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未来五年船用润滑油市场趋势 分析
目前,我国船用润滑油 行业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国外企业的扩张,竞争将更为激烈,未来市场竞争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战略,打造国内强势品牌,进军国际市场。随着社会对品牌的日益信赖,强势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总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在进入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相应的条件。品牌打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2、专、特产品发展短期优势明显。专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如果在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市场将处于领先地位,对企业提升知名度、占领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国内部分特殊用途产品还存在较大的欠缺,未来几年内特种产品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热点。但随着 行业 变化,几年后,市场将逐步趋于饱和,明显优势保持时间不会太长。
3、价格竞争不会缓和。国内生产企业在面临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上各个企业的争夺下,竞价不可避免。在竞价的压力下,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因素将逐步被优化。
第二节 未来五年船用润滑油产品趋势 分析
一、船用润滑油产品技术趋势 分析
1、未来船用润滑油技术工作方向
面对我国船舶工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为满足我国中长期船舶工业和国际主要船舶发动机技术发展的需要,船用润滑油技术必须紧紧把握时机,坐上满载着民族品牌的航船。目前,在开展MAN B&W公司中、大型低速柴油机OEM认证基础上,需要持续有效地开展船用发动机的0EM认证工作。面向国际的船用润滑油产品可以考虑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WARTSILA公司中等缸径低速柴油机用系统油和气缸油的OEM技术认证;
日本新泻铁工所250~500mm缸径低速柴油机用系统油和气缸油的OEM技术认证;
MAN B&W公司大型中速柴油机用中速机油的OEM技术认证;
大发公司中型中速柴油机用中速机油的OEM技术认证。
2、开发新一代环保型船用润滑油系列产品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标准体系的逐步建立,将对包括船用中速机油、系统油、气缸油等船用润滑油提出新的挑战。满足国际海洋公约环保要求以及国际上其他与油品有关的法规要求的船用润滑油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将是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的必然要求。
中国船用润滑油要走向世界,首先需要突破国际技术壁垒,越过国际技术门槛,以创新科技实现自有产品的技术创新,满足国际OEM的技术规范需求。在满足现有国际OEM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产品技术的本质飞跃。
二、船用润滑油产品价格趋势 分析
未来五年,船用润滑油产品价格的变化受原材料价格、技术进步以及市场供需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
从科技的进步以及供给的增加的角度看,船用润滑油价格会下降。
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需求增加以及通货膨胀的角度看,船用润滑油的价格有上升的动力。
综合比较,普通船用润滑油价格下降的可能性较大,高档船用润滑油价格有上升的趋势。
第三节 未来五年船用润滑油产业 规划 建议
一、船用润滑油产业整体 规划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石化产业调整振兴 规划 ,要求必须在稳定石化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规划 强调要保持产业平稳运行。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抓紧组织实施在建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石化 行业 信息化稳步推进,对生产高效稳定运行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为实现 行业 上下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石化 行业 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大有可为。
国内船用润滑油 行业 现已现已逐步成熟,现在企业进行的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经营理念、技术力量、融资能力的竞争。随着石油及船舶等上下游 行业 的发展,会不断出现对船用润滑油的新的需求。但这些新产品还未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新上项目的企业应慎重考虑,在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及与油田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合理把握介入时机;此外,应对国内外同行及上下游的动态有很好的了解,未雨绸缪,占领市场先机。
二、船用润滑油产业 规划 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创新体系。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船舶 行业 对船用润滑油更高层次的需求,船用润滑油企业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要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 研究 和开发体系,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兴企的突出位置,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合理投入科研资金,既要考虑企业当前利益,又要考虑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自主创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2、树立品牌意识,围绕品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要有品牌意识,企业领导更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持续性地投入和开发设计,并作出企业的整体 规划 .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特点创立品牌。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提高产品质量,立足科技创新,用科技提升品牌形象。品牌要以质量为保证体系,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注重品牌的市场延伸。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产品文化含量。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本土品牌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引导消费者扶持国内的品牌企业始终要把宣传品牌、保护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宣传品牌是发展品牌的重要环节。
3、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一个以质取胜的时代人才观念、规模、效益、企业管理、科技含量已成为决定企业胜负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要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发现培养、使用优秀技术人才作为科技兴企的重要任务,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环境。企业要敢于投入,加大培训力度,改善队伍结构,造就一批具有战术决策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够熟练掌握高新技术的科技人员。
4、推行大强小专的生产经营模式。针对船用润滑油企业小而散的现状,要积极进行整合。一方面通过合资、参股、收购等整合手段,集聚成若干个大企业。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取得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按照船用润滑油企业功能不同,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形成“大强、小专”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构筑集约化、专业化,创新型的船用润滑油工业的新格局。这样,我国的船用润滑油工业才有立足之地,才能同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地位相匹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迎来灿烂的未来。
第四节 船用润滑油产业投资机会 分析
润滑油作为国际石油公司展现科技实力、品牌形象的载体,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近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随着汽车工业的崛起,众多润滑油品牌更多地凭借着车用油的市场开发,一步步确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地位。然而,在海上贸易持续兴盛,以及中国远洋运输 行业 加快发展的21世纪前叶,船用润滑油必然成为车用油以外的另一片值得精心耕耘,有望赢得丰厚回报的新兴市场。
即使当今世界已处于航空运输、陆路运输高度发达的时代,但要实现大规模的货物运输依然离不开水、据统计,目前通过船舶运输的货物量约占世界货物运输总量的80%。因此,现代船舶运输在世界贸易中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船舶动力系统、舵机系统等船舶设备润滑介质的船用润滑油,是保障船舶设备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挺进,港口机械、各类船舶大量增加,以前还不起眼的船用润滑油,随着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在不长时间内已经成为国内外石化企业相互抢夺的热门生意。对润滑油生产商而言,航运市场的繁荣,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五节 船用润滑油产业投资前景 分析
一、船用润滑油产业投资发展前景
在国际经济复苏波动难测的情况下,壳牌、美孚等国际润滑油厂商加大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战略重心向中国倾斜,正在逐步完成科研、制造、服务等方面的本土化战略。
2010年中国润滑油 行业 呈现出从低档向中高档升级的趋势,这导致中高档市场成为国内外润滑油厂商的战略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厂商之间的攻守异常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润滑油厂商纷纷进行战略的调整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产品升级。据了解,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已经完成了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计划在2011年继续扩大高档油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而且在保持向中高端市场攻势的同时,长城也在推进战略的纵深,扩大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无疑对割据一方的众多区域性厂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对区域性厂商而言,放弃模仿跟风转而在有限的市场精耕细作,也就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战略选择。
毫无疑问,市场旺盛的需求为国内外润滑油厂商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厂商积极实施从产业升级到战略升级的动力。不过在越来越多国际润滑油厂商看好中国市场并将之视为必争之地的同时,也兴起了中国润滑油企业走出去的潮流,其中以长城润滑油最为突出,长城的国际化业务拓展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成功打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市场。据了解,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已经启动在新加坡建设润滑油厂的计划,在不久的将来,面向全球的产品供应和物流体系将更加完备。新加坡工厂的建设是中国石化润滑油国际化战略的一次升级,在向全球市场投放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输出品牌和技术。
二、中国船用润滑油市场蕴藏的商机
新一代环保型船用油系列产品主要涉及系统油、气缸油和中速机油等领域。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标准体系的逐步建立,将对包括船用中速机油、系统油、气缸油等船用润滑油品提出新的挑战。满足国际海洋公约环保要求以及国际上其他与油品有关的法规要求的产品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将是可持续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润滑油 行业 理应抓住这一机遇。
一旦环保型产品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有可能很快会被接受并得到推广,并得到公众的支持。使用环保产品将提高船舶制造、运输公司的企业形象,生产环保产品的润滑油企业也将从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