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乡村振兴 资金申请 立项报告 稳评报告 节能报告 产业规划 实施方案 市场调研 企业融资 IPO上市 行业研究 文化旅游 科技成果评价 农业扶持资金 工业扶持资金
  • 首 页
  • 关于我们 资金申请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 

    全国咨询热线:400-8790-365

    中国煤制油市场发展分析(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2018-10-11 10:11:47来源:

    第一节 2007年世界煤制油 市场发展 现状

    一、2007年世界煤制油的发展

    2007年,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德国、美国的工艺,且均已完成新工艺技术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但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所以国外发达国家没有工业化生产企业。

    2007年,煤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全世界共有3家商业生产厂正在运行,分别是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和新西兰、马来西亚的煤炭间接液化厂。但南非萨索尔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的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企业。

    萨索尔公司应运而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55年建成第一座由煤生产燃料油的工厂。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萨索尔公司又于1980年和1982年相继建成两个煤制油厂。这三个厂年消耗原煤约4600万吨,产品总量达768万吨,主要生产汽油、柴油、蜡、氨等113种产品,其中油品占60%,化工产品占40%。该公司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可满足南非28%的需求量,其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煤制油项目进展情况我国 研究 煤炭液化技术的机构有两家,一是煤炭科学 研究 总院,负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引进和 研究 ;另一家是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负责间接液化技术的 研究 和开发。

    二、世界煤制油技术现状 分析

    1、煤炭的直接液化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70年代初期,日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 研究 开发出一批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的大部分 研究 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煤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

    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的NEDOL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和美国的HTI工艺。这些新直接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条件与老液化工艺相比大大缓和,压力由40MPa降低至17~30MPa,产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上述国家均已完成了新工艺技术的处理煤100t/d级以上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煤炭直接液化作为曾经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煤炭的间接液化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主要有三种,即的南非的萨索尔(Sasol)费托合成法、美国的莫比尔法(Mobil)和正在开发的直接合成法。

    目前,煤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全世界共有3家商业生产厂正在运行,它们分别是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和新西兰、马来西亚的煤炭间接液化厂。新西兰煤炭间接液化厂采用的是Mobil液化工艺,但只进行间接液化的第一步反应,即利用天然气或煤气化合成气生产甲醇,而没有进一步以甲醇为原料生产燃料油和其它化工产品,生产能力1.25万桶/天。马来西亚煤炭间接液化厂所采用的液化工艺和南非萨索尔公司相似,但不同的是它以天然气为原料来生产优质柴油和煤油,生产能力为50万t/年。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南非萨索尔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的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企业。

    第二节 2007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油价带动煤变油产业投资

    2007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我国石油进口产生巨大压力。2007年国内进行一系列旨在用煤炭替代石油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以缓解石油进口压力。

    截止2007年9月16日,国内仍在进行一系列旨在用煤炭替代石油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以缓解今后我国的石油进口压力。我国已完成煤间接液化千吨和万吨两套中间试验,预计2008年投产的煤制油项目有3个:神华集团所建设的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100万吨/年生产线、内蒙古伊泰集团煤制油项目以及潞安集团山西各一条16万吨/年煤制油间接液化项目将于2008年投产。2008年前后将形成132万吨/年产能,到2020年全国将形成5000万吨/年的产能。

    煤制油在中国有着光明的前景,中国政府的审慎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做法有利于煤制油的长期发展。

    二、中外煤变油产业发展对比

    世界上除南非掌握成熟的“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并进行工业化生产、马来西亚和新西兰建有小型天然气液化工厂之外,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而实际上包括德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都掌握着成熟技术,但仍就没有选择“煤制油”这条替代能源发展道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石油紧缺,德国就开始 研究 煤制油技术。1973年,美、日、德都纷纷投巨资 研究 ,并建设了试验工厂。但是在这些国家,“煤变油”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料和劳动力。日本、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或是因为不具备煤炭资源优势,或是因为煤炭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等过高,发展煤制油技术根本不具备竞争力。

    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发展煤制油远比美国具有现实性。在两国建设煤制油工厂,以2000年的美元价格计算,美国需投资35亿美元,而我国只需要投入20亿美元;其次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料和劳动力,同样以2000年的价格计算,美国原料煤价格为20.5美元,中国神华集团的原料煤价格是10美元;劳动力人工成本,美国这类工厂的工资支付大约为每人每年10万美元,而我国是10万人民币。这样测算下来,美国煤制油生产成本每桶将超过30美元,而在神华集团不会超过20美元。

    三、我国煤制油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随着原油供应紧张、价格高涨,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煤制油产业的发展呼声日益高涨。

    1、自主技术日趋成熟

    经过长期的攻关,近年来我国煤液化制油技术进步迅速。中国煤炭科学 研究 院、神华集团、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 研究 所、兖矿集团等企业、科研单位陆续研发出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相关硬件、控制软件、催化剂开发也获得突破。

    2004年以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神华集团、伊泰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规划 总规模分别为500万吨和48万吨。至2007年底,神华集团首条108万吨直接制油和伊泰集团首条16万吨间接制油的生产线将基本建成,2008年将进行试生产。同时,兖矿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等企业建设的其他5个示范项目也在加紧实施,预计近两年内将陆续进入试产阶段。

    2、产业轮廓已具雏形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 研究 所均在对神华集团、伊泰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等示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首批示范项目成功后,将推动我国百万吨级以上的煤制油自主技术产业化。

    此外,兖矿集团的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建设成功后,将是直接进入百万吨级技术的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伊泰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示范项目的后续 规划 也都在拟定, 规划 年产能都在300万吨经济规模以上。

    但是,初具轮廓的煤制油产业已有盲目 规划 、遍地开花的风险。除首批7个国家示范项目外,内蒙古、陕西、河南、安徽、宁夏、贵州、新疆、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也都在筹备或 规划 其他的煤制油项目,部分地区 规划 的项目甚至不止一个,规模从几十万吨至上百万吨不等。按这样的发展态势,至2020年左右,我国煤制油产业规模将达到0.3亿吨至0.5亿吨。

    四、煤变油工业化示范生产启动

    广为各界关注的我国煤制油项目,在一系列技术突破的支持下和国际高油价的刺激下,目前已经全面走出试验室,进入了工业化示范生产阶段,目前在建、拟建项目总规模接近500万吨。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煤制油的关键是要走出试验室,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目前,我国该项目已经完成了这一关键性突破;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完成总投资4000亿元到5000亿元,形成年产5000万吨油品的生产能力。加上届时将有年产2000万吨的生物质油品投入使用,将使我国原油对外依赖程度从60%以上降到45%以下。

    如果该项目的示范生产顺利、商业前景喜人,则不排除更大规模投资该项目的可能性。因此,目前预计的2020年50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届时可能大幅扩大。

    目前我国煤炭液化生产的油品成本与煤制油最大生产国南非接近,折合每桶25美元左右,从各方对中长期油价的预测情况来看,这个成本还是相当有市场竞争力的。从油品质量上来说,煤制油的油品中各类杂质和有害物很少,油品质量远远高于石油产品,可以直接达到欧四、欧五标准。从煤炭资源压力角度说,2020年我国如果生产5000万吨煤制油,则需原煤两亿吨,只占届时全国煤炭产量的7%不到,不会造成原煤供应紧张。投资煤制油项目风险不大,关键是要有实力和眼光。

    煤基替代燃料项目,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煤变油”项目主要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个途径。直接液化效率较高,但是国际上技术并不成熟,我国对此进行了长达25年的科研攻关。2002年至2005年,我国神华集团完成了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催化剂的试验室连续制备技术及装备开发,取得了突破性成功。此项纳米高效催化剂技术,使我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五、我国煤变油项目成本 分析

    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中国开始投入上百亿人民币,推进“煤变油”战略,保障能源安全。

    在中国毫不起眼的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和布连乡,正兴建着中国目前最大的“煤变油”项目。水源工程和备煤工程已开始前期施工。

    近5到10年,中国以内蒙古、陕西、山西和云南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作为这项战略的重要一步,中国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引进美国技术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建设的这座“煤变油”企业,投产后将年转化百万吨以上的石油。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2000年,石油净进口达到7600万吨,2001年的石油缺口达上亿吨。

    中国具备汽车消费能力的人口日益增加,这将使石油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而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煤变油”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

    今后30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呈上升趋势,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中国油品基本自给的现实途径之一。

    多煤的中国一直梦想让煤炭变成石油。80年代初中国恢复煤基合成油 研究 ,之后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进行了深入的科技交流,直至在煤炭液化的关键技术、催化剂的 研究 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了建设万吨级规模生产装置的技术储备。

    中国“煤变油”技术每桶汽柴油产品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0美元(34新元)左右,低于国际石油组织欧佩克规定的每桶22到28美元的价格带,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煤炭一直占中国能源结构的70%以上,以燃烧为主的煤炭利用方式已在中国造成了严重的酸雨、粉尘污染。“煤变油”技术的推广将大大缓解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节 2007年我国煤变油产业区域格局

    一、2007年山西煤变油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潞安集团煤制油项目发展成效显著,煤炭产业快速做大做强,油、电、化、硅等产业迅速兴起并不断壮大,潞安正由一个单纯的煤炭企业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集团快速转型。

    目前,中国共有7个煤制油项目,山西省的潞安集团名列其中。潞安集团之所以能够走在山西煤炭企业的前列,得益于几年前制定的“中国潞安”战略。

    跨入新世纪后,潞安集团紧紧抓住中国“入世”、企业改制、煤炭市场复苏等有利时机,从参加“经济奥运会”需要出发,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转守为攻,响亮提出了“十五”“再造一个潞安”、“十一五”建设潞安能化大集团、长远建设“中国潞安”的“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

    经过几年的发展,潞安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阶段。

    在发展空间上,在实现省内向武夏矿区、宁武新矿区拓展的同时,在新疆、内蒙古的产业蓬勃发展,在美国的天然气及煤炭开发稳步推进,潞安正由一个纯粹的地方企业向全国性的大企业、大集团快速转型。

    在发展领域上,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不断拉长变粗,四大循环经济园区初见成效,煤炭产业快速做大做强,油、电、化、硅等产业迅速兴起并不断壮大,潞安正由一个单纯的煤炭企业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集团快速转型。

    在组织结构及体制上,随着各种产权结构子公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集团层面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人工作的稳步推进,潞安的组织结构及体制正由矿务局与集团公司体制并存向国际化的大集团快速转型。

    这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潞安不断“转身”的过程,一次又一次漂亮的“转身”,使偏居山西一隅的潞安一步步跨出省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国的“潞安”。

    二、2007年云南煤变油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07年12月,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攻克技术难题,煤变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技术的试验。如果项目获得审批,两年后云南可望年产40万吨煤制油。生产出的煤制油将主要供应云南省内市场,在价格上比原油有竞争力。2007年12月11日,国内已投运的规模最大的煤变油中试装置——3500吨/年合成汽油工业示范装置在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开车成功,于12月11日一次投料,生产出合格的93#汽油产品,装置运行正常,达到设计要求。

    上述装置的成功运行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煤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装置的开车成功为我国煤制油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技术路线,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以煤炭为原料生产高清洁汽油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2007年新疆煤变油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为新疆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服务的公路、铁路将同时开工,这标志着新疆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新疆正式拉开了准东地下“煤海”的开发序幕。

    准东将建成我国最大的煤炭发电基地,到2020年以前,准东将建成一个特大型的西电东送的首站。另外,如果内蒙古的国内首条煤制油生产线试产成功,准东地区也将是煤制油的特大型基地。

    第四节 2007年我国煤制油的技术应用现状

    一、间接液化技术应用现状

    煤直接液化于50年前已实现工业生产。新工艺研发在国外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国外积累了从基础工艺 研究 到中间试验的大量经验。中国国内 研究 已有20多年,2002年以来,开发成功高分散加氢液化催化剂;结合1Mt/a示范工程的工艺优化试验,形成“神华煤直接液化新工艺”,并作为工业示范工程的工艺基础,正在建设的投煤量6t/d的液化装置将对该工艺进行优化和验证试验。

    煤直接液化新工艺在世界上尚无商业化工厂运行实践,因此其关键是通过大规模工程化开发和示范,取得建设和运行商业化工厂的经验,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二、直接液化技术应用现状

    煤间接液化于50年前也已有工厂运行,南非SASOL公司于1955年、1980年、1982年相继建成投产了3个工厂并一直运行至今,期间不断取得鲁奇煤气化、F一T合成等大型工业化的技术进步,目前年处理煤约4500万t,产品750万t。

    中国煤间接液化技术研发已有20多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2002年建成1000t/a合成油品开发装置,经多次运行取得了成果。充矿集团于2004年建成10kt/a装置并投人了运行试验。煤间接液化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在国外是成熟的,引进技术建设大型工厂的风险不大。

    第五节 2008年煤变油 市场发展 前景

    一、中国发展煤炭液化的必要性

    1、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能源资源特点是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

    最新资料表明,中国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t,储采比为93,按同等发热量计算,相当于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总和的17倍。石油探明储量为38亿t,占我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5.6%,储采比为24。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37万亿m3,占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2%,储采比为56。由此可见,煤炭是中国未来的主要可依赖能源。此外,从经济上看,煤炭也是最廉价的能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能源消费大国,经济实力和能源供应都要求我国的能源消费必须立足于国内的能源供应,这就决定我国的能源结构必须是以煤为主体。据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仍将占50%左右。

    煤炭大量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S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酸雨覆盖面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13%,列世界第二,而其中燃煤造成的SO2、CO2和氢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85%、85%和60%。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解决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近在眉睫。

    2、石油进口迅速上升,已对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构成威胁

    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到时目前为止,其探明可采储量为38亿t,占世界储量的2.6%。近几年,我国的原油产量一直徘徊在1.6亿t左右,且以后也不会有太大增长,这是由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所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正逐步向优质高效洁净能源转化,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由于国产石油无法满足需求,对进口油依存度越来越高。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石油进口量迅速上升,2000年已达6969万t,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达30%,预计未来20年内可达到50%。进口量的剧增,依存度的加大,已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构成威胁。

    3、煤炭液化可增加液体燃料的供应能力,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通过液化可将硫等有害元素以灰分脱除,得到洁净的二次能源,对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炭液化可生产优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尤其是航空燃料,要求单位体积的发热量高,即要求环烷烃含量高,而煤液化油的特点就是富含环烷烃,通过加氢处理即可得到优质航空燃料。

    发展煤炭液化不仅可以解决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煤炭液化还可以生产出经济适用的燃料油,大量替代柴油、汽油等燃料,有效地解决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和石油供应安全问题,且经济投入和运行成本也低于石油进口,从而有利于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和长期的能源供应安全。

    二、中国煤变油的产业化道路

    我国是石油资源匮乏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鉴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今后5到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和云南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的现实途径之一,走煤炭液化合成油的道路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的可行途径。

    预计到2020年,我国油品短缺在2亿吨左右,除1.2亿吨需进口外,“煤变油”可解决6000—8000万吨以上。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而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看待“煤变油”。

    “煤变油”产业化是一个巨大投资的过程,商业化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有关专家指出,“煤变油”需要的大量资金有可能制约这一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从中试到产业化,必须经过万吨级示范项目的试验。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建议实行国家、地方、企业联合投资或实行股份制形式,科技部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政府起组织和促进作用,企业起决定因素。

    对待煤炭液化要少些盲目,多些理性,只有技术进一步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地方政府才有能力做更多这样的项目;只有形成公司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形成开发公司,企业才能介入到技术开发当中,煤液化技术开发才能进入良性轨道。

    三、中国煤变油产业化提速

    从目前的趋势看,迭创新高的油价似乎并没有止步的意思。自2008年初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之后,油价不断创出新高。2008年3月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份轻质原油期价一度逼近每桶104美元,收盘降至102.45美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上涨61美分。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无异于向世界宣布: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

    综合来看,国际油价在未来出现大幅回落的概率似乎不大。尽管油价不会长期高于100美元,但由于2008年国际石油供应偏紧,油价重心将持续上移,全年平均油价将处于85美元/桶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石油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未来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还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一旦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整个国家的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煤液化”作为石油替代品,具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从能源结构来看,煤多油少的情况让中国有了煤制油的良好基础条件。但在此前两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时,对于煤制油的质疑之声不断,除了技术考虑之外,成本则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2008年1月,《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的评估,加上目前启动的中国神华和潞安环能两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高油价令政府对煤制油项目的态度由观望转为了“默认”。按此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在煤制油项目上将完成4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投资,形成年产5000万吨煤制油的生产能力。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可行性报告 模板

    更多>>
  •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轮毂,英文名称:WheelHub,WheelHubUnit,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

  •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习惯把城市铁路称为轻轨。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轻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轻轨的说法是按运输方

  •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即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等。如化学工业的酸碱污泥、机械工业的

  •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