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皮肤用药的发展概况
皮肤用药制剂是我国古代药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早期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膏剂的记载。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也记载了洗剂、软膏剂等皮肤用药制剂。膏剂在古代一直是一种主要剂型,后来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我国皮肤用药制剂不断呈现多样化。今天医院制剂中不仅有传统膏剂、酊剂、而且还出现了擦剂、膜剂、离子导入剂等比较新的剂型,制剂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传统药剂学认为:外用制剂在于局部保护和对创伤或病变皮肤粘膜的治疗,其靶组织是在皮肤本身而不要求透过皮肤产生全身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药物己从长效,肠溶制剂进入到控释、缓释、透皮吸收、渗透泵等新制剂型。许多无刺激性的安全可靠的外用穴位贴敷剂和皮肤涂布剂都可用在皮肤上,使药物恒定释放入血液内,产生全身作用。所谓经皮给药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正由于其独特优点,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一些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的药物和抗生素类都已制成透皮吸收制剂。硝酸甘油贴片自8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畅销的50种药物之一。国内也有护心贴片、护心乐(硝酸甘油缓释贴片)、东莨菪贴片和可乐宁贴片等透皮制剂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现有药物中的三分之二有可能作为发展透皮吸收剂型的 研究 对象。
皮肤药在零售渠道的销售量位于复合维生素和钙制剂类药品、感冒咳嗽类药品之后列第三位。虽然皮肤病药物总体销售金额不及位居前两大类的规模,但增长率却超过了复合维生素及钙制剂,仅次于感冒咳嗽药,位列第二。
在医院市场,虽然皮肤用药的销售额有上升,但所占医院用药比例却有所下降;在零售市场,皮肤用药的销售额,其所占用药比例和有销售额同时出现下降。
1.2.1 软膏剂
软膏剂系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一种易于涂布在皮肤或粘膜上的半固体外用制剂,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良好的软膏剂在常温下是半固体,具有一定的稠度、粘着性及涂展性,涂于皮肤或粘膜上应无不良刺激性,并能软化(但不融化)而逐渐释放出药物。基质系软膏剂的赋形剂,具有一定的基础治疗作用。基质对药物的释放、扩散、透皮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按临床需要,加以选择或组合运用。基质的种类包括:
油脂性基质:以凡士林和矿物油最常用。由于羊毛脂的组成与皮脂分泌物相似,故其软膏剂中药物的穿透性较好。固体石腊、液体石腊、硅酮、蜂蜡、植物油、鲸脂等亦属此类,用于调节软膏剂的软硬度。这类基质能与较多的药物配合,不易长菌,对皮肤有保护作用,软化作用,是良好的皮肤保护层。
乳剂型基质: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剂称为乳膏剂,将在下一部分介绍。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水溶性物质组成。常用有聚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海藻酸钠、甘油明胶、磺化蓖麻油等,这类基质除了具有水可除去的优点外,还可湿润糜烂的创面,有利于水性分泌物的排除与干燥、是良好的防油保护性软膏基质。
1.2.2 乳膏剂
乳膏剂是软膏剂中的一种,它是药物与适宜的乳膏基质混匀制成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在常温时具有一定的粘稠度、涂展性与稳定性,能均匀地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上,逐渐软化而不融化。对皮肤或粘膜具有杀菌、收敛、止痒、角促、角剥与保护作用。许多乳膏剂能为皮肤所吸收,在皮肤深部产生治疗作用,或通过皮肤起全身作用。乳膏剂的基质为乳化剂基质,除羊毛脂、蜂蜡、鲸蜡等天然乳化剂外,临床应用较多的为阴离子及非离子型乳化剂。
阴离子乳化剂:“包括以钠、钾、铵的氢氧化物、硼酸盐或三乙醇等有机碱与脂肪酸相作用而生成的新生皂、月桂醇硫酸钠等。
非离子乳化剂:常用的有单硬脂酸甘油酯脂肪酸蔗糖酯、乳化剂OP、平平加、西土马哥、卖泽类、司盘等,此类乳化剂制成的乳膏剂较稳定。
1.2.3 酊剂
酊剂系为药材或化学药品用适当浓度的乙醇为溶媒,浸渍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备。酊剂的浓度随药物性质和用途的不同而异。酊剂由于含醇量高,本身具有防腐作用,药材中的醇可溶性有效成份易浸出。外用于皮肤,借乙醇的渗透力,易于发挥药效。
1.2.4 涂剂
涂剂为外用液体制剂,一般以水、醇作溶媒,亦可根据需要适当添加其他有机溶媒作赋形剂,内含药物大多具有制霉、腐蚀或软化角质等作用,用药特点是限于局部患处,如赘疣,灰指甲、癣症等。由于刺激性比较强,使用时勿沾于正常皮肤或粘膜。目前,有将刺激剂改制成喷雾剂,喷涂患处,使用大为方便,并减少了浪费和污染。
九零、九五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皮肤用药制剂有酊剂、膏药、橡皮膏药、软膏剂与膜剂,二000年版药典除收载了以上的剂型外,还增加了洗剂、搽剂、巴布膏剂、透皮贴剂,每种剂型的药物数量也有所增加。
1.3 皮肤用药注意事项
1.3.1 皮肤科用药的选择与应用
皮肤科用药包括外用和内服两个方面,而外用药则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要部分,选择和应用首先要针对病因处理,对症治疗,减轻或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其次是合理选用药物,坚持治疗。
1、皮肤病的用药原则
(1)对症治疗
针对症状和引起的原因选用药物,如皮肤化脓性感染应选用消毒防腐药或抗生素(俗称消炎药)治疗;皮肤浅表性真菌(俗称霉菌)感染选用抗表浅性真菌药治疗;皮肤寄生虫感染(如疥虫,螨虫,阴属虱)选用杀虫药处理;皮肤病毒性感染应选用抗病毒药;皮肤过度角质增生可选用角质剥脱药处理;如皮肤瘙痒时可选用局部麻醉药或清凉剂治疗。
(2)整体治疗
有些皮肤病的发生与病情发展与人的整体有关密切关系,因此治疗应从整体着手,则需配合口服给药。有时病因各异或暂不清,但暂时可采用对症处理,减轻症状,继而全身治疗。
2、皮肤病的用药选择
(1)药物选择
首先要弄清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这是基于皮肤损务的性质决定的。皮肤科的药和种类很多,性质和作用各异,主要有清洁药,温和保护药,局部麻醉药,止痒药,消毒防腐药,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杀虫药,收敛药,角质生成药,角质剥脱药,腐蚀药,刺激药等。
(2)剂型选择
皮肤科用药,除必须掌握药物性质外,还应注意到浓度和剂型。例如水杨酸,浓度为1%——2%时有促进角质生成作用,5%时有角质剥脱作用,而10%以上时则有腐蚀作用。又如急性湿疹,在渗出期采用湿敷方法可收到显著疗效,若用软膏剂反可使炎症加剧,渗出增加,也不可采用粉剂,因可使其结痂。相反对急性无渗出性糜烂则宜用粉剂或霜剂等。
(3)浓度选择
使用外用药时也应注意全身和患病的局部情况,较幼嫩皮肤处用药浓度宜稍低,待观察耐受情况后再酌增减浓度。皮肤病急性期用药宜平和,以免造成刺激;而慢性期用药宜加强,以争取早晶痊愈,缩短治疗时间。另皮损面积过大时,用药浓度应慎重,必要时先局部试用,以防过敏。
给药方法也应注意,要认真,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如创面必须先于清洗后再用药,如应用粉剂或洗剂一日应多涂擦数次,以避免因用法不当而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刺激性药物不要用于急性病症。
3、皮肤病的预防
皮肤病是常见病,预防时十分重要的,对保障人体健康,生活安宁和促进生产有着普遍的意义。在皮肤病的预防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皮肤完整,避免损伤,对已发生的微小损伤应及时处理,以预防继发感染;
(2)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刺激;
(3)加强体育锻练(冷水浴,日光浴,户外运动),提高抵抗力,改善皮肤营养状况;
(4)对已发生的皮肤病,应予及时的,合理的,妥善的治疗,有的放矢,早日消除病因,控制病程,缓解症状。
1.3.2 皮肤科用药标识物的内容要求
1、各项内容必须符合《国家非处方药审批管理规定》第三章要求。
2、各种药物制剂应有各自的适应症,详细用法(包括应涂敷于何部位),注意事项,禁忌症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3、药品说明书上应有以下内容。
(1)本品仅限外用于指定部位,不得口服或进入眼部。
(2)本涂敷部位有烧灼感或产生瘙痒,局部发红,肿胀,出疹等情况,应停止用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就向医师咨询。
(3)本类药物(外用)一般连续应用不超过1周,如未好转应向医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