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副食品加工 行业 活力系数比较及 分析
一、2007年相关产业活力系数比较
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活力系数比较
注:平均值为100
二、2003-2007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活力系数 分析
2003-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活力系数
分析
注:平均值为100
三、中经纵横(CMRN)观点
对比周边 行业 ,农副食品加工 行业 有着较好的竞争活力,但是从03年以来的数据对比 分析 来看,该 行业 的活力系数逐年上升,现在正在高速稳定的发展之中。从 行业 发展势头 分析 ,其竞争活力将会进一步上升。
第二节 农副食品加工 行业 投资收益率比较及 分析
一、2007年相关产业投资收益率比较
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产业投资收益率系数比较
注:平均值为100
二、2003-2007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投资收益率 分析
2003-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投资收益率
分析
注:平均值为100
三、中经纵横(CMRN)观点
农副食品加工制造 行业 的收益率对比来说,还是成一个较好的态势的,在周边 行业 中的对比表现较好,而且自04-06年以来收益率大幅上升,今后有较好的上升空间。
第三节 农副食品加工 行业 发展的PEST 分析
1、政治和法律环境 分析
新阶段,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三个1号文件,国务院编制并下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 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经济发展环境 分析
新一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10%或略高的增速,2007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1.5%。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加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1)经济结构优化增加了农产品需求。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有所回落,消费增长较快。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加大了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
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使消费能力增强。
2004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必然产生新的食品消费需求。
3)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增加。
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消费肉类17公斤、水产品5公斤,分别比2002年增加2.1公斤、0.6公斤,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3、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分析
资源对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约束不断加剧。从今后一个时期看,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约束与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耕地资源快速减少,质量不断下降。
从数量看,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6亿亩下降到2006年底的18.27亿亩,10年累计减少1.2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23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2006年的1.39亩。
从质量看,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过量施用化肥等原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稳产高产农田比例偏低。特别是在耕地“占补平衡”中,普遍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问题,也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和总体质量下降,削弱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2)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
2005年,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145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24%;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仅占19%,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
3)农业灾害增加,受灾程度加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2007年以来,特别是入汛以后,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多项气象指标打破历史记录,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重于常年,给农业和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农业资源的稀缺、利用不充分和灾害加重直接制约了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
4、技术发展环境 分析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约为2亿人左右。
2007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同比又增加867万人,增长8.1%。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促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客观上加大了农产品供给压力。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2006年转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1.3岁,男性占6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3年。
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妇女和中老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困难,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农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兼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第四节 农副食品加工产业投资风险 分析
1、政策风险
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属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国家及地方 产业政策 的重点扶持,并享受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处于税制改革时期,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将会直接影响本公司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另外,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区的政策优势日益淡化.企业所承担的竞争压力会加大。
2、金融风险
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供给,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问题突出。
1)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随着国有大银行大量撤并农村营业网点,撤离农村市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单一,目前尽管改革有所突破,成立了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但作用尚不明显。2006年末,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为1.3个,比城市地区低0.7个;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银行从业人员11.9人,比城市地区少26.4人。全国有近11%的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
2)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乏。
目前一方面是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缺乏。最近几年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2006年末,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只占全国的21%。全国有44.9%的农户和55.6%的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
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高端的商业性贷款服务容易得到满足,而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对确保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发展十分不利。
3、技术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4、原料风险
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第五节 农副食品加工产业投资机会 分析
1、政策环境越来越亮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其核心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他强调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而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强化产业支撑”。也就是说,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幅达14.2%。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约占国民经济GDP的8%。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市场商机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偏低,人均消费量较少,农村市场发育慢且不全。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的产品,很少投入农村市场,大部分只能供给城市或出口国外,农民很少吃、用到自己生产加工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稳定了粮、棉、油、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农村富裕了,农民富足了,自然会刺激消费,为培育、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湖南长沙市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以农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
3、技术支撑越来越强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市场前景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在今年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建议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延伸了产业化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
4、投资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政策的倾斜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必然使农产品加工业从中受益,因此,建议从以下几点关注 行业 发展:
1)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前景看好。
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达5亿吨左右,而目前加工成工业食品的粮食只有4000万吨,仅占粮食总产量的8%。在发达国家居民的餐桌上,70%以上的食品是经过多层次加工的食品。以粮食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创造效益的潜力十分可观。同时,食品工业对农业增效、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最直接,食品工业必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前途无限。
2)果品加工。
果品加工的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