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国外对于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具有很久的历史,产品发展很快,品种较多。智能建筑自1984年1月出现以来(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美国、日本兴建最多。目前,美国有智能大厦几万幢。
外国楼宇自动化系统公司都具有一个完善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而且有长远的发展战略。他们具有发挥公司内部技术力量的机制,而且拥有良好的运作体系,这些体系充分利用了其国内大专院校,甚至国外人力资源,协作 研究 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探索新路线、进行生产和科技创新。此外,还有政府出资和 行业 性共同 研究 的开发计划,这些表明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产、 研究 创新的大型综合体。
外国楼宇自动化系统公司都千方百计使生产合理化,力求降低成本。生产中抓住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来提高竞争力。外国公司将科技创新、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国公司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是充分的。
由于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所以各国楼宇自动化系统市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国内企业要对各个市场做更深入的了解。目前大多数人会把海外市场分咸以下几大块市场:北美市场,欧洲市场,亚太市场,其他市场。欧美仍然为主要市场,占3/4左右的市场份额,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而亚太的增长率达到10%,估计5年内能提高到市场份额的35%左右。
第二节 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日本自1984年以来,在许多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群楼”,新建的建筑中有80%以上为智能化建筑。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 研究 ,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其他国家如法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国家也不断兴建智能建筑。
中国香港智能建筑发展也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中国大陆第一幢智能大厦是1989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1986年智能建筑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始进行可行性 研究 阶段,该项目1991年通过鉴定。1992年中国进入了智能大厦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幢智能大厦。
智能建筑在中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类建筑(楼、馆、场等)的智能化工程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居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投资平均在每平方米60元左右(占土建投资的5 %-8%),如按中国每年竣工面积计算总投资为几十亿元。智能建筑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成智能建筑相关企业迅速增长。粗略估计,目前全国从事智能建筑的企业超过3000家,产品供应商近3000家。中国有152家设计院和127家系统集成商具有智能建筑专项设计资质。
第三节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欧洲市场需求稳定,注重产品质量,并相对忠诚,欧洲市场特点包括1、需求稳定,注重产品质量:2、竞争激烈,商家必争之地;3、国家小而多,各有自己的市场特色。欧洲共有45个国家,语言各异,文化习惯差异也很大。各国以自己的市场为中心。毫无疑问英国是最大的市场,在英国所有街道和公共场所都安装了监控摄像机。英国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有很多老系统改造升级需要,在英国有不少本土企业占市场很大份额。一半以上的市场都被几个大的经销商占领,比如向Norban,Gardnet。剩下的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就是低端市场经销商,产品大多从亚洲低价采购,中端的经销商比较少。德国市场,也是桩几个巨头占领,比如西门子,博世。德国人对产品技术和质量要求比较高,德国人比较严肃,他们不会轻易选择或放弃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此外,意大利、西班牙也是相对较活跃的市场,随着大量亚洲产品的进入,原来较稳定的分销渠道也正在打破,相信以后的销售渠道将会越来越短,产品到用户手中的过程会简短。
第四节 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北美市场是目前最大最成熟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像其它各
行业
一样,美国市场永远呈需求量巨大,价格竞争激烈,客户忠诚度偏低的市场。目前制造商多,经销渠道成熟。美国本土的安防巨头占据了市场主角,令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当然,近几年,随着亚洲楼宇自动化系统产品的进入,价格竞争得越来越厉害,导致所有大的品牌都拉低价格。大的项目,尤其是政府工程仍然由大公司主宰,采用的多半也是大品牌,小的公司没有技术和资金势力支持;一些小型的商业项目逐步对价格低廉的产品青睐。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很多大的公司采取横向收购以高速扩大销售渠道。为了降低成本或扩充产品线,有不少公司向亚洲采购产品,一些大、中高端的品牌主要采用韩国和台湾的产品。目前中国的楼宇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还是通过一些低端市场的分销商卖过去。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