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分析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从当前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以及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惯性依然很强;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可能会因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作用而趋缓。
在全球经济表现强劲的情况下,200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和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长期形成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如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等问题。同时,在全球经济紧缩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的硬着陆可能会损伤中国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为:
1、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2006年上半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
2006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分 行业 看,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6%;轻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1.2%。
2、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2006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200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3、市场价格温和上涨,PPI和CPI价格差扩大
200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2.7%。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下,PPI和CPI价格差扩大,由年初的1.15个百分点扩大到6月末的2个百分点。这也反映了上半年我国投资需求旺盛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4、贸易总额达到近8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2006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增幅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增幅加快7.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614.5亿美元,同比增加217亿美元,增长率54.9%。6月份当月贸易顺差14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并成为连续第26个实现贸易顺差的月份。
5、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整个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负面影响增大
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1-6月,外汇储备增加1222亿美元,同比多增加212亿美元。
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给外汇资产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外汇占款使中国目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使央行货币政策的效率大打折扣。
6、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使货币供应量高居不下,金融机构存差更加突出
2006年6月末,外汇占款达到82874.24亿元,占资金运用总额的24.63%,较年初上升了1.05个百分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使货币供应量高居不下,6月末M2余额为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2.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提高0.86个百分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在股市向好分流银行存款以及银行信贷增长偏快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存差继续呈扩大趋势,6月末存差余额高达10315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0677亿元,对银行来说,如何运用过剩的资金依然是最紧迫的问题。
7、银行信贷投放过多
与去年不同,在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同时,出现了银行信贷投放过多的特点。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实现央行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87%。我们认为,从目前的融资结构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因此,投资快速增长对银行信贷投放形成强烈的外部需求。而且,从期限结构来看,多数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增幅高于短期贷款的增长,2006年6月末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05年末的45.20%上升到45.37%,提高了0.17个百分点。值得警惕的是,在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短期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的提高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宏观经济运行趋势要点
1、货币政策尽速力度不大
如果考虑到全球经济可能硬着陆的话,那么对外部需求依赖性较强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同时,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可能会因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作用而趋缓,因此,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也不会过大。
2、产能过剩
“十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5%,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 分析 ,200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由59.8%下降到2005年的52.1%,下降了7.7个百分点,同期,投资的贡献率则由38%上升到43.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由2.2%上升到4.5%。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目标主要通过投资拉动和外贸较大盈余实现的,但这种增长模式从长期看是有代价的,加剧了经济的波动性。一是,投资过度已经使钢铁、电解铝、汽车、水泥、纺织等10余个 行业 出现了产能过剩,一旦经济出现衰退征兆,这些 行业 的盈利水平就会大幅下降、引发银行信贷风险。更重要的是,不少投资项目是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这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二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不仅加剧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在贸易和汇率领域的摩擦,同时外汇占款的不断扩大也使央行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局面。
3、2006年GDP增长在10.5%左右
第四季度,在近期投资、工业生产等均出现回调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可望延续此前的调整态势,而GDP全年的增速预计在10.5%左右。
4、"双顺差"考验中国经济
2006年下半年的形势依然严峻,7月外贸顺差创下新高146亿美元,8月再次刷新记录达到188亿美元,虽然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9月外贸顺差回落到153亿美元,但仍然是今年单月第二高水平,并且较去年同期顺差额翻了一番多。据预测,下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将维持一定顺差。因此,2006年全年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大规模顺差。
持续“双顺差”会带来诸多不利。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幅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使得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大本外币政策协调难度,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5、高增长低通胀将持续
2006年8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7.9%,比去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1%,比去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
06年我国将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不会超过3%。明年即使消费价格涨幅可能会出现小幅提高,但高增长低通胀的势头也将继续保持。
三、2007年经济运行 分析 与解读
综合来看,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世界经济在2007年将增长4.9%,比2006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综合各主要机构的预测结果来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在3.9%-4.9%之间,仍将处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时期。
从国内情况来看,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将面临以下问题。
1、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还会发展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反映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的发展,既不利于稳定汇率和外贸、外资环境,也导致结汇渠道大量的货币投放。外汇储备增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对外贸易顺差扩大;二是国外向我国的投资大于我国向国外的投资。未来看,这两方面的推动作用还会保持一段时间,但力度会不断减弱。
从外贸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仍有很大潜力,加工贸易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国内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外贸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受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进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资源性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一般技术产品进口减少),进口增速提高的空间不大。因此,未来外贸顺差的格局还将保持一段时间。
同时需要注意,抑制出口增长、刺激进口增长的因素正在逐步增强。主要是:未来国际市场需求将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人民币持续升值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取消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性因素,抑制了部分产品出口增长;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使部分产品出口增速回落;原材料进口数量增加、价格大幅度提高,促进进口增长等。
从利用外资情况看,我国经济的高成长性,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的优势,相关政策的鼓励等,会继续推动外商对我国的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和利用外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外商投资规模预计将趋于稳定。
综合以上两方面情况,预计2007年外汇储备仍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逐步减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预计还会发展,需要较长时间加以解决。
2、货币供给增长偏快还会继续存在
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格局下,稳定货币供给量难度很大。2003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把信贷闸门,控制银根,但货币供给量仍然增加很多。2006年8月末,M2余额已经达到32.8万亿元,按照1-8月份的增长速度,年底M2余额将达到34.9万亿元,较2002年末增加88.6%,年均增长17.1%。2002-2005年,名义GDP年均增长率为14.85%,与经济增长比较起来,货币供给量增长偏快。结合对外汇储备问题的 分析 ,货币供给增长偏快的问题在2007年还会继续存在。
解决货币供给量偏大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国际收支方面的矛盾,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货币总量偏大,增长偏快的问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3、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在发展
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在发展。国际比较表明,各国工业化加快时期,资源消耗量、污染排放量都是增加的。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于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时期,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工业化的推进存在一定的正向联系。受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的制约,加快工业化会不同程度引起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对此需加深认识。
4、预计2007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综合这些问题的 分析 ,考虑到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预计消费结构升级比较活跃,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高增幅,从而将继续带动工业化、城市化较快推进;随着供给能力的进一步增强,预计价格涨幅会继续降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投资者的约束力度增强;明年是“十一五” 规划 的第二年,特别在今年以来一系列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政治因素推动的投资热预计会有所减弱。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认为2007年的经济增长将继续呈现高位稳定态势。外贸进出口预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较今年有所降低,贸易顺差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外商投资继续平稳下降,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继续增加,货币供给量也将继续较快增加。在投资需求受到一定约束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资产价格方面,包括房价和股价。稳定房市、股市,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预计仍会有一定发展。
在以上 分析 基础上,结合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10%左右,消费增长率为13%左右,投资增长率为25%左右,进出口增长率均为2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以内。
第二节 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差距
(一)增压技术
通过近几年的技术引进和自行研制,我国的增压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国外具有完善的设计体系,预测设计结合试验验证成为普遍采用的设计手段,技术研发尤其受到重视,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达数千万至数亿美元。而国内仍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研发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开发能力弱。
(2)在机车及船用增压器方面,国外已有成熟的单级压比达到5.0、总效率达到70%以上的增压器,在车用领域国外单级压比也达到4.5。而国内在近几年才开始研制高压比、高性能增压器,目前单级压比为4.0,总效率为60%左右。国外在小型增压器上已采用滚动轴承,并向空气轴承发展,而国内还未展开 研究 。国外增压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2000—20000h,而且还在进一步提高,而我国增压器使用寿命一般不足12000h。
(3)国外在增压系统方面开发了顺序增压系统、二级增压系统、具有动力涡轮的复合增压系统;在可变截面涡轮技术 研究 方面,已 研究 成功可变截面涡轮(VGT)、变喷嘴涡轮(VNT)、先进的变喷嘴涡轮(AVNT),这些技术已在柴油机上成功应用并商品化。我国在该方面的 研究 还处于起步阶段。
(4)国外在增压技术试验方面,具有试验室齐全、试验手段先进、测试精度高、试验数据库完善等优势。而国内试验室较少,适用范围小;涡轮性能试验欠缺;增压器的可靠性试验手段不完善,开展的工作较少。
(5)国外纷纷把航天、航空和电子技术应用于增压技术中,如电子控制变喷嘴涡轮(VNT)技术;低惯量材料中陶瓷、钛铝合金、镁合金及高强度材料中钛合金等材料的应用技术。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处于 研究 阶段。
(6)国外汽油机增压技术已很成熟,并得以应用。在其他技术的储备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如单涡轮双压气机技术、电辅助增压器技术、空气轴承技术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小型汽油机
1、产品数量上的差距
目前,美国小型汽油机生产产量最大,年产量在2300万台左右,日本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在640万台左右。2003年我国小型汽油机产量约为600万台,排在世界第3位,其他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等产量较少。
目前我国摩托车发动机的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量最大。但排量大于125mL的摩托车发动机产量却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意大利。
2、产品品种的差距
目前我国通用小型汽油机的产品品种很少,主要集中在功率为3。68kW(5PS)以下,大于3.68kW(5PS)的汽油机品种很少,与日本、美国相比差距很大。此外,日本企业的产品已高度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各公司均有自成体系的系列产品,且产品性能覆盖了整个功率范围,同时还自行配套各种机具,仅在客户需要时才单机出厂。
从品种来看,我国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品种远远少于日本,排量大于125mL的摩托车发动机品种更少,有许多排量品种尚属空白。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摩托车发动机生产企业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产量上不去,所以成本降不下来。
3、产品配套机具上的差距
在我国,通用小型汽油机主要配套用于水泵、发电机组、喷雾器、油锯、风力灭火机、绿篱机、割草机等,其主要市场在农村。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逐年增大森林覆盖面积,使林区用油锯需求量逐渐下降。近几年,工业用、城市园林、绿地用小型汽油机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尽管如此,我国现有的配套机具与日本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通用小型汽油机配套机具仅有十几种,而日本配套机具达几十种,用途相当广泛。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在各方面尤其是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日本。
目前我国摩托车发动机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50、100、110、125mL4种排量范围内,全国生产125mL摩托车发动机的厂家达100家之多,2003年产量达753.29万台,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50%,同时绝大多数厂家的产品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几乎是千篇一律,更谈不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创新专利,在这方面与日本摩托车工业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
4、产品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1)我国通用小型汽油机的性能普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随着技术引进及合资企业投入生产,近年来其技术水平逐年提高。由于现在我国生产的通用小型汽油机绝大多数是参考国外同类产品开发设计的,因此,我国现有小型汽油机综合评价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尤其是美国颁布了十分严格的EPA排放标准,而我国生产的小型汽油机绝大多数用于出口,这就需要我国小型汽油机 行业 加强研发工作,以满足国际市场的技术需要。
(2)我国的摩托车 行业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后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出现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小排量发动机的水平提高很快,工艺设备也接近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动机生产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配套的需求。但是国产发动机的技术指标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中等水平。
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①升功率。升功率是衡量发动机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除个别合资企业和新引进的技术品种外,大多数产品处于中游水平,尤其是50mL排量与大于125mL排量的发动机与日本和其他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对来说70一125mL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近几年有明显的提高,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②压缩比与活塞平均速度。压缩比与活塞平均速度是衡量发动机强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除了个别机型外,我国摩托车发动机的强化程度普遍低于日本和欧洲水平。
③平均有效压力。平均有效压力是发动机工作过程和结构优化水平的集中反映,与前两个指标一样,我国摩托车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比国外先进水平要低,其中二冲程发动机更差一些。
④节能与净化指标。由于能源问题日趋激化,环保呼声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摩托车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排放。现在我国摩托车 行业 已有相关排放标准要求,目前正在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但总的来讲我国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5、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我国现在生产的通用小型汽油机和摩托车发动机质量状况基本相似,其基本情况如下:
(1)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差。尽管我国现有的小排量摩托车与通用小型汽油机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差不多,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较差,与日本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设计能力差,加-FT艺不完善,特别是检测手段不齐全,操作人员素质不高,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所造成,而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则更能反映企业的整体综合素质。
(2)产品外观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通用小型汽油机与摩托车发动机的外观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总的来看,其外观质量还难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媲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燃机测试技术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时期,高新技术的应用 研究 和新的测试仪器、设备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许多方面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制约,内燃机专用测试仪器、设备的生产水平还不够高,品种不全,配套能力差。尤其是一次传感器到目前为止仍是我国内燃机测试 行业 的薄弱环节,不少高水平的传感器仍依赖于进口。
(2)测功器是内燃机测试技术的最基本设备。虽然我国不少的企业从事这方面的生产,但大功率水力、电涡流、交流测功器在国内市场上仍是空缺。自动化试验台及控制系统功能上能够满足要求但可靠性差,系统精度低,水平急待提高。用于动态试验的高频响应测功器的 研究 仍是空白。
(3)以激光为代表的光学技术虽然在内燃机测试技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仪器、设备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大型瞬态排放 分析 系统国内尚不能生产。
(4)高校、 研究 所、企业各自走着单一的发展路线,成果转换能力差,形成了我国内燃机测试、试验用关键仪器和设备还要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