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7年上半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显著上升,加之股市的财富效应,消费的增长令人瞩目。受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影响,CPI有所反弹,但下半年很可能会回落到3%以内。总体看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其自有的步伐稳健地前进。未来需要继续采取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措施,以刺激消费,改变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尤其是出口的格局。
1、总体情况:快速、平稳的“三驾马车”
从总需求层面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2月份的23.4%上升到6月份的26.7%。根据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在7月份继续保持这种上涨态势。不过,受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难以达到2006年同期的水平。
与投资相比,消费的增速令人瞩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加速增长,截至6月份,增速已经达到了15.4%,比2006年和2005年同期均高出2.1个百分点。如果这种态势保持下去,则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将超过往年。
出口同样维持着强劲的增长。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外汇牌价进行折算后,2007年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0.3%,略高于2006年同期。然而,如果从趋势上看,出口增长速度正在呈现缓慢的下降态势。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贸易摩擦的加剧和下半年人民币的继续升值,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对GDP的贡献度较往年会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虽有所恢复,但比往年已大幅度下降,预计2007年能够控制在26%左右的水平;出口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未来将有所放缓;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的过程中,消费可能会成为2007年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2、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动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一直是引领固定资产投资的两个主要 行业 ,其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而且,考虑到这两个 行业 投资的带动效应,它们的变化基本决定了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
与往年同期相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略有趋缓,但是,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个主要 行业 的投资上升明显。2007年5月份,制造业投资的同比增速为35.5%,比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近1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31.3%;房地产投资的增速达到了29.7%,同样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其占比上升到25.1%。
制造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受到了强有力的业绩支撑。2007年上半年,制造业累计亏损额为11.21亿元,比2006年同期(12.82亿元)有所下降。同时,制造业累计利润大幅度增长,达到了51.16亿元,而2006年同期仅为19.40亿元。在利润增长加快、亏损额下降的过程中,制造业亏损企业的绝对数量由2006年同期的345家下降到2007年5月份的307家,亏损企业占比则由25.54%下降到20.65%。在制造业中,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重化工业子 行业 的利润增长更为明显,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正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来自于旺盛的住宅消费和投资需求。在房地产投资中,住宅投资占比达到了70%强,因此,住宅的需求构成了最基本的支撑。我们以当年住宅销售面积与当年竣工面积的比例来衡量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2007年5月份该比例达到了188%,高于2006年同期(181%),更高于2005年和2004年的水平。
总之,当前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反映的是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的新一轮工业化进程,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房地产会出现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较低(2005年为42%),地域远较日本广阔,商品住宅市场的起步也比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快得多,因此,我们以为,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的房地产泡沫。不过,据我们预测,大约在2010年前后,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将会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略过于求的格局。
3、消费增长的动力: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
上半年消费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居民收入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跃升到17.6%和17.5%,分别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6个和4个百分点。根据我们以往的 研究 ,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自1999年后略为上升,但变化不大,因此,刺激居民部门消费的前提条件就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除了单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可能略有提高之外,居民部门收入增长乃至消费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就在于就业。从城镇单位就业来看,就业总人数自1999年持续下降后,从2005年底开始明显上升。在城镇单位的就业统计中,包括“国有企业”就业、“集体企业”就业和“其他企业”就业。从1999年以来,“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受“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的影响,在2003年至2005年间,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没有显著变化。从2005年底和2006年初开始,“其他企业”就业人数的增长超过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从而使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逐步回升。
城镇单位就业只反映了较窄口径的就业变化,而三次产业的就业情况可以反映更为宏观、整体的状况。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依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波动,是增长型经济的波动。在这种波动中,非农就业占比的年度变化与主要经济变量(如GDP增长率、投资率等)高度同步。在本轮周期中,2003年非农就业占比出现了明显上升(当年上升0.9个百分点),此后速度逐步加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非农就业占比的年度变化维持在2.1%和2.2%的增长水平——这种状况与上轮周期中的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如出一辙。随着非农就业占比的上升,2003年至20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的高平台上。
进一步将非农就业的变化拆分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可以看到,本轮周期中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归功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的占比一直在以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增长。
总之,未来消费能否得到持续的刺激,本轮周期的上升段能否被拉长,其决定因素在于非农就业是否能够持续的增加。鉴于第二产业投资、就业的波动性较大,未来需要继续放松管制、加快改革,以推动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此外,劳动力的就业需要有相应资本的投入,因此,需要防止对投资的过度打压。
4、物价水平:无须过度担忧
2007年3月份至6月份,CPI已经连续四个月达到或超过了年初管理层设定的3%的目标,6月份CPI同比增长了4.4%。同时,PPI持续下降,从2月份到6月份连续五个月在3%以下。
1)就PPI而言,在投资增速受到控制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难以继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其未来走势应该比较平稳。
2)就CPI而言,近期的反弹完全归因于食品价格,而非食品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结合2004年的情形,我们发现,完全可以用标准的农产品(21.90,0.00,0.00%)价格模型“蛛网模型”来解释CPI的变动。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循环:食品价格上升、农业利润上升、产量上升、价格回落……由于需求的相对刚性,农产品价格向均衡点回复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供给的弹性,因此,对这种价格变化更应该着眼于供给面,而不能以需求管理为主。
总之,尽管6月份的CPI达到了4.4%,并且,由于生猪存栏数没有恢复和猪疫的发生,猪肉价格乃至食品价格将在7月份、8月份甚至9月份维持在高位,但是,考虑到我国长期处于储蓄率大于投资率的状况,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供给非常充裕,物价不太可能出现持续、大幅度的上扬。当然,如果未来消费能够得到持久的刺激,将迎来一个温和的通胀局面。果真如此,徘徊多年的通货紧缩阴影将会彻底远离中国经济。
第二节 产业最新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1、有色金属资源税减征优惠政策取消
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将取消对有色金属矿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按全额征收。
资源税减征政策的取消,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公司的利润获得,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在成本上升的条件下,会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因此,长远来看,有力促进 行业 的快速发展。
2、有色金属矿产品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
该标准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的安全导则为依据,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品放射性检测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有色金属矿产品中四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限值、现场检测放射性γ辐射剂量率筛选水平和防止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现场检验措施。
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适用于我国进出口有色金属矿产品放射性的检验和有色金属矿山的辐射防护工作。标准的制订完善了我国矿产品辐射防护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节 上、下游产业发展状况(下游)
一、2006年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分析
2006年我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良好,大部分经济指标均向好的方向发展,且增幅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6395家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556.16亿元,同比增长29.20%,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215.16亿元,同比增长27.47%;产品销售率为97.81%,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为15290.17亿元,同比增长27.77%。2006年,由于汽车产量总量迅速增长,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利用,各企业克服了经营中的种种困难,控制生产成本,利润明显好于2005年。2006年全 行业 实现利润总额767.93亿元,同比增长46.03%,增幅明显大于汽车产量的增幅;汽车出口量有明显增多的趋势,2006年全 行业 实现出口交货值为1313.68亿元,同比增长39.54%,出口前景非常乐观(表1、表2)。
1、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保持快速增长,产销率略有下降
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的迅速增长,推动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达15556.16亿元,增长额为3516.17亿元,同比增长29.20%,相对于2005年的8.60%的增长幅度,增幅加大。其中,新产品产值5507.42亿元,同比增长35.92%,充分表明了新产品对汽车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工业销售产值为15215.16亿元,增长额为3279.24亿元,同比增长27.47%,相对于2005年的9.77%的增长幅度,增幅加大;产品产销率为97.81%,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14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896.61亿元,同比增长31.73%,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765.58亿元,同比增长31.11%,产品产销率为98.10%,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
从汽车 行业 分 行业 来看,各 行业 均保持比较大的增长幅度,汽车零部件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都最大,分别为33.12%和32.48%,连续几年超过其他 行业 ,说明国内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向零部件领域转移,发展潜力很大。2006年,汽车全 行业 产品产销率同比有所降低,只有改装车制造业销售率略有上升,这说明2006年汽车工业全 行业 的产品库存增加,库存资金增幅加大(表3)。
2、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大幅上升
2006年,汽车 行业 受产量增长影响,主营业务收入也大幅增长,达到15290.17亿元,增长额为3323.26亿元,增幅较2005年的10.65%大幅上升,达至27.77%;14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7648.68亿元,同比增长31.87%,增长额为1848.37亿元。
从各分 行业 主营业务收入的情况看,各分 行业 增幅均超过20%,明显高于2005年。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幅最大,达33.00%,对汽车 行业 的贡献度为34.39%(表4)。
3、利润、利税总额保持高速增长,整体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2006年,汽车 行业 利润、利税总额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67.93亿元,同比增长46.03%;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511.83亿元,同比增长34.79%。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304.45亿元,同比增长36.96%;应交增值税为439.45亿元,同比增长16.64%。2006年,全 行业 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2%,同比提高0.6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5.02%,提高0.63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13.10%,提高2.58个百分点。从而可以看出汽车 行业 的整体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从分 行业 看,实现利润总额增长均超过20%,其中,汽车发动机利润总额增长率最高,达55.30%(表5)。
14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354.15亿元,同比增长53.25%;全年实现利税总额819.00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233.85亿元,同比增长48.79%;应交增值税为231.00亿元,同比增长16.9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95%,同比提高0.7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63%,提高0.65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11.91%,提高2.4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集团)在利润增幅方面要高于汽车 行业 平均水平,充分体现了重点企业(集团)的主体地位。
2006年利润增幅远大于汽车产量和汽车产值的增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大幅增长,使汽车企业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设备使用率,部分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单车生产成本有所降低。
2)我国汽车产品结构正在不断的改善,中档车型所占比例有所提高。2006年,基本型乘用车产量为3869494辆,同比增长39.25%,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加,并且1.6L<排量≤2.0L的基本型乘用车增长54.78%,2.0L<排量≤2.5L的基本型乘用车增长50.16%,增幅较大,从而可以看出,中档车型所占的比例正在提高,这些车型的整体价格和单车利润率要比经济型轿车高得多,1.6L<排量≤2.5L的基本型乘用车正在成为拉动汽车利润增长的主力。
3)各企业通过管理和体制上的改革,节能降耗,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4)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盈利能力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增长率比较高,特别是三资企业比较突出,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21.47亿元,同比增长51.53%,对汽车 行业 利润总额贡献度高达73.26%,从而可以看出三资企业是2006年拉动汽车 行业 利润总额增长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大多引进的是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从生产成本控制、零部件采购和管理模式方面要比内资企业好,从而使汽车产品附加值要高于内资企业,特别是整车企业的单车利润率远高于内资企业(表6)。
4、 行业 营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收账款净额增长较大
2006年,汽车工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7155.66亿元,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14,提高0.24次,同比增长12.38%, 行业 运营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应收账款净额为1676.76亿元,同比增长19.16%,由于应收账款的增长,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性,并影响部分流动资金的周转。
5.、主营业务成本所占比例略有提升,管理费用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2006年,汽车 行业 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为13027.96、787.38、534.21和88.78亿元,占总成本比例分别为90.23%、5.45%、3.71%和0.61%,2005年同期分别为89.86%、5.71%、3.83%和0.61%。主营业务成本所占的比重略有上升,体现了企业在非生产领域的成本控制得当。
6、亏损企业数减少,全 行业 负债率下降
2006年,亏损企业数量减少,亏损额下降明显,全国6395家汽车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018家企业亏损,同比下降了7.79%,减少亏损企业86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215家,同比下降9.28%,减少亏损企业22家。2006年,全国汽车 行业 亏损额为86.89亿元,同比下降10.35%,减少亏损10.03亿元。
全国汽车 行业 资产负债为7619.22亿元,同比增长16.09%;年末总资产为13482.11亿元,负债率为56.51%,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从表8可以看出2006年分企业类型的负债情况,国有企业负债同比下降,而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及其他企业增幅大于平均水平。
二、2006年电子工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分析
2006年,电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产、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产销衔接好,出口继续大幅增加,产品结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1、运行基本情况
1)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国电子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增幅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产销率为97.7%,同比持平。统计的7个子 行业 中,除家用视听设备 行业 外,生产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和增量分居 行业 前两位,是拉动电子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统计的24种主要产品中,有8种产品产量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余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微波通信设备、光通信设备、手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显示器、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7种产品产量增速超过了20%。手机、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分别达到5.11亿部和1.04亿台,同比增长53%和30.8%。
2)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1075亿元,增长23.2%,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327亿元,增长28.3%;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现利润259亿元,增长6.6%;电子器件业实现利润98亿元,增长54.1%;电子元件业实现利润286亿元,增长37.4%;家用视听设备业实现利润59亿元,下降8.9%。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227亿元下降到194亿元,同比下降14.6%。
3)新产品产值增长较快
2006年,电子工业新产品产值7118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 行业 总产值的比重为21.7%,较上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中国芯工程、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国际标准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展顺利。TD-SCDMA技术标准的系统、芯片、设备及终端均已成功完成测试,并在青岛、保定、厦门、北京四个城市开展了规模网络技术试验。光通信领域成功研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40Gb/sSDH系统。开展了AVS、IPTV、汽车计算平台等技术的试验和 研究 。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件的新产品研发加速,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和新型显示器件的大量应用,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
4)出口增幅有所回落
2006年完成出口交货值21509亿元,同比增长23.1%,增幅较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占全 行业 总产值的比重为65.5%,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为36.1%,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出口4003亿元,增长44.5%;电子元器件5728亿元,增长29.7%,电子计算机出口交货值9574亿元,增长15.1%。
2、值得关注的情况
1)贸易摩擦明显增加
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已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电子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55%,上升到2006年的65.5%。同时,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 行业 的比重已高达79.9%,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随着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大和 行业 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点领域。欧盟在实施WEEE和ROHS指令后,又将推出EUP标准,对进口电子产品规定明确的能耗要求。此外,欧盟正在酝酿出台“劳工标准”,并将此与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挂钩。
2)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较少,国际竞争力不强,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或关键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导致全 行业 效益水平逐年下降。2002至2006年,我国电子工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已从4.2%降为3.3%,远低于全部工业6.1%的平均水平。
3)产业竞争呈现新的格局和特点
跨国公司为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包括业务融合、全球市场重新布局、并购等,对我国企业构成新的挑战。Intel与AMD加大对芯片市场的争夺,影响国内计算机企业的竞争格局;外资凭借完整的液晶面板产业链优势继续对国内整机和器件企业形成压力。同时,外资企业加大了与本土企业在低端市场的竞争,不仅更加注重低端产品的开发,也增加了对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的营销投入,市场和产品的竞争领域日益扩大。网络服务商和渠道商介入制造领域,强化了业务融合的优势;部分代工企业凭借强大的加工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整机产品, 行业 竞争加剧。周边国家和地区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日趋显现,对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构成挑战。
3、2007年运行趋势预测
2007年,在世界经济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总体仍然看好。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技术融合不断加深,产品界限日趋模糊。数字化促进了音视频、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涌现出了一大批集合性新产品和新业务。三网融合使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在统一的网络框架之下。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门类。手机、个人电脑大量进入家庭,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信息服务新业务不断涌现。绿色制造技术将广泛应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无害化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都将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我国电子工业将延续前几年快速发展态势,预计生产增速在20%左右,实现利润达到1300亿元。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