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一、钒矿市场现状 分析 及预测
1、钒矿分布情况
我国是钒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钒矿主要分布在四川的攀枝花和河北的承德,大多数是以石煤的形式存在,总保有储量V2O52596万吨,居世界第3位。钒矿主要产于岩浆岩型钒钛磁铁矿床之中,作为伴生矿产出。钒矿作为独立矿床主要为寒武纪的黑色页岩型钒矿。钒矿分布较广,在19个省(区)有探明储量,四川钒储量居全国之首,占总储量的49%;湖南、安徽、广西、湖北、甘肃等省(区)次之。钒钛磁铁矿主要分布于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区,黑色页岩型钒矿主要分布于湘、鄂、皖、赣一带。钒矿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其他地质时代也有少量钒矿产出。
2、钒矿市场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钒矿资源储备国,钒矿储量落后于俄罗斯与南非。全球一年有将近10万吨商品钒产能,控制在包括承德钒钛与攀钢钢钒在内的十几家遍布全球的钒业企业中。
国内的钒业竞争并不激烈,除了承德钒钛与攀钢钢钒外,其他零星的钒企业只涉及钒产品的加工,并不会对坐拥两大稀缺钒资源的承德钒钛与攀钢钢钒造成任何威胁。承德钒钛与攀钢钢钒所垄断的国内90%的钒市场份额,实际上两家拥有国内钒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其中,承德钒钛一年的平均产能在8000多吨左右,攀钢钢钒大概有1万多吨。而在二者联手整合销售渠道之前,世界第一大钒生产企业EVRAZ曾通过收购美国钒矿厂以及南非大型钒厂HIGHVELD,一举具备垄断全球钒生产的实力。
3、钒矿市场预测
1)总体经济运行增长
预计08年,在全国钒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总体格局中,钒矿各项生产、效益指标仍将保持低速而平稳增长的基调,但经过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增长幅度会在07年的基础上有一定提高。
2)市场运营绩效会有一定改善
在经历了07年严峻的市场考验后,钒矿企业在市场开发和营销运作方面更加成熟。在新的一年里,广大钒矿企业将会根据新的市场形势,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努力降低销售成本。政府和协会将加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加强信息指导,使企业在有所净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
3)科技创新引导钒矿现代化、产业化步伐将逐步加快
政府出台的加快钒矿现代化、促进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倾斜性政策将会释放出积极效应,钒矿科技化的步伐会明显加快。在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齐心推动下,无论在钒矿开采研发水平上,还是产品开发、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会取得新的进展。
4)企业组织结构将会出现较大改观
随着钒矿 行业 盈利性较好的产业特征的进一步表现,将会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同时由于钒矿排头兵企业的带动,钒矿的兼并、收购将继续“热度”不减。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好产品品牌、较科学管理机制的企业集团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伤钒矿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也为钒矿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钢铁产业发展情况
1)运行状况
2008年1-7月份,钢铁 行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9.84亿元,同比增长28.2%,增幅较2007年同期增长19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说明整个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2007年同期出现了较强反弹。主要原因在于各地针对国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政策,改建扩建原有设备,或者以等量淘汰为条件争取新上建设项目。“在一加一减之中”,钢铁投资又回暖了。
2)进出口
2008年1-7月,我国生产粗钢30829.2万吨,同比增长9.33%,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14个百分点;钢材产量达35179.7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11.6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2.59个百分点。2008年7月,钢材出口720.76万吨,创历年单月出口新高;2008年1-7月累计出口钢材3412.1万吨,同比下降14.1%;进口钢材969.1万吨,同比下降3.9%;进口钢坯11.14万吨,同比下降28.08%。出口钢坯36.14万吨,同比下降93.14%。2008年1-7月出口钢材、坯折合成粗钢3666.03万吨,进口钢材、坯折合成粗钢1042.1万吨,两者相抵净出口粗钢2624万吨,净出口钢材2443万吨。
3)盈利状况
2008年前5个月,铁矿石、煤、焦炭、电力和运输价格进一步上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人成本上升。由于成本上升的压力大,国内钢铁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产品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态势,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上升。
2、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航天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一批核心技术。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使能量得到完全迸发,并造福于国家,反哺民众,中国航天产业发展得到了极大进步。
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航天高新技术中所包含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众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在今年的几次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航空航天产业麾下“弹”“箭”“星”“船”“器”等各类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的“太空舞步”,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可以说,我国已经成功迈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但是,相较于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的发展水平,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基础工业水平尤其是原材料、元器件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致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可喜的是,当前,中国航天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正在带动着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这为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载体。
2006年颁布的中国航天白皮书指出:在未来5年及稍长一段时期,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以此“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两年后的今天,这些目标已经或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