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野生菌类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人们 研究 驯化和人工栽培野生菌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野生菌驯化和人工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1、阿坝州科研院农科所野生菌驯化 研究 取得新的突破
阿坝州多样立体性气候与特定土壤等自然条件组合,造就了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的良好条件。州科研院农科所继2005年和成都第一农科所合作,成功的驯化了珍珠鳞伞菌种之后,又自主开展了对韧革菌、毛栓菌、荷叶离褶伞、硫磺菌橙盖伞等新品菌种的驯化 研究 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上几个新菌种的驯化 研究 工作现已取得阶段性的突破。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的成功栽培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珍稀野生食用菌菌种黄伞在蔬菜所驯化栽培成功
2006年西藏自治区农科院蔬菜 研究 所食用菌 研究 栽培中心珍稀野生食用菌菌种—黄伞驯化栽培获得成功。该项目是通过在内地引进数十个珍稀野生食用菌菌种,进行引种栽培,科研人员经过一年多的潜心 研究 、共同开发下获得成功的。
野生菌菌种—黄伞的栽培成功在我区尚属首例,为今后人工驯化其它野生菌菌种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将为我区大面积开发、实现野生菌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对丰富我区城镇居民菜篮子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产品工艺特点或流程
一、野生菌类驯化技术
1、引种驯化
引种驯化是指将外地栽培类型引入本地,经过一定试验成为当地优良品种,以及引入野生类型,经过一定培育条件的驯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工作。
(1)引种方法
广集品种,进行系统栽培比较。从中选出1~2个优良品种进行生产试验,并组织鉴定。引进的品种必须进行生产试验,测定它是否稳定、可靠、高产、优质。当确实证明所引进的品种较现有推广品种更优良,才能逐步栽培、推广。
(2)驯化野生种
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很多尚未经过 研究 。所以资源开发获得新菌种是大有可为的,但是一个新种由驯化到栽培及推广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2、单孢选育
单孢选育,即选择单个孢子进行培养,从中择出高产优质菌株。单孢子菌株的选育,适用于草菇及双孢蘑菇。
3、多孢选育
异宗配合的食用菌多采用多孢选择,做法是:取孢子印,做孢子集体萌发。从理论上讲,多孢选择不是一种获得新菌株的有效方法,因为孢子萌发会产生均一的稳定的菌丝体,其占主导的是均匀性而不是变异性。但毕竟会发生变异。多孢选择速度较慢,但也证明,多孢选择的确也能改良菌株。
2、诱变育种
人为地利用一些理化方法强制突变可使真菌突变率提高百倍以上,因此给人们有较多的机会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出优良菌种。
通过诱变处理,在群体中将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变类型,只有约1~3%的变异菌株优于原菌株,因此要在诱变后的菌株中做大量去劣选优的筛选工作。
食用菌筛选工作目前还没有理想方案,一般都以其它微生物的“多轮”方案作为参考。
3、杂交育种
杂交就是个同遗传类型之间的交配,使基因重新组合,创造新性状的优良品种。通过被选择后的亲代之间杂交,比单孢或多孢选择更可望取得融合亲代优点而去除亲代缺点的优良菌种。
1)选择亲本
要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优点多,缺点少,彼此可以互相补充的类型为亲本。杂交亲本要具有一定的遗传标记,这样育出的杂种后代可靠,才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杂交亲本间要具备一定可交配性杂交才排出育种工作的盲目性。
2)单孢杂交方法
对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利用其不同单核菌丝杂交,可以形成杂种。
(1)单孢分离
分离单孢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平板涂布、液滴稀释、毛细管法、单孢分离器法等。
(2)单核菌丝鉴定
在平板上接种单孢菌丝形成菌落后,镜检,确认典型的单核菌丝。如菌丝有两个细胞核或有锁状联合则不是单核菌丝,须重新分离单孢培养、鉴定。
(3)配对杂交
挑取单核菌株要编号,即可进行交配试验。
单核菌丝杂交的配接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此为多用的方式,即取直径9cm的培养皿,制成PDA平板,等距离三点(一般相距2cm)接种三株菌丝,在25℃下培养10~15天。然后在菌落交接处挑取粗壮、正常生长的菌丝体,镜检,确认是典型的双核体且具有锁状联合者,才挑取培养,转到试管斜面,继续培养观察。
第二种:在大号试管PDA斜面上,先接B菌株,隔2~3天再隔2cm处接A菌株,待配接后从A菌株处挑取双核菌丝至试管中,继续培养与观察。如果先接A菌株后接B菌株也可。
杂交是否成功,须做杂交株鉴定。方法是:1.拮抗试验。2.做菌丝培养与出菇观察。3. 分析 酯酶同工酶。
二、几种野生菌类人工培植方法
1、松茸
松茸在松林中与松树根系共生,仿野生栽培成为 研究 的重点。
2、块菌
块菌的栽培主要采用松树幼苗感染块菌菌丝,再将松苗栽培到适宜生长块菌的地区,几年后开始生长块菌。
3、羊肚菌
1)栽培配方
(1)农作物秸粉7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2)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和腐殖土3%;
(3)棉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和腐殖土3%。
以上三种,任选一种均可。料水比例为1:1.3。拌好料后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为60%。采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料500—600克。然后进行灭菌100℃8小时,灭菌后即可接菌种。采用两头接种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下培养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菌丝满袋后5—6天,让其充分长足,即可进行栽培。
2)室内脱袋栽培
菇房消毒后即可进行栽培,先在每层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膜,然后铺3厘米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将脱去塑料袋的菌棒逐个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17厘米×33厘米塑料袋40个。排完菌棒后轻喷水一次即可覆土3—5厘米,覆土后表面再盖2厘米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一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此时,空气湿度为85%—90%,羊肚菌出土后7—10天就能生长成熟,一般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就可采收。
3)室外脱袋栽培
选光照为三分阳七分阴的林地作畦,畦宽1米,深15—20厘米,长度不限,整好畦后喷或轻浇水1次,并用10%石灰水以杀灭畦内害虫和杂菌。还要防止阳光直射。
4)病虫害防治
保持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播种前进行场地杀菌杀虫处理。
5)加工
主要晒干或烘干,注意保持其完整、分等级装在塑料袋内防潮保存。
第三节 国内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1、加大野生菌类的驯化和人工培育
野生菌类人工培养是野生菌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在各类野生菌类的驯化、培育中,国内外 研究 成果较多,但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未来还应当加强引进引种驯化、优良菌种菌株筛选、人工促繁以及应用推广等工作。在野生菌类的培育过程中应加强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通过DNA检测技术及同位素跟踪技术,以及模型 分析 技术,加快野生菌驯化和人工培育过程。
2、发展野生菌类深层加工
虽然我国是最早认识野生菌类的国家,但是由于工业化起步晚,我国的野生菌类加工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野生菌类的深层加工上。目前,我国的野生菌类深加工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多为参考,抄袭别人的产品,没有做到自主研发创新。因此,今后应基于“健康,方便,安全、创新”的标准,向“功能明确合理化、加工包装形式多样化和消费对象层次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