、资源需求的持续拉动不会明显减弱。近年来我国石油、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增大了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区和城市间的招商引资中仍大量存在竞相压低地价等生产要素价格现象,这些都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了经济运行成本,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第二节 人口环境对客车消费的影响
1、改革前的我国居民收入情况
1956~1978年,我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因素。原因有三:在制度上,生产资料公有化后,居民除了少量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外,几乎没有财产收入;在政策上,决策者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平;我国文化传统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观念束缚。虽然均等化程度很高,但仍隐藏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因素: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实物补贴性分配(如粮棉油),城市居民享有,而农民居民并不享有,职位补贴性分配(如住宅、汽车、电话等)高度不平等;工资长期冻结,造成青年一代不利的收入分配格局。平等中存在着不平等,不平等中又存在着平等的状况,说明了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复杂性。
改革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主要倾向是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再加上一些貌似公平的不公平的因素,导致经济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造成生产上的低效率,这便构成了改革前我国居民收入的起点和背景。
2、改革后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
改革初期邓小平就指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政策目标上克服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强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在做大“馅饼”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总的趋势是按照改革初期提出的目标发展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 所的抽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城镇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1995年的0.28。
3、改革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分析 改革以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用经济增长或发展来解释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扩大。即使作为这一假设例外的台湾经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获得了收入分配上比较平等的结果,也是集中探讨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的关系,即探讨经济增长是否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增长或发展。
城市非国有经济的较快发展(同国有经济相比)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同农业相比)是引起收入差距扩大的两个强有力因素。
2)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
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方式,在体制转型中出现了双重体制的布局,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我们不能把收入差距的扩大归罪于经济改革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改革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3)经济政策及其变化。
除了上述经济增长和体制变迁以外,经济政策及其变化对收入分配的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节 客户汽车消费心理的变化原因 分析
一、产品同质化
由于客车 行业 的生产特征,产品配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客车生产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称之为整合商。随着各企业采购系统的日益完善,产品的同质化已经成为客车 行业 不可避免的现象,客户一旦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现象,购买心理便会大为改变。从最近一些客车企业对客户进行访谈的调查结果来看,产品同质化使得客户逐渐对价格、外型等因素关注程度加大,因为在配置一样的前提下,客运公司也乐意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
二、选择空间增大,可比性强
客车 行业 的技术门槛较低是不争的事实。配置生产商向整车生产迈进(如江淮),资本运营高手通过控股形成客车产业体系(如中大、格林柯尔),民营企业的创新使客车产业加快发展(如青年客车)等等,在 行业 内部进行整合的同时,也有很多的企业纷纷介入这本就不平静的客车 行业 。尽管所谓宇通、厦门金龙、金旅、苏州金龙等企业依旧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但在我国客车 行业 “百家争鸣”的今天,也为客户增加了更多可选择的范围。以往用户能选择的仅仅是一两家客车企业,是卖方决定市场,而今天却大不一样,因此,细致的比较与反复的考证成了他们在购车前的必要举动。
三、购车贷款难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根收缩,使得购车信贷大大紧张,一些客户的购买能力受到限制,这样价格也成为他们在购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四、客户的经营压力加大
20世纪末期,许多客户特别是从事旅游业与高速客运的客户购买车辆时追求时尚、高档,购车成本较高;但经过长时间的运营之后,他们发现自身的利润空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各种各样的费用居高不下与管理不善使得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于是运营成本因素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五、客运企业的改制
如今,客运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已成为趋势,经营的私营化使利润成为他们追求的重心,因此,客户在购买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产品的性价比,期望在同等配置的情况下价位低。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