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或称五氧化二钒催化剂、简称硫酸钒催化剂、俗称钒触媒)广泛应用于硫铁矿制硫酸、冶炼烟气制硫酸、硫磺燃烧制硫酸等。
氧化制硫酸催化剂的发展经历了以氮氧化合物催化作用的气一液反应(铅室法和塔室法),随后发展为铂网,将铂载在石棉、硫酸镁或硅胶上的气一固反应。由于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在20世纪30年代前曾被普遍采用,其缺点是价格昂贵,对毒物(砷、氟)敏感,极易中毒而失活。后又开发了Fe203催化剂,此催化剂虽抗毒性能强,但使用温度须达650℃,且转化率低,因此应用受到限制。最后发展为以V205为活性相,碱性氧化物为助剂的钒催化剂,从20世纪30年代起逐步取代铂催化剂。钒催化剂的价格远较铂催化剂低,耐砷、氟等毒物的能力比铂催化剂强,使用寿命长。
钒催化剂的主要化学组分是五氧化二钒V2O5(主催化剂)、硫酸钾K2SO4(或部分硫酸钠Na2SO4,助催化剂)、二氧化硅SiO2(载体,通常用硅藻土,或加人少量的铝、钙、镁的氧化物),通常称为钒一钾(钠)一硅体系催化剂。
第二节 发展历程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与工业催化过程的开发及演变有密切关系。1740年英国医生J.沃德在伦敦附近建立了一座燃烧硫磺和硝石制硫酸的工厂,接着,1746年英国J.罗巴克建立了铅室反应器,生产过程中由硝石产生的氧化氮实际上是一种气态的催化剂,这是利用催化技术从事工业规模生产的开端。1831年P.菲利普斯获得二氧化硫在铂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英国专利。19世纪60年代,开发了用氯化铜为催化剂使氯化氢进行氧化以制取氯气的迪肯过程。1875年德国人E.雅各布在克罗伊茨纳赫建立了第一座生产发烟硫酸的接触法装置,并制造所需的铂催化剂,这是固体工业催化剂的先驱。铂是第一个工业催化剂,现在铂仍然是许多重要工业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组分。19世纪,催化剂工业的产品品种少,都采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由于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自工业催化剂问世以来,其制造方法就被视为秘密。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钒催化剂在低温度(400-420℃)下活性不如铂催化剂,铂催化剂还有少数市场。60年代后,随着对低温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掌握和完善,钒催化剂完全占据了硫酸工业的催化剂领地。目前全世界硫酸生产都使用钒催化剂。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学工业中利用催化技术的生产过程日益增多,为适应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产品品种多、制造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和产值与日俱增的催化剂工业。
我国钒催化剂的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生产钒催化剂的厂家是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第一个催化剂生产车间是永利铔厂触媒部,1959年改名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于1950年开始生产AI型合成氨催化剂、C-2型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和用于二氧化硫氧化的Ⅵ型钒催化剂,以后逐步配齐了合成氨工业所需各种催化剂的生产。8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天然气及轻油蒸汽转化的负载型镍催化剂。至1984年已有40多个单位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用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