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一、尼龙
1、 行业 现状
我国尼龙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合成纤维工业中发展最早的品种之一。经过近50年的发展,到2007年末,我国尼龙年产量已达到95.11万t,较去年同期增长14.98%。近年来我国尼龙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供需缺口仍然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行业 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但 行业 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使尼龙 行业 在发展道路上陷入困境。
2007年,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尼龙纤维累计产量仍居前三甲,所占比重分别为27.71%、18.74%、15.25%,广东省名列第四,所占比重为10.72%;山东省、河南省分别排第五、第六位,占比为9.84%、9.42%。从增速来看,2007年福建省产量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幅达96.06%,浙江省次之,为18.09%,上海市则较去年同期下降3.16%。
2、市场需求
我国尼龙工业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需求量,主要缘于:首先,我国尼龙产品及其原料总量不足,供需缺口较大。我国尼龙的人均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尼龙在合成纤维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为5.32%,大大低于世界平均15.96%的比例。我国人口众多,尼龙消费不断增长,市场需求量很大。其次,下游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尼龙需求拉动作用明显。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电子、电气工业的发展,需求量的猛增,应用领域逐步拓宽,机械制造工业也日趋广泛的应用尼龙工程塑料,我国的尼龙工程塑料工业也必将有较大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加入WTO,使尼龙工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竞争也将为尼龙产品及其原料工业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
3、 行业 趋势
1)走集约化道路,形成规模经济
我国尼龙企业有140多家,平均生产能力0.5万吨左右,而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尼龙企业平均生产能力均在3万吨以上,其中韩国尼龙企业平均生产能力达6万吨。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和超大型化是世界化纤 行业 发展的趋势。扩大经济规模,淘汰落后技术,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高度集中,走集约化的道路势在必行。集约化的发展不仅是尼龙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整个工业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目前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例如,近期备受关注的节能减排,出口退税调整等等,都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促成工业结构升级的外部环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工业发展内部运行规律已经进入了集约化的发展阶段。
2)加速尼龙原料基地建设
我国尼龙 行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缓慢,这与尼龙原料 行业 的建设滞后于尼龙 行业 的发展有关。为了使我国的尼龙 行业 能够健康稳步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加速尼龙原料基地的建设。
3)加快尼龙 行业 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
国家“十一五”计划对尼龙
行业
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一是开发共聚或共混改性尼龙,如耐高温尼龙、改性医用尼龙、耐高温阻燃尼龙等。二是提高差别化、功能化服用尼龙纤维比重,如复合超细、细旦、异型、高弹性、大有光、增白、远红外、抗紫外、抗菌防臭、阻燃、抗静电尼龙纤维等。三是进一步提升尼龙产业用丝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开发轮胎骨架材料、建筑骨架材料、传送带、安全绳网、体育材料、水产养殖材料及汽车安全气囊用丝等领域的应用。四是大力发展尼龙装饰用丝,积极开拓尼龙地毯用膨体长丝(BCF)市场,使其成为尼龙工业新的增长点。五是
研究
和开发多品种尼龙工程塑料及双向拉伸尼龙薄膜,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业、机械工业、电子电气工业以及食品工业、医疗卫生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六是
研究
和开发高强、阻燃、耐高温等军工特品尼龙。
二、不锈钢
1、 行业 现状
我国国内的不锈钢的冶炼能力已经达到236.4万吨,位列世界第三。冷轧板产量达到194.2万吨。不锈钢的自给率有较大提高,目前已经达到45.37%。尤其是冷轧板自给率已达到72.5%,表明中国的不锈钢冷板已经逐渐从进口转向自供为主。
近期中国加速了不锈钢钢厂的建设,2007年各厂产能陆续释放后,中国将从不锈钢进口大国转变为世界不锈钢生产大国。2005年中国的不锈钢冷轧宽板将达到245万吨,2007年将陆续增加到350万吨。窄带产能2005年预计达到345万吨,2007年将达到450万吨。李成指出目前冷轧板可以满足需求,今后5-6年内仍可满足新增市场的需求。另外热轧卷板方面,2005年将达到332万吨,2007年达到734万吨。不锈钢的热轧产能将能够满足不锈钢冷轧板的供给需求,同时还有部分剩余量作为热轧产品出售。另外李成还指出,目前不锈钢长材2004年产量达到69.9万吨,今后预计需求再增加30-50万吨时,现有能力仍可满足市场的需求。
2、市场需求
不锈钢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不锈钢本身因其具有的耐蚀,耐热,耐磨等特性,在我国重点发展的能源,石化,电力,采矿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另外由于不锈钢的长寿,高强度,轻便等优异特征,近年来不锈钢用于造船,轨道车辆等运输业中得到快速发展。不锈钢的用途广泛,需求量巨大。
目前我国的不锈钢的表观消费量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接近全球总消费量的1/4,人均不锈钢消费量达到3.4KG,跃居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消费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由消费年均增长率30%以上的超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目前增长率为6.43%的稳步发展阶段。需求量以进口为主,约占国内需求的65%。出口量较小,仅占世界总贸易量的2.15%。
3、发展预测
未来2008年至2010年将是不锈钢巨大发展的3年,也将是中国不锈钢发展令人鼓舞的3年:中国不锈钢市场的需求仍将随着国家GDP的快速增长和不锈钢使用领域的不断拓宽而继续增长。若按年增长率10%计算,到2008年,中国不锈钢表观消费量将达到500万吨,相当于目前整个欧洲的消费量。中国不锈钢产能将出现跳跃式增长,3年内国企改造的不锈钢生产线相继投产,届时太钢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钢不锈板材产能将新增170万吨,辽宁特钢集团等企业长材新增产能20万吨。民营企业蓬勃兴起,新建产能预计将发展到100万吨以上。合资企业产能也将达到100万到150万吨。到2007年,我国的不锈钢生产能力将达到或接近500万吨的水平,是美国与日本的产能总和。中国将进一步开发机械制造业、环保业、水工业、汽车业等领域的消费市场。仅汽车的不锈钢配件,每一千万辆就要消费40万~50万吨不锈钢,以及推动农村不锈钢的消费,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民使用的物美价廉的不锈钢产品。
纵观过去的5年,是中国不锈钢发展最关键的5年,可以概括为6个字:天时、地利、人和。是改革开放的“天时”,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拉动了不锈钢的需求;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又成为不锈钢产业得以健康发展并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地利”;而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们对不锈钢产业的热情则是不锈钢事业蓬勃发展的“人和”。在这5年中,两大变化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一是迅猛增长的中国不锈钢消费市场,继1998年中国不锈钢进口100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不锈钢进口大国以后,2000年表观消费量增长20%,达到170万吨,超过了世界不锈钢消费大国日本。2001年增长30%,达到23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2002年增长40%,达到320万吨,是美国与日本之和。二是中国不锈钢产能结束了10年徘徊,迅速增加,2000年达到60万吨,2002年达到110万吨。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鳗鱼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通常经过生产加工成食品出售。我们就以食品工业为下游进行下产业 发展 分析 。
1、现状
截至到2007年底,我国目前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全国有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6万家,市场占有率72%;规模以下、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市场占有率9.3%。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12391亿元,此后连续4年保持着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31912亿元。
2008年1至7月份,全国食品增加值增长15.86%,全国食品工业累计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2332.92亿元;完成销售额22830.89亿元,同比增长34.6%。预计今年中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将达40000亿元。
目前,我国消费量最大的前10类食品为: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
2、食品
行业
发展特点
1)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7年1-11月份,我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快速增长,其中小麦粉4500万吨、食用植物油1705万吨、鲜冷藏冻肉975万吨、乳制品1328万吨、啤酒3420万吨、软饮料396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5%、18%、31.5%、24%、13.5%和22%。
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体乳产量占到了乳制品总量85%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2)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各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如肉类 行业 100强企业中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达到77家,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有61家。
3)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
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资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2007年1—11月,全国食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前100家食品企业(百强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资产、实现利润占全 行业 比重分别为24.9%、29.3%和58.9%。
4)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股份制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
食品企业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后,股份制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截至今年11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国有经济企业分别为14040家、4190家和1674家。今年前11个月,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国有经济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 行业 比重分别为47.5%、27.5%和16.5%,上缴利税比重分别为31%、14.5%和53%。
5)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目前,食品 行业 初步形成了一批生产企业密集区和多个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特色和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及东北地区猪牛羊禽肉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制品加工产业带,广西、云南糖料加工产业带,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加工带等。
6)食品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加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缩短了我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1)食品营养化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过分注重食品的“色香味形”,讲究“吃饱喝足”。从营养学的观点看,这是一种不良的饮食文化,事实上色香味形只是表象、形式和外因,营养价值是实质、内容和内因,是食品的根本所在。生产营养成份丰富和各营养成份比例合理的营养平衡食品是食品工业企业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吃好”,才能增强国民体质,保持健康状态。要实现此目标,首先要求食品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合理的工艺流程,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原料应有的营养成份不被流失、破坏和分解;其次,要求食品加工企业的工艺技术人员掌握现代营养学知识,根据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通过不同食物原料的有机组合,研制出营养基本平衡的组合食品。
2)食品方便化是现代食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期望从繁杂、琐碎的家庭厨房劳作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和工作、学习。
为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食物具有方便烹调和便于享用的特性。因此,食品方便化趋势将进一步明朗,半成品食品、调理食品和方便食品的产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对于肉制品生产,要在传统散装熟食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现代保鲜技术,重点开发方便卫生有特色的袋装、罐装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例如地方特产:扬州风鹅、高邮咸鸭蛋、南京盐水鸭、风鸡等畜禽熟食品,这些产品通过真空包装、灭菌保鲜,便于储藏流通,易于开拓异地市场,既能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又能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3)食品功能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人们期望食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而且希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延迟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症状和痛苦,以及促进疾病的康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文明病、富贵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高发已成为损害人们健康状况的一大顽症,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保健食品的发展。开发保健食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对特定人群保健需求的医学调查与统计,功效成份(保健成份)的保健作用深入了解,载体食品的选择与工艺技术的 研究 ,样品的功能性试验与配方调整等基础之上。同时要理性认识保健食品的功效,那种认为保健食品是能治病的食品,是含药的食品,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4)食品生物技术化是现代食品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按照人的意愿创造新物种和改造现有物种成为现实可能。西方国家的转基因牛肉和转基因番茄就是例子。就水产品加工业而言,基因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选育出能快速生长和抗污能力强的鱼种,为水产品加工提供廉价原料;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鱼种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定点诱变),可以得到凝胶能力强、氨基酸比例更趋合理和组织结构更为细嫩的鱼体蛋白,为鱼制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酶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合理利用加工下脚料提供了技术可能性;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新型鱼制品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