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策风险
2007年以来的各项调控政策,从宏观角度对稳定国家经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 行业 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毛毯 行业 由此也进入了一个不断上升的高成本时期,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特别是 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考验。
第二节 技术风险 分析
1、技术创新风险概念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R&D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所指的技术创新风险是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及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有限性等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2、技术风险 分析
技术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创新的构思和实施阶段。企业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以及准确和可靠地对创新技术对象、水平、结构、发展过程的预测和确定能力。由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受技术水平和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投放市场的前景作出完全预测,从而产生技术风险。技术风险的种类很多,其主要类型是技术不足风险、技术开发风险、技术保护风险、技术使用风险、技术取得和转让风险。其成因一方面源于技术开发自身规律的影响,这些规律包括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国家 产业政策 、能源政策、生产力布局政策等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替代技术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出现,企业生产条件的变化等;还源于技术创新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对于技术风险因素测试发生困难,对技术项目的投资预算失准,对技术开发周期计算不实;同时技术开发风险还来自企业和个人的主观原因,即企业自身实力不济,对技术开发的调研 分析 欠细致,对开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不衔接配套等等。此外,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侵害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技术风险防范
针对技术风险,企业可采用如下策略:首先是重视技术方案的咨询论证,就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 研究 ,对项目方案的风险水平与收益水平进行比较,对方案实施后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其次,应改善内部组织,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生产过程组织。第三,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降低整体风险。第四,建立健全技术开发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第五,建立健全有关技术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技术资产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 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 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来自融资而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股份公司在营运中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来自发行股票和债务两个方面,其中债务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如果公司资金总量中债务比重过大,或是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就会使股东的可分配盈利减少,股息下降,股票投资的财务风险增加;反之,当公司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的利息率时,会给股东带来收益增长效应,所以说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
财务风险,实质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理财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财务风险防范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帐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的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情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确立财务 分析 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指标最具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从经营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本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用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的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本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本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收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品平衡率=产品销量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长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估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数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财务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负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收转率。从长期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集资金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
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一个全部由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例,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及债务股权比例。
3)结合实际采取适合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确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讥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 分析 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要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的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是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第四节 竞争风险 分析
市场风险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汇率的变化,比如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出口企业相当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即企业利润下滑。而商品价格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决定的,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改变,或者有其他企业的更好的产品而导致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企业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时,企业的利润会出现下滑。
第五节 再融资风险 分析
1、从体制上看。
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受各种条件制约,诸如有的怕出现问题受到牵连。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70%以上的信贷资金,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原本是民营企业寻求信贷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受处在行政过分干预的准财政运作体制的约束,导致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
许多地方反映,对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就可能被有关领导机构甚至司法机关予以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考虑,不少银行员工宁肯少贷或不贷给民营企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其贷款手续之繁杂,抵押条件之苛刻,对抵押品要求之严,抵押率之低,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使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当民营企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贷款时,也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白白地错过了宝贵的商机。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残留着“缺陷”,急需调整完善。例如,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时,许多不良资产可以通过剥离、核销、挂账、停息等办法处置,外资企业将部分利润投资可在税收上减免,而私营企业却不能享有同等待遇。此外,民营企业也无法享受开发区企业应有的政策优惠等等。这种政策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2、从制度上来看。
(1)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制度还未完善。
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因担保问题尚未解决而难以运作;抵押贷款因市区多数民营企业未能解决房产、土地等相关证件而被搁置。抵押担保落实难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2)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严重不足。
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乐于“大宗批发”,而对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缺少兴趣,由此导致民营企业贷款明显不足。这里 分析 的不仅是服务意识差,而更重要的是制度引致的问题。各区县专业银行大都无权审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流动资金贷款也有严格限制,这些限制难以适应遍布各地的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此外还缺少对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考核,缺少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
(3)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不够,尤其是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在深圳上市仅一年左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十分萧条,使得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相当困难。
3、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匮乏,而且偿债能力弱;加上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的相对落后,财产抵押实力不足,没有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信用记录,缺乏信用基础,加大了银行投资民营企业的风险,缩小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范围。这些问题均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
研究
。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