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相对于钻石来说水晶算是产量较高的宝石,在世界上的矿产分布也比较广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晶产地以及出口地是巴西。水晶根据品种的不同在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产地,而以前国内市场上的天然水晶原料主要来自于江苏东海的“东海水晶”。作为中国的“水晶之乡”,东海的水晶产量占全国水晶产量的三分之二。东海县天然水晶和脉石英储量丰富,天然水晶储量约为14.6万吨,SiO2含量高达
99.9983%,质量、储量位居全国之首。早在200年前的清初康熙年间所修的《江南通志》中便对于东海水晶的开采进行了记载:“牛山,在海州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此外,国内主要的水晶产地还有云南、新疆、青海、山西、内蒙古等。不过,水晶制造厂商也从巴西、乌拉圭、南非、俄罗斯等一些国家进口水晶。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东海水晶已经限制开采,基本上市面上的水晶产品都是从巴西运来的原石,再由东海厂家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东海已经渐渐演变成了我国最主要的水晶加工地。
另外,因为在部分水晶的出产中乌拉圭的水晶要优于巴西水晶,但是因为政治、环境、经济等原因,巴拉圭的很多矿产也已封矿,因此该产地的水晶如果出现在市面上价位也会很昂贵,且多数已经不是新矿体的了。
水晶的产量也是受市场价格引导的,就在3年前,水晶的价格跌到最底谷,以全球水晶矿产大国——巴西为例,其水晶产量也跌到最低。另外去年巴西执行严格的税收政策,许多中间商不愿去收购原矿,这些都造成市面上水晶存量的减少,因此出现资源短缺的说法。”
除原材料产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价格的上涨。去年的钛晶价格只在3000-5000元/公斤,现在则要2万元左右/公斤;金发晶价格最低,去年还只要1000元/公斤,现在则近万元。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新型业态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盈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相比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最高的。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主要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6、外资零售企业的加入加剧了零售业态的竞争。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
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态已呈现主力业态凸显,多业态并存,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4326亿元,增长13.7%。在 行业 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长率。全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3元,人均每天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9元,比上年提高1.8元。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36.5%,剔除价格变动后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2.6%,高于GDP增长速度1.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新增加就业人口约320万人,在全国新增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继续处于领先位置,成为社会就业的第一大部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共4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17%。
2006年城乡居民生活丰富多彩,个人发展、享受及娱乐性消费品市场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向舒适享受型过渡。住房、汽车、珠宝等高价值消费品的销售额幅度较大。据商务部监测,2006年12月,重点流通企业销售额增幅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金银珠宝、汽车、日用品、家具和家用电器,增幅分别为30.6%、28.3%、22.8%、22.5%、20.3%。
2006年零售业的企业景气指数、销售景气指数、盈利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高于国民经济全 行业 和制造业。连锁经营100强企业总销售规模比上年增长25%,企业效益普遍改善,百货类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达到2.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5.4%,超市和大型超市为主要业态的店铺数量和销售规模保持同步增长,增幅均为19%。
消费的多元化和层级性促使我国商业业态加速整合、重构,形成多业态并存的市场格局。目前我国商业领域共有20多种业态。既有历史悠久的百货店、专业店,也有新兴的网上虚拟商店;既有大型的复合业态式的购物中心,也有小型的专卖店、便利店。
“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推动了农村流通产业的加快发展。2006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867亿元,增长12.6%,城市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相差1.7个百分点,差幅比上年缩小0.4个百分点。
2006年连锁经营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几乎涵盖所有的业态。据商务部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的销售规模为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的增幅;门店总数、营业总面积和员工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57%、16%和31%。100强的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0.5%提高到11.2%,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率已达到50%。
2006年是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异常活跃的一年。在快速开店的同时,外资企业普遍采取的并购的扩张方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特易购增资并控乐购,百盛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等。这些并购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发展战略意图。
200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分 行业 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5040亿元,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352亿元,增长19.4%;其他 行业 零售额1818亿元,增长4.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42亿元,同比增长22%,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同比增速14%,前四个月实际增速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环比增长0.5个百分点,创10年来单月最高增幅。其中批发与零售业零售额6899亿元,同比增长21.9%。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08年4月份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20.9%,增幅较3月份回落了2.4个百分点,1-4月份零售指数累计同比增长21.0%,国内消费持续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