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乡村振兴 资金申请 立项报告 稳评报告 节能报告 产业规划 实施方案 市场调研 企业融资 IPO上市 行业研究 文化旅游 科技成果评价 农业扶持资金 工业扶持资金
  • 首 页
  • 关于我们 资金申请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 

    全国咨询热线:400-8790-365

    农业领域分行业发展状况 (可研报告模板)

    可研报告2018-10-12 17:05:19来源:

    第一节 我国粮食 行业 发展 分析

    一、2006年我国大米产业

    1、大米市场价格将以稳步走强为主

    大米市场销售价格均出现分化现象:优质米比普通米畅销,价格节节攀升;糯米价格也居于历史最高位。市场均保持购销两旺,价格涨幅较大。2005年我国中晚稻生产普遍受灾,质量下降;糯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产量低,供求矛盾明显化。同时2005年农资价格整体上涨,种粮成本据统计增加20%左右,因此,优质稻与糯稻普遍存在缺口及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2006年大米市场价格将以稳步走强为主。

    2、大米品牌化受到影响

    大米品质、企业生产和消费环境是影响我国大米品牌化发展的三大因素。

    (1)大米品质的不稳定

    泰国香米和日本大米在中国备受欢迎,还因为品质和口碑的稳定性。质量的稳定性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内也有好的大米产品,但质量水准较难保持稳定,这也是国内米业和国外先进米业的差距所在,因此国内大米还要在高质化和标准化上“齐头并进”。

    (2)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不足

    大米生产企业品牌力度建设薄弱一是表现在品牌建设意愿不强,二是品牌研发投入不足,三是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国内大米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企业长期发展的眼光不够,只要企业能够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就足够,因此企业品牌建设的意愿不强。普通大米企业的原料组织方式与品牌大米企业存在很大差别,普通大米企业可以采取贸易方式经营,接单生产,能做则做,不需要考虑常年持续供应问题。做品牌必须确保产品在市场上持续、稳定供应,但这种要求与大米自然性和季节性存在很大的矛盾。

    同时,大米加工 行业 门槛低、投资少、技术含量不高,大企业好不容易挤出资源开发和培育市场的成果,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企业的游击策略偷食,这种苦果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因此,造成大米企业不敢贸然投入资源培育品牌的原因。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是品牌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对品牌的宣传。但目前的媒介宣传成本太高,大米企业望而却步。大米是微利产品,每斤产品的利润是以分厘计算的,而且大米在本质上是一种没有生命周期的恒定产品,因此也就不能使用“高价撇脂”等价格策略来获取暴利,即使能行,政府部门也不会允许。所以,在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情况下,大米企业根本就无法问津一掷万金的大广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米品牌推广力度。

    (3)消费环境影响品大米品牌化发展

    消费环境的影响包括消费水平、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三个方面。消费者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大米的购买决策权集中在对生活物资价格比较敏感的人群手中,而品牌大米价格一般高于普通大米。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大米熟视无睹,食品选择太丰富,什么大米都无所谓。直到前几年新闻媒体曝光“毒大米”、“陈化粮”事件以后,消费者才顿然醒悟,开始注重大米的安全和品质。但消费者缺乏大米的相关知识,不懂如何从外观鉴别品质的高低,仍停留在选择大米品种或产地的阶段。

    在对米的品种的基本鉴别之外,目前在具体的市场运作过程中,对于品牌米甚至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品牌米难以推广的原因主要是,大米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大米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之间人群的口味和对大米的喜好是不一样的,而且往往地域之间的距离很近,但对大米的要求却大相径庭。

    3、大米 行业 产能过剩

    大米 行业 在走出低谷的同时,我国大米 行业 也出现了新一轮重复建设,生产利用率不到30%,产能严重过剩。

    2005年大米入统企业由上年的5666家,上升到7260家,一年增加1594家,增长28.1%,而许多产量小的小厂小作坊还未统计在内。大米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亿吨,比上年增加2984万吨,增长31.5%,而当年实际生产量只有2900多万吨,生产利用率不到30%。许多米厂都是开开停停,半开半停。

    大米 行业 多渠道、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外资企业正由油脂业向面粉业、进而向大米业大规模挺进,我国企业正面临全方位竞争。

    4、大米 行业 规模小

    从这几年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国大米加工 行业 正在持续发展。据中国粮食 行业 协会统计,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107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65亿元,利润总额18亿多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41%和40%。

    到2006年底,全国粮油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1719家,其中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有7548家,年生产能力1.4亿多吨。在这些企业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有6143个,占81%。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18个,占0.2%。

    大米 行业 的发展步伐比其他 行业 有差距,规模小、组织程度差。大米 行业 主要以小生产、小作坊、小商贩为主。目前大米 行业 缺的是大型企业、领军企业。

    二、2006年我国小麦产业

    (一)2006年我国优质小麦所占比重增加

    2006年我国优质小麦面积占到总面积的54%,产量预计将创历史记录,突破5000万吨,达5080万吨,增幅达16%,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比重达48%。

    1、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1)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面制品要求提高。

    (2)国家良种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调动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3)产业化经营对我国优质小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小麦优质不优价的原因

    (1)农民选择品种不对路,不同的食品加工需要不同的专用品种。

    (2)管理技术的落后制约了优质麦品质的提高。

    (3)优质麦种植分散,不利于标准化管理。

    (4)流通领域对优质小麦没有严格分收分储。

    (5)自留种子,导致种子品质退化。

    (二)2006年我国小麦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2006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40.8万吨,同比减少86.89%;1-8月累计出口小麦45.4万吨,同比提高186.69%。2006年1-8月份我国小麦进出口格局继续呈现总体净出口状况。1-8月份我国出口小麦多为黑龙江的陈化小麦,但预计后期我国制粉小麦出口可能会有所增加。

    1、主要原因:

    (1)我国小麦连续三年增产,国内小麦市场呈现当年产需平衡平略有盈余的状况。

    (2)今年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小麦收购数量剧增,库存压力增大。

    (3)我国小麦市场行情持续低迷。

    (4)2006年国际市场小麦供求形势偏紧,库存是近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三、我国玉米产业 分析

    随着国际玉米加工和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加工速度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区域重心发生转移等一系列新的动向。从发展前景上看,我国玉米增产的潜力仍然很大,玉米产业正在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世界范围内玉米加工业向主产国集中

    2006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1.47亿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共为7174万公顷,占全球的48.7%,产量占69.26%,这四个国家成为主导世界玉米生产的大国。

    近几年,美国、巴西等国家乙醇扩产领跑着玉米加工业,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玉米产业革命。特别是随着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燃料乙醇的生产量不断增加,以玉米为生产原料的冰醋酸、化工醇、环氧乙烷等生化产品的研发取得新的突破;玉米食品、玉米饮料正在成为时尚消费的新宠。玉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形势下,世界玉米加工的重心逐渐开始向主产国集中,主产国的玉米消费量不断增加。2006年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四个玉米主产国国内消费玉米总量为4.5亿吨,比2001年的3.8亿吨增长了18.4%;而同期的日本、韩国玉米消费量仅增长了1.8%,同期全球玉米消费增长了16.6%。

    加工重心的变化导致玉米贸易竞争更加激烈。2006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埃及、加拿大进口玉米3660万吨,比2001年的3850万吨下降4.9%;而同期中国、南非出口玉米3370万吨,比2001年的968万吨下降61.8%。

    当前国际玉米加工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玉米进口国面临着更大的冲击,主产国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玉米主产国的畜牧业和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将在新一轮调整中受益匪浅,畜禽产品和加工产品贸易必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旋律。

    (二)国内玉米加工业向主产区转移

    在世界玉米产业发展大趋势下,我国玉米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随之加快。产业结构上开始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区域结构上玉米产业重心开始由销区向产区转移。

    1、从生产情况看,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在市场价格拉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高涨,玉米产量持续攀升。2006年全国玉米产量1.43亿吨,比2001年的1.14亿吨增长了25.4%,6年平均增长4.2%。

    2、从产业结构上看,国内以淀粉、饲料为主的初加工正在向变性淀粉、赖氨酸和化工醇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转变。淀粉衍生物和乙醇下游产品的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采用了不少国际顶尖技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精尖的产业集群。比如长春大成集团今年投产的年加工225万吨玉米、100万吨化工醇和100万吨差别化聚酯项目,技术水平很高。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生产1吨化工醇只需1吨淀粉,消耗玉米1.42吨,消耗能源只有原设计水平的一半,玉米化工产品的成本只相当于石化产品的一半。

    3、从区域结构上看,国内玉米产业发展的重心正在由销区向产区转移。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产区的玉米主要是运到销区加工,原因是产区投入不足,加工业发展缓慢,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优势明显,玉米资源可以到这些销区配置资本。近几年来,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开始向北方转移,产区玉米资源的比较优势得以彰显,配置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强。江苏、广东、福建等省的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中粮、华润等大型企业在产区的投资不断增加。

    (三)主产省玉米产量尚存巨大增产潜力

    随着产区玉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粮外调量减少,销区省份开始担心产区的加工业消耗掉过多的玉米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从提高内涵和扩大外延两个方面入手,玉米增产潜力巨大。

    1、提高内涵方面包括

    (1)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品种上寻求突破,重点是高产专用性玉米的 研究 和推广。同时在现有先进适用技术上提高到田率,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旱作节水技术;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灭鼠和测土配方施肥三项技术;此外,国家如果能在玉米方面推广转基因技术,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0%左右。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高产农田比例。

    水利设施方面,吉林省近年来投入一直不足,重点灌区、涝区的排灌工程无钱配套。

    (3)种植结构调整和机械化生产。

    种植结构调整上,可以扩大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春耕生产已经结束,大豆减少了100多万亩,杂粮也减少了,而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60万亩,这160万亩相当于增产8亿公斤。

    2、扩大外延方面主要体现在采取农业技术走出去的战略,发展周边国家玉米生产。包括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比如,与菲律宾开展的中菲玉米合作项目,即通过租赁菲方1500万亩耕地,租期25年,在菲律宾6个省建设吉林玉米生产基地,计划年产玉米近150亿公斤。项目建成后,一部分原粮可通过外贸形式供应南方省份加工需要,一部分可就地加工转化。

    (四)政策促进国内玉米产业布局良性调整

    国内主产区玉米不仅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从区域经济结构及经济成本等角度考虑,国内玉米产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调整,也说明我国玉米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良性的调整期。

    1、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心正在向原料产区集中。据美国农业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2001年以来,美国、中国、巴西等玉米生产大国国内消费玉米的数量连年增加,而日本、韩国等玉米进口大国国内消费玉米的数量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下降。特别是美国、巴西已经直接把乙醇厂建在了玉米产区。

    2、从区域经济构成看,国内销区的粮食加工业占本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而在产区这个比重却很大。如果粮食加工业遇到大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从加工能力看,近年来,国内粮食加工业不仅在主产区发展速度加快,在销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与本地区粮食产量比较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而从实际加工能力以及今后的粮食增产潜力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目前的粮食加工格局正在发生战略性调整,山东、安徽、河北、广东等省份粮食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饲料,属初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玉米加工主要产品是食品、饲料、变性淀粉、赖氨酸和化工醇,几家大型酒精加工企业正在开发下游产品,如利用乙醇的副产品生产玉米油、高蛋白饲料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玉米加工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利用率,实现了玉米的深度开发。

    4、在粮食加工业问题上,国家应加强区域调控。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粮食加工业产销分区、分工协作的格局应该重新进行调整。粮食销区更应该强化粮食安全意识,粮食加工项目应该严格控制,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于当地发展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同时,作为补偿和考虑合理的经济半径,对粮食主产区的食品加工项目、科技含量高循环增值的精深加工项目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防止粮价因加工转化的波动而发生大的起落,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五、我国大豆产业 分析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大豆和油脂产品进口量的扩大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大豆生产和油脂加工企业已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产业发展中潜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

    1、大豆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豆农收益继续下降

    我国大豆年产量在1700万t上下,其中黑龙江省约占全国的40%以上。近两年受进口大豆冲击,大豆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豆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2006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约5505。4万亩,总产约650.25万t,亩产110.5kg,分别比上年下降6.6%、12.8%、6.6%。2006年该省农民大豆种植现金成本128元/亩左右,忽略用工成本,当年大豆平均成本1。16元/kg,比2005年上涨近0.08元;农场种植大豆成本更高,为2.44元/kg,比2005年上涨0。16元?由于成本上升,而市场价格低于上年同期,豆农收益继续下降。

    由于豆贱伤农,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部分农民已陆续改种玉米和水稻。但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有近2000万亩的大豆种植面积,受低温影响没有替代作物,40多万户豆农面临生存危机。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也将面临同样问题。

    2006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3650万亩,较上年降低735万亩,降幅5.1%;预测大豆产量1550万t,较2005年减少85万t,降幅5.2%。近几年来,国产大豆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在不断扩大,进口大豆的数量随之增加。

    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2827万t,同比增加6.3%。其中仅6月份就进口大豆367万t,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创我国单月大豆进口量历史最高纪录。6月份后,国产大豆收购价一度跌破2。2元/kg的种植成本价。

    我国近年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情况,大量进口大豆,直接挤压国内大豆价格,严重挫伤农民种豆积极性,国产大豆背后的三农问题更值得关注。每积压100万t大豆,就意味着130万农民没有收入。

    2、大量外资涌进,民族大豆工业举步为艰

    目前,我国油脂加工企业年压榨能力已达7010万t,但每年实际加工大豆总量在3500万t左右,产能严重过剩。日处理200t以上的企业有169家,其中日处理1000t以上的企业有97家,年加工能力为5920万t,占总加工能力的84.4%。全国97家大型企业中外资参股或独资的企业有64家。其中,有63个日处理大豆千吨以上的榨油企业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沿海地区,日加工大豆能力为14.4万t,占全国千吨以上榨油企业总加工能力的73%。

    与此相反,地处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油脂企业却有1/3不能正常开工。主要原因是油脂企业加工国产大豆要受到诸多高成本困扰:一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成本高;二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收储成本高;三是我国大豆产业竞争的起跑线在沿海,黑龙江大豆运到沿海地区每吨要增加约70元的运输成本。以上三项合计,企业加工黑龙江产区大豆要比加工进口大豆每吨增加170元左右的成本。此外,企业收购国产大豆还面临税收以及银行贷款升息政策等难题。

    3、大豆进口量猛增,危机国家粮食安全

    自1996年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大豆进口逐年增长。2000-2002年进口量均超过1000万t,2003-2004年超过2000万t,2005年跨过2600万t,2006年进口总量再创历史纪录。

    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2827万吨,同比增加6.3%。其中,巴西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进口大豆第一大来源国。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量分别为1164万t、988万t、623万t,分别占41.2%、34.9%和22.0%,合计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8.1%。进口的转基因大豆99%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而美、法的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了中国80%的大豆货源。

    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中国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所控,不仅使上游种植业遭受严重打击,还将让下游养殖业难逃噩运。豆粕为养殖业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畜牧业也将受制于人。届时,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

    目前每年进口大豆已成为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目前控制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产地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设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大豆货源,而且粮食贸易体制也由这些大粮商决定,在其操控之下的大豆国际市场稍有变化,都会危及到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

    4、国际粮商垄断,大豆产业岌岌可危

    目前,全国97家开工的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外资参股或独资的企业有64家,控制了全国80%的大豆加工总量。其中尤以控制中国进口货源80%以上的美国AMD公司、美国邦基集团、美国嘉吉集团、法国路易达孚公司四大国际粮商为代表。

    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 研究 院丁声俊 研究 员指出,加工环节的亏损对外资影响不大,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大豆的贸易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超额利润。外资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不仅扩大了在中国的加工能力,而且超额进口了国外大豆,从而对中国大豆形成事实冲击。

    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造成粮食安全隐患,中国大豆产业面临被外资全面控制的危险。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数据,从1995年到2006年的11年时间内,大豆进口量与国内产量的对比由80万t对比1350万t迅速增长到2827万t对比1550万t,进口与自产比高达1.8∶1,进口大豆正在挤压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内的大豆加工业面临着即将被外资全面垄断的局面。

    第二节 中国渔业 发展 分析

    一、当前中国渔业发展概况

    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渔业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渔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缓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自1999年开始。首次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后又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制度。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而捕捞产量已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 产业政策 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2、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3、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

    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渔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渔业发展格局。随着国家减船转产计划和发展远洋渔业的优惠政策的实施。远洋渔业特别是大洋性公海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入渔船数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目前,我国共有1800多艘远洋渔船作业于世界三大洋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管辖海域、问时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近年来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优势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外,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形成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国际市场格局、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的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水产品已成为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1995年起。中国政府在东黄海全面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自1999年起将休渔范围扩大到南海、目前。中国沿海已全面实行了2-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休渔的渔船达11万多艘。涉及渔民100多万名、该制度实行已经9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渔业资源的养殖养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国长江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后来将禁渔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禁渔范围包括金沙江江段以下长江干流和主要通江湖泊。涉及渔民5万多人、目前我国的主要湖泊也已普遍实施了禁渔期制度。有的禁渔时间已长达半年。青海湖自2001年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封湖禁渔制度。各地还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万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海珍品养殖现状及市场 发展 分析

    全国水产品产量由“九五”期末的4279万吨提高到5100万吨,增长19.1%,新增产量主要来自于水产养殖,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60%提高到67%,水产养殖在渔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在水产养殖中海水养殖比重较大,潜力很大。

    我国海珍品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方的辽宁、山东海域,主要品种包括海参、鲍鱼、扇贝、海胆等,海珍品养殖呈现以下特点:

    1、养殖规模扩增迅速

    上述海珍品品种多数是我国北方沿海的土著品种,也有像虾夷扇贝这样的引进品种,还有一些在养殖过程中与国外同类优质品种杂交的品种,如皱纹盘鲍。这些海珍品品种由于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北方海珍品养殖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驱动下有了迅速的发展。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北方适宜海珍品养殖的海域面积约60万公顷,目前山东、辽宁已经开发的海域面积约40万公顷。

    2、养殖方式正在转变

    据统计,我国海珍品中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占虾夷扇贝总产量的21.7%,底播刺参产量为2000吨,占刺参总产量的6.7%,底播皱纹盘鲍产量为500吨,占皱纹盘鲍总产量的10%。由于底播产品整个增殖过程全部实现了自然生态养殖模式,品质优良、安全健康,虽然价格比其它方式高一倍以上,但仍然供不应求。

    3、食品安全工作受到普遍重视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受到陆地畜禽产品病害的影响,海产品尤其是海珍品消费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在出口方面,水产品一直处于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量首位。但是由于前几年养殖过程没有很好地控制饵料、渔药的使用,加之养殖规模扩大造成的自身污染使我国水产品出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野生双壳贝至今无法进入欧盟市场,仅此一项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每年就丧失了上亿美元的市场。

    受到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影响,农业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先后多次下发文件和颁布法规强化农产品的安全管理,实施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国内主要水产企业也纷纷 研究 自身质量管理,通过ISO9001、HACCP、QS等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设立了自身的监测机构,对养殖区的海域环境开展调查,提前制定防范和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海珍品养殖的现状,有关专家认为主要出路在自主创新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推广股份制加集约化的开发模式,加快海水养殖企业的改制步伐,创建大型渔业集团,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的集聚效应。二是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现有科研院所要转变观念,走向市场,与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海水养殖模式要向健康、生态型发展,推广底播、放流等方式,养殖海域要逐步向深海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可行性报告 模板

    更多>>
  •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轮毂,英文名称:WheelHub,WheelHubUnit,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

  •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习惯把城市铁路称为轻轨。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轻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轻轨的说法是按运输方

  •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即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等。如化学工业的酸碱污泥、机械工业的

  •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