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上游 行业 ——饲料工业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饲料工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饲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短短的3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包括饲料加工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工业在内的结构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一、饲料工业运行状况
1、饲料产量快速增长
1980-2007年,饲料产品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12331万吨,27年增长112倍,年递增率为19.1%。1990-2007年17年间,饲料加工业产值由1119亿元增长到3335亿元。饲料结构随着养殖业结构调整而不断优化。2007年,在全国配合饲料中,肉禽料比重最大,达到了34%;反刍料比重最小,为4%;猪料、蛋禽料和水产料分别占26%、20%和14%;其他饲料2%。饲料产品结构与养殖业的结合度更加紧密。
2、饲料添加剂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饲料添加剂工业是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国产饲料添加剂品种少、产量低、质量较差,饲料添加剂基本上依靠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饲料添加剂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快速增长,彻底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许多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氯化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饲料添加剂已占国际市场30%~50%。以赖氨酸为例,1999年产量为9327吨,2006年达到50.2万吨,7年增长53.8倍,并从2001年开始出口,2005年第一次实现出口量(6.5万吨)大于进口量(5.4万吨)。目前,国产赖氨酸市场占有率达到94%。
3、饲料机械工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饲料机械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零星生产,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机械制造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几十个系列200多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饲料生产的需要,而且远销国际市场。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饲料机械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新西兰、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4、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各种饲料原料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产量稳定增长,除蛋白质原料外,大部分产品基本上可以满足饲料工业的需要。2007年,全国豆粕、菜籽粕、棉籽粕、鱼粉和肉骨粉的产量分别达到2740万吨、773万吨、510万吨、49万吨和42万吨。1992年以来,国家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秸秆养畜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秸秆利用规模和利用效率大为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汇总,2007年,我国青贮秸秆1.8亿吨(鲜重,折风干秸秆6000万吨),氨化和微贮5000万吨,养殖户通过简单切碎压块等处理后直接饲喂的约1.1亿吨,每年用于反刍动物养殖的秸秆总量约为2.2亿吨。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节约了大量粮食,推动了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
5、企业群体迅速扩大,做强做大优势明显
1990年,全国饲料工加工企业14010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551个,不到4%;2007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5376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4415个,占22%。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集团化和兼并联合趋势加快。2007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157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337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
二、饲料工业前景乐观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而且随着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饲料产品价格也进入上涨通道,饲料业前景乐观。
1、每年5%复合增长
饲料业是我国农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它处在“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既受前后端的双重压力,同时又影响甚至决定它们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我国饲料 行业 逐步形成以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占据全国市场、部分中型企业占据区域性市场、大批小企业为补充的市场格局。
近几年,农业政策暖风频吹,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加大,饲料 行业 将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自2004年以来,政府连续发布了5个一号文件,支农政策的稳定与持久对饲料 行业 的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保障力量。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这些长期利好都会对饲料 行业 起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2008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决定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国家看得见的支农力度越来越大,为饲料企业构造出坚实的发展平台。
2)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快速发展的肉、蛋、奶及水产品动物养殖业为饲料 行业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开始逐步提高饲料 行业 的准入门槛,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这将有利于饲料 行业 中形成规模的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国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行退耕还林、退林还草计划,限制畜牧散养,间接增加了市场对饲料的需求。在生态农业的大环境下,饲料 行业 本身的发展有利于生态循环,符合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
4)我国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中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10年,我国配合饲料年双班生产能力达到1.7亿吨左右,实际产量达到9500万吨;浓缩饲料产量达到3000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达到600万吨。饲料 行业 2008-2010年至少要保持每年5%的复合增长率,才能达到预定目标。
2、饲料价格步入上涨通道
饲料产品作为一种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需要价格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给。饲料企业原材料成本占饲料生产成本较高,对原材料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原材料的价格受气候、农民种植偏好及农业总收成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产品的单位成本、销售价格、毛利率会产生直接影响。
近年来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粮食能源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等等众多的长短期因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长期来看无法改变,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饲料价格同样将重新步入上涨通道。因此,原材料价格每一次下跌都是给饲料企业储备存货提供机会,每一次上涨都会托高饲料价格上升平台。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下游 行业 ——猪肉
一、产量
1998-2008年我国猪肉产量及同比增长统计表
单位:万吨
二、消费
1、消费结构
2003年-2008年我国肉食品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比62.2%~69.3%,居于主导地位。
2003-2008年我国猪肉消费结构统计
单位:%
2008年我国肉品消费结构图
我国生产的肉类食品绝大部分用于居民消费。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目前我国肉类食品城乡消费结构中,城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消费水平。
2008年我国猪肉城乡消费占比分布图
2、人均消费
2003-2008年我国居民人均肉类食品消费量呈现出波动现象。就具体产品的消费数据来看,2003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猪肉20千克左右,消费变化幅度不大;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猪肉从2003年的13.78千克上升到2006年15.46千克,增长1.68千克。2007年受到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我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均消费购买力有所下降,造成了我国居民猪肉人均消费量的继续下降。
2003-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买量统计图
单位:千克
2003-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统计图
单位:千克
三、价格
2003-2009年10月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指数走势
2003年1月至4月份,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呈下降趋势,降幅为8.8%;4月份开始价格逐渐上涨,到2004年10月份价格指数为131.94。随后价格下跌持续到2005年10月,2005年10月份价格同比下降17.6%;之后价格开始振荡整理,2006年下半年开始价格呈现出快速上涨形势,到2007年1月份,价格指数达133.40;1月~4月价格回调之后,开始快速攀升,到年底价格指数高达209.25;进入2008年鲜猪肉批发价格继续上涨,4月份价格指数达到221.62,为历年来最高水平。下半年受国家政策调整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快速回落,2008年12月价格指数降至180.43。进入2009年1月受春节的影响,价格略有上涨。随后世界范围内所谓“猪流感”的爆发使得猪肉价格一路下跌,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恐慌及对“猪流感”名称的更正,猪肉消费逐渐上涨,同时生产价格的上涨,使得8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又有所上涨,到2009年10月2日,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指数上涨为160.08。
从整个价格走势图来看,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涨幅较大,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开始国内物价的上涨及生猪供应量的下降使得肉猪产品供应较为紧张,从而引起了价格的快速上涨。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猪肉价格回落,2009年上半年“猪流感”的影响也使得猪肉价格逐渐回归。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