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前 行业 存在的问题
1、对金属维护结构产业是符合节能环保型、可持续性发展的 行业 认识还待于提高。最近几年日本、加拿大、英国政府和 研究 机构发表了很多文章,专门论述发展金属维护结构房屋的优点和措施,可供借鉴。
2、设计理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如目前超高层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大都由国外建筑师的方案中标,他们在 规划 、环境、建筑、功能上确有其独特之处。但连接点过于复杂,消耗过多的钢材并给制作和安生带来了更多的难题,也增加了工程成本。
3、增加建筑金属维护结构用钢材的品种,进一步提高,品性能。开发高性能建筑专用钢材系列产品,包括质焊接结构钢、高强度优质厚板、热成型管材、优质可焊铸钢等。
扩大冷弯型钢和热轧H型钢的品种和规格,包括大截面冷弯管材(方矩管)、大截面H型钢和T型剖分钢、蜂窝梁等新产品。
4、部分地区金属维护结构企业盲目上马,一哄而起,导致产能过剩并浪费了大量资源。
5、市场运行不规范,投标企业竞相压价加上钢材涨价,造成部分加工和安装企业亏损。
6、金属维护结构科研开发资金不足,标准及规范修订周期太长;标准及应用规范、规程缺项、滞后;钢材标准与工程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衔接不上。
7、金属维护结构加工厂和施工安装企业装备、计算机管理、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8、金属维护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缺乏,尤其在中小企业更短缺,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技术和企业管理与生产的需要不适应。
9、 行业 协会作用和功能远未到位。特别在规范和引导市场秩序、服务于企业、开拓金属维护结构市场、标准规范的修订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二节 行业 未来发展预测 分析
2008年乃至2010年,中国的金属维护结构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金属维护结构用钢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金属维护结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钢构市场迅速增大,对金属维护结构用钢需求日趋增长。目前,中国钢构市场主要分布在冶金、电力、化工、道桥、海洋工程、房屋建筑、大型场馆、民用住宅、机械装备和家居用品等领域。钢构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2、是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推进,节能、环保、绿色的钢构大有用武之地,拉动绿色钢材的需求。中国的“节能减排”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国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绿色优势的金属维护结构被市场看好。金属维护结构主要构件的材料以Q345B材质的钢材为主,有轻型高频焊接H型钢等,主要是减少结构构件断面尺寸,同时也为材料回收创造有利条件。
3、建筑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推动钢铁产品升级换代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金属维护结构用钢市场趋好的内在动力。中国建筑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将掀起新一轮高潮,调整的目标一为金属维护结构比例提高;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高强度级别钢筋比例提高;三为节能型建筑比例提高,从而对建筑金属维护结构用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强度,轻型化、耐腐蚀的钢材的需求将明显增大,而目前这类钢材还不多。目前国内的高强度三级、四级钢筋的产量和应用量都不多,而大量生产和应用的是一级、二级钢筋。随着国内的建筑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今后的高强度级别的钢材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
4、中国金属维护结构产业快速发展,促进金属维护结构用钢市场稳健发展。在中国,钢构制造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钢构产业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关联度很大,1996年,中国钢产量越过1亿吨大关,随着中国钢铁产量的迅速增加,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为钢构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金属维护结构产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金属维护结构制造业对钢材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将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行业 投资前景 分析
金属维护结构由于其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基础费用省、占用面积小、工业化程度高、可循环利用、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以及外形美观等一系列优点,被专家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迅速得到推广。目前主要应用于机库、候机楼、体育馆、展览中心、大剧院、博物馆、别墅、住宅、工业厂房等建筑。
随着金属维护结构产业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和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推进,金属维护结构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具有市场准入条件的金属维护结构企业在1000家以上,年产值约500亿元至600亿元。到2015年,建筑金属维护结构用钢量预计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
以东北地区为例。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区域,整个东北地区2005年的金属维护结构用置已达到40-50万吨。到2010年将达到100万吨。特别是目前正在 规划 的靖宇40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正在施工建设的通钢100万吨冷轧工程、长春钢厂的搬迁,以及各种公用设施、高层建筑的建设,必将为东北地区金属维护结构的应用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为金属维护结构体系的应用创造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首先,与金属维护结构配套的新型建材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次,有关金属维护结构的规范规程不断完善,为设计提供了依据。第三,专业金属维护结构设计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专业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总体而言,金属维护结构 行业 具有广阔的 市场发展 空间,投资前景十分乐观。
第四节 政策风险
2001年12月19日国家建设部发布了《金属维护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导则》,并确定了“金属维护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 研究 ”的立项工作,这为金属维护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兴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国内金属维护结构住宅市场仍比较混杂,金属维护结构住宅标准期待在实践中制定。
中国金属维护结构协会编制的《金属维护结构 行业 “十一五”发展 规划 建议书》提出,到2010年,我国金属维护结构 行业 用钢的目标是达到全国钢产量的10%,其中建筑金属维护结构用钢力争达到全国钢产量的6%。
金属维护结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关。钢铁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为钢构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国家政策导向从节约用钢、合理用钢向鼓励用钢转变,为钢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金属维护结构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4年全国金属维护结构总量为1200万t,从2008年起到2020年我国钢构将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
金属维护结构产业处在发展壮大阶段,属于成长型朝阳 行业 ,并获得国家政策扶持,金属维护结构发展前景广阔,政策风险相对较小。
第五节 技术风险
目前,国内高层金属维护结构钢材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由国外承担,制造和安装则由国内廉价劳动力承包,这种局面应从速扭转,因为这与我国产钢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大跨度金属维护结构钢材不象高层金属维护结构那样突出,但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和结构)经常国外中标,这种局面与中央强调建立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号召相距甚远,应该引起我国建筑界的关注。
另外,我国全国各地分设的金属维护结构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还存在一定问题。从技术推广方面看,小型企业接受新技术慢,而且缺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在技术改进方面有困难。而大型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如果国外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则国内企业将面临技术替代风险。
第六节 市场风险
1、生产成本上涨
金属维护结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将继续呈现价格上涨的趋势,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逐渐加大,这是金属维护结构 行业 面临的重大风险。此外,国内运输价格不断上升,物流成本增加。国内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工人工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占成本的比例逐渐增大。
2、企业竞争力不足
我国仍存在不少专业化水平低,产品开发能力弱的小企业。这些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难以适应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较低。由此,使得企业在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下并不能有效传导压力,迫使企业收益水平不断下降。
第七节 财务风险
行业 大多企业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独立稽核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有力保障。但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落实,检查和监督,也存在公司有关人员在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时由于未能正确理解,把握和执行相关规定而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贯彻的可能,因此公司面临财务内部控制风险。
对于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债务融资、信用证项下的融资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等的企业来说,公司原料集中采购、集中付款且单次采购付款金额较大的特点,造成公司在原料集中采购付款时点上相对的资金压力,存在一定的偿债风险。
第八节 经营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金属维护结构 行业 的企业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企业管理及运行机制等本身的原因,再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管理部门在业务过程中缺乏关键点的监控,信息分解慢,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向相关部门传递,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技术手段来支持当前的管理要求。缺乏成本核算、数字、和表格规范管理的概念,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岗位职责不清,现场生产流程管理不规范,程序混乱,高层领导缺乏整体 规划 能力和组织教育能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的力度不够深入,缺乏企业文化。
第九节 防范措施
1、加快企业发展
各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工艺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最大限度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金属维护结构 行业 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与服务。
2、增强创新实力
行业 加快推进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和信息化建设步伐,金属维护结构生产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鼓励技术创新和申请或购买专利技术。
3、吸纳培养技术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支撑 行业 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要加大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输送现有专业人才到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扭转企业技术人才少和熟练技术工人比重偏低的状况。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