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定义及分类
一、润滑油的定义
润滑油是不挥发的油状润滑剂,它主要用于减少运动部件表面间的摩擦,同时对机器设备具有冷却、密封、防腐、防锈、绝缘、功率传送、清洗杂质等作用。
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则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某些新的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
1、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2、添加剂
添加剂是近代高级润滑油的精髓,正确选用合理加入,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一般常用的添加剂有:粘度指数改进剂,倾点下降剂,抗氧化剂,清净分散剂,摩擦缓和剂,油性剂,极压剂,抗泡沫剂,金属钝化剂,乳化剂,防腐蚀剂,防锈剂,破乳化剂。
二、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分为工业润滑油和车用润滑油两大类。其中车用润滑油油包括发动机油,水箱及冷却系统用油,自动波箱油,齿轮油(手动波箱用),刹车及离合系统用油,润滑脂等。
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发动机油的添加剂主要有: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抗磨损添加剂等。上述添加剂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因此,润滑油才需要进行台架试验以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确定或评定配方的性能优劣。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现在我国工业紧跟西方新技术,很多使用美国、日本、欧洲的油品,因此逐渐开始引用这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SAE、日本JIS、欧共体CCMC、德国DIN等),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SY、SH、GB)也逐步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参照美国SAE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各国润滑油 行业 采用标准逐步一致或相互等同,我国也不例外,首先分类与ISO(国标标准化组织)一致:共十三大类,主要的几大类油品如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等均采用了国标最新的标准分类,就标准而去,我国的水平与国标同步。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国的润滑油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明显,润滑油中耗量最大的内燃机油,我们普遍使用SD、SE级,而发达国家已用到SG、SH级,相差了2、3个等级(按字母顺序排列);我国现在能生产SE、SF,甚至SH级的内燃机油,但关键原料:内燃机复合添加剂,还是基本依赖进口;这就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际差距。
润滑油质量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基础油生产技术的改进来提高基础油的品质,二是通过润滑油配方技术的改进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在这两方面中,基础油是基础,添加剂是关键。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的传统方法是溶剂精制,对APII类基础油采用传统的溶剂精制即可满足其主要要求,但是该方法收率低、能耗物耗高,该方法总能力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润滑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世界润滑油基础油正由APIⅠ类向APIⅡ/Ⅲ类转变。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法规和环保要求,因此,加氢基础油需求量逐步增加,加氢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加氢技术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其硫、氮及芳烃含量低,粘度指数高,热氧化安定性好,挥发性低,换油期长。目前,全球加氢基础油用量占基础油总量的10%左右。另外,聚。烯烃合成油(PAO)具有较高的粘度指数,优良的低温性能和热氧化稳定性,在军用和高档内燃机中被采用,但它的价格限制了在工业润滑油中的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发了由天然气生产合成润滑油(GTL)的技术,它与PAO一样都是异构烷烃,性能比较接近。大规模生产后,其价格将低于PAO,是一类具有发展前途的基础油。
第二节 润滑油 行业 投资特性 分析
一、进入壁垒及其效应
相对于原油和其他成品油,润滑油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市场之一,也是一个技术壁垒较低的 行业 。因此,在跨国润滑油品牌纷纷进入我国,美孚、壳牌、埃索、BP、嘉实多等洋品牌占据了高端油市场份额的80%,利润占到了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继美孚、壳牌、埃索、BP、嘉实多等之后,2005年以生产基础油而著称的韩国润滑油市场第一品牌、世界500强的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SK在中国推出ZIC吉系列SM级别合成润滑油新品,宣布正式进军中国润滑油高端市场。而随着SK及众多一线本土品牌的高调进入,中国润滑油高端市场的竞争必将更加惨烈,其传统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会被打破。
同时国内众多中小润滑油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据统计,最多的时候,仅国内中小润滑油厂家就达到3000多家。而以长城、昆仑和统一为代表的一线本土品牌已经祭起对抗洋品牌的大旗,向高端润滑油市场发起冲击。
然而与数量的高速增长不同,国内数目庞大润滑油厂家却在高端市场上难有作为。目前,美孚、壳牌、埃索、BP、嘉实多等洋品牌占据了高端油市场份额的80%,利润占到了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长城、昆仑、统一等一大批本土品牌润滑油,虽然在市场整体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80%以上,但其整体利润却仅占市场总体利润的20%。由此形成了以美孚、壳牌、埃索、BP、嘉实多等洋品牌所代表的高端市场阵营和以长城、昆仑、统一等一大批本土品牌为代表的低端阵营。
二、退出壁垒及其影响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很多,如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法律的因素等。因此,退出壁垒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一般意义上的退出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专用性引起的沉没成本
“资产专用性是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以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如果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专用性,一旦企业转产或退出时,这部分资产则很难转用或转卖给生产和经销其他产品的 行业 或企业,于是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退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那部分投资。”沉没成本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也适用于信誉、品牌等无形资本。当存在沉没成本时,企业就将面对退出壁垒。一般来说,沉没成本越大,企业就越想方设法继续维持下去,尽量回收未偿还的投资,因此,退出壁垒也就较高。
2、职工解雇费用
企业退出时要解雇职工,一般要支付退休金、解雇工资等费用,可能还要支付职工改行所需的培训费用等等。如果由此形成的解雇费用过高,就会形成相应较高的退出壁垒。
3、联合生产问题
在某些产业中,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在精练石油 行业 ,以石油为基本原料,同时生产汽油、煤油、重油等多种产品或联产品。当由于某种原因,其中某一产品发生销售困难,经营业绩不佳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也难以从该 行业 中退出。
4、法律或政策上的限制
这主要是政府出于某种目的,满足社会需要而对某些特殊的 行业 实行的限制。如为确保稳定服务,政府对电力、煤气等公益性事业企业的退出加以限制;为控制价格总水平,对基础性产业限价,造成政策性亏损等等。
一般性的退出壁垒在我国都发挥作用,但它与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的退出壁垒相比,影响程度要小得多。而且一般性的退出壁垒在政府实行援助政策的情况下,是可以降低或消除的。因此,它并不能长时间地阻碍国有企业的退出。我国国有企业退出主要受其特殊的退出壁垒的阻碍。
三、 行业 投资风险
1、买方选择权
现阶段,我国润滑油市场的大部分产品处于买方市场,润滑油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中有像壳牌、埃克森美孚这样的国际型公司。BP、柯士达、壳牌、美孚、道达尔等几乎所有跨国石油巨头都加入到瓜分中国润滑油市场的行列,相继在中国建成润滑油调配厂30余家,年总生产能力达100多万吨。他们凭借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控制了我国车用润滑油高端市场。目前,洋品牌已经占据高端油市场份额的80%,利润更是占到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80%以上的份额。
也有如昆仑、长城这样的国有企业。润滑油市场开放的18年来,国内中小润滑油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最多的时候,仅国内中小润滑油厂家就达到3000多家。可供选择产品众多,市场厮杀激烈。这就使各润滑油企业面临着买方选择权风险,那些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的产品最终会因失去市场份额,而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供方选择权
渠道的建立和维护对于润滑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
在下游产业环节之中,润滑油公司最看重分销渠道。对国际润滑油公司而言,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障碍就是分销渠道的建立。毕竟,在润滑油市场生产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获取分销渠道就成为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的第一要务。从目前国际润滑油公司已经投资的项目来看,这些公司的确也在努力争夺销售渠道。因此国际公司为了获取分销渠道,用尽了各种办法。
采取优惠政策,扶植地方经销商。这是最为常规的做法,也是国际巨头最初采用的做法。这种投资模式比较简单,就是国际公司负责产品的社会推广,特别是在广告投入上,国际公司负责大部分成本,从而为国内经销商创造良好的推销氛围。
当然,在这种模式之下,国际公司将支付大量成本,但未必真正掌握经销商。事实上,国内也确实曾经发生过某国际公司下属经销商哗变的情况。因此,虽然这一模式建校比较快,但是投资风险比较大,而且需要长期培养。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这一模式正在被轻视。
建立合资润滑油企业。在这一方面,不同的公司采取了不同的选择。建设常规油品分销渠道。这种做法比较另类,主要是由国际公司收购国内加油站等油品销售网点,从而获得润滑油的销售通道。
由此可见,在润滑油市场竞争中,渠道这一环节的成败对润滑油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润滑油产业链 分析
一、基础油业务 分析
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调合而成的。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构成原料,占据润滑油总量的70%~99%,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润滑油的使用性能。美国石油学会(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基础油的传统生产工艺是在原油提炼过程中分馏出有用的汽油、柴油等后,由残留的塔底油经溶剂精制、酮苯脱蜡、白土补充精制提炼而成。国内的燕山石化等以及国际上多数基础油制造商均采用上述工艺。目前,国际上采用高压加氢异构脱蜡、补充加氢精制等技术生产的基础油,可完全达到API III类基础油的标准,具有精制程度高、挥发性低、黏度指数高、稳定性好的特点,调合出的润滑油性能卓越且含硫量低,价格适中,因此逐渐为人们所青睐。从事这类工作的 研究 机构包括异构脱蜡工艺(IDW)的提出者Chevron Lummus Global(CLG)、国内的 研究 单位大连化物所等。
为了生产满足极地、航空、航天等对高温、高极压、超低温、生物降解等条件要求高的油品,不少 研究 机构研发特殊类型的API IV/V类基础油,这些基础油的成分多为聚a-烯烃(PAO)、酯类、聚醚、硅油等多种品质很好的化学合成产品。
二、研发机构及认证组织 分析
润滑油是涉及摩擦学、流体学、化学等的综合技术产物,润滑油的研发机构通常隶属于各大品牌下面的研发分支机构,这里通常进行传统润滑油产品的 分析 调整,新型润滑油脂的调配。但润滑油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中对部分化工产品进行调配,更需要结合发动机、变速箱、轴承、齿轮等不同种类型设备的具体工况,根据许多台架模拟及实际运转情况来制定配方,并需要考查其润滑性、清洁分散性、抗磨损性、抗腐蚀和抗氧化等性能。随着汽车技术的提高,全球对节能、环保的要求日益苛刻,这些台架实验的要求也日趋严格。
针对内燃机油的发展、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的要求,国际相关 行业 组织如美国石油学会(API),美国汽车工程协会(SAE),国际润滑剂标准化和批准委员会(ILSAC)等制定了汽油机油、柴油机油的技术标准,如汽油机油的SL级,柴油机油的CI-4级,符合最新环保趋势的GF-4标准等。这些标准组织的认定是规范润滑油市场的最基本要求,是世界润滑油品制造商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工业油品的台架实验发展没有内燃机油快,但是每一种工业油品都有一系列的台架实验,而更多工业油品的台架实验是由相关领域的著名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来制定并操作的。这些世界相关机械设备的主导制造商,会制定相关油品的 行业 标准及产品准入制度,而润滑油制造商为将产品打入相关领域市场,必须去取得上述著名OEM的认证。这项工作通常由添加剂公司与基础油制造商联合去做。
三、销售、回收与利用 分析
润滑油的销售环节是实现产品利润的关键环节。各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消费习惯、对润滑油品的了解不同等,选择润滑油品的消费场所也不同。因为消费群体的差异化,润滑油的消费环节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车用油方面,北美市场50%以上的润滑油是通过换油中心、汽车服务站和经销商销售,20%~25%是通过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销售;在中国,更多的车用润滑油是通过各大汽车厂商的4S店、维修中心、汽车修理厂、加油站、润滑油商店的途径销售,极少量的润滑油品通过超市、网上商店销售。
工业油品的销售,根据用户消费量与知名度的大小,分为直供和分销两种模式。大型工业企业及大型汽车制造商通常是润滑油制造商的主要争夺目标和直供用户,而其他类型的工业油品通常只能通过分销商购买。不论是直接销售还是通过分销商销售,终端用户是润滑油 行业 存在的主要理由。终端市场具有相异性和分散性,它们有很大范围的参与者,包括海运、钢铁、工程机械、电力和其他工业类别制造工厂等。
油品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部分理化指标将超过指定换油标准,此时必须将油品更换。更换下来的润滑油品不能随意丢弃,否则会影响环境,各国政府因此制定了相应法规指导废润滑油的回收利用。
润滑油的产业链涵盖面巨大,基础油、添加剂产品, 分析 仪器的进出口代理商,储油罐的安装设计与监控,润滑油品的储运,油品的回收与后处理,包装物的设计,润滑油市场的调查 分析 、营销策划机构,与润滑油相关的 行业 协会、媒体等等,都属于该产业链。润滑油被看作是将汽车、轮船、机械设备、 分析 仪器、润滑设备、润滑管理与服务、润滑油研发与实验和股票持有者等众多环节结合在一起的复杂价值链。所以,迄今为止,尽管粗略统计全球润滑油的销量在3000多万吨,中国的润滑油消费量在350万吨以上,销售额在250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是在这些数字下面隐藏了该产业链涉及的大量产品、服务、标准等相关业务,以及巨大的真实价值和商业机会。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