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1、发展不平衡
以2003年为例,销售额名列世界前500位的企业几乎全部来自北美洲、亚洲、欧洲,所占比例高达99%,显示了三大洲在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2、结构调整深化
发达国家加大了产业转移的力度,机械产品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被安排到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国家生产。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生产商纷纷采取专业化生产,"单品种,大批量"已成为很多50强企业生产方式的新特色。同时,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服务的个性化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3、全球化转向
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新的全球化方式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4、产品高技术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日本是联轴器生产强国,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设备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
1、工艺装备先进,产品制造水平、工作效率双高。
从零件上料、装卡、加工、检验到清洗、装配、涂油、包装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完全靠高精高效自动化设备完成,先进的加工检测技术,如自适应磨削技术、在线测量技术、故障自诊断技术等已普遍使用,从而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且工作效率非常高。
2、创造专业化生产格局和保持优质品牌。
日本轴承企业生产主要是热处理工序、磨加工工序、装配工序。所有粗加工工序及零部件全部外购,每种零部件都有2~3家企业、公司供货。这种专业化生产格局为企业创造了好的效益,劳动生产率每人高达300万元以上。
3、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其战略特点是:实施关、停、并、转,优化组合。拓展优势产品市场,收缩弱势产品市场。日本的企业普遍重视产品开发,在经济无国境的前提下,立足于全球发展战略。不断推出自己企业的特色产品,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先期于主机投入之前提出满足主机要求的新产品,为此赢得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信赖。
4、日本轴承企业注重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开发。
企业均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和在线自动检测。但在生产线上,并非所有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有的还是20世纪60或70年代的设备,(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已淘汰了这些设备)但能和生产线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这得益于日本企业普遍重视生产技术的开发。在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同样注重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和创新,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
第三节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2006年,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增长7,4%,营业额达到1584亿欧元,创历史记录。
德国机器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周期性强以及极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增长实属罕见。而且这一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3年。最近一段时期,德国机器制造业的经济增长甚至达到了18%还多,而且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2006年,德国的机器制造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4%。尽管机器制造 行业 联合会估计,来自外国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从2005年开始,大多数中小企业开始获得大量国内定单,2006年,德国国内市场需求增加了19%。最近几年的投资热目前还没有出现降温的征兆。
德国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增长有两个坚实的基础。一是去年外国需求增加了15%,其客户范畴越来越广。除了原有的老客户如美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外,如今又增加了许多新兴工业国家。
德国机器制造业在全速发展。92%的企业在全负荷的进行生产。2006年,该 行业 增加了2万个工作岗位,而且,就业岗位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第四节 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2006年12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1.4,高于前一个月的49.5。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在2006年12月份恢复扩张。
2006年11月份是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自2003年4月以来首次低于50,其原因是住房价格下降、能源价格居于高位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给制造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分析 人士原来预计,2006年12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0,或与前一个月持平。
报告说,制造业就业指数2006年12月份为49.7,略高于前一个月的49.2,表明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仍在收缩,但速度比前一个月要慢一些;新订货指数则升到了52.1,明显高于前一个月的48.7,表明市场需求增加;价格指数从前一个月的53.5降到了47.5,表明制造商购入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下降。
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是供应管理
研究
所根据对全美400多家工业企业的采购和供应主管人员调查的结果编制的,是反映美国制造业和整体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