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旅游业的介绍
1、解读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涉及方面十分宽泛的领域,以至于很难给这个概念一个准确的界定。笼统地说,一切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旅游的范畴。文化旅游业体现了文化事业在旅游经济发展方向上的外延和文化 行业 本身所具有的产业性质,也体现了旅游业对于文化的依附性和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外出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这也应该是文化旅游最基本的内涵。
研究 文化旅游业,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1)文化 行业 从根本上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文化能不能产业化的问题,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肯定。,至少教育完全产业化是不全面的。同时还认为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具有同样的片面性,最少文化整体上完全产业化运作是不行的。文化领域中的很多 行业 肯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在肯定文化业作为上层建筑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质的本质属性的同时,也应该加快 研究 文化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特点。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教化功能,又要开发和发挥文化资源的市场功能和经济效益。
2)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经济产业
首先,旅游业发展的依存度很强。它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架中涉及的领域很宽,跨度很大。所谓旅游资源,几乎包括了可资开发利用的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所有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不管是历史遗迹、文化活动、文学遗产、民俗风情、民间技艺、现代科技,还是工农林水、山川河流、自然万态,都可以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和物质基础。
第二,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很强。
第三,旅游业发展的辐射度很强。因此,旅游业也是一项辐射力很强的文化产业。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大环境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等宏观空间支持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水乳交融、有机互补的朝阳产业
文化 行业 蕴涵着产业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公益性质。因此,文化业和旅游业能够成为一个水乳交融、有机互补的结合点即文化旅游业。
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形成产品,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效益。而在现代社会中,旅游业是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和产品形成的最直接和最普及的形式之一。文化旅游的涵盖面很广,可以挖掘和开发的题材十分繁复,发展潜力很大,前途无量。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我国绚丽辉煌、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资源等,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文化、旅游部门以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2、、发展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的巨大潜力和商机相比,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把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影响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也是基于各种原因很少正面交锋的问题,就是在对待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由于我国以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在整个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它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业以至整个中国旅游业能否健康、快速持久发展的关健。这方面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中局部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一是我国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 规划 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对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旅游资源(包括文物)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 规划 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
二是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他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2)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普遍极不到位,文物损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文物古迹无论是已经发现和发掘的,还是仍然埋藏地下的,历史跨度久远,数量种类浩瀚,分布地域广泛。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是资金匮乏,队伍力量单薄,保护手段原始,馆藏条件简陋,基础设施条件差,大量文物流失、损毁。二是由于利益驱使,近年来盗窃、盗卖文物的重大案件发案率很高,有泛滥成灾之势,损失无以记数。三是很多已经公布的国家及地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重点单位以外,由于财力和文保部门的工作精力所限,任凭风吹日晒,水火侵袭,自然损耗程度和速度都十分惊人。这是当前我国文保工作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也是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3)在处理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
一方面从全国范围看,文物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保工作的要求都极不适应,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损失不可估量;另一方面文物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认识偏颇,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事实上,对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他天灾人祸。现实是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参考消息》刊登一位海外人士的文章,叫做《落日黄沙周口店》,文中说:“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很有限,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其中的一个”。再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长期封存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日渐腐蚀。据说故宫内馆藏文物的情况也不乐观。
4)博物馆业萧条冷落,文博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富饶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极不相称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对博物馆业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有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文化历史资源发掘、 研究 不深,编排、整理不够,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开放程度低,难以集中、全面、典型地反映国家和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全貌。二是展出形式陈旧,科技含量低,缺乏现代的表现手段和观众参与性的演示形式,吸引力低。三是国家资金投入少,博物馆的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普遍较差。因此,当前,全国除故宫等少量得天独厚的博物馆外,绝大多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5)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步履艰难
一是对早已形成经营行为的文化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规律缺乏 研究 ,片面认为市场运作就必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破坏,所以对文化旅游业体制改革讳莫如深。几年来,关于文物(也包括风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争论突出地暴露了这个问题,阻止了文化旅游业产业化改革的步伐。
二是行政机构设置过细,部门利益交叉,门户偏见严重,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很多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已经或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基层机构设置中旅游、文物、园林、风景名胜等相关产业部门合并设立的,目前已经不在少数。这有利于精兵简政,有利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遗憾的是,有的上级主管部门,不适当地干预地方机构设置,甚至以限制划拨有关经费相胁挟。三是把 行业 管理和业务指导视为部门垄断。例如,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对旅游景区(点)的建设、管理、服务、安全、资源和环境保护(包括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相当严格的细化规定。贯彻这个标准,对促进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良性互动,提高旅游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受到了基层文物单位及其他景区单位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单位参与评比的热情很高。但是,2002年下半年,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刚刚启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就在没有说明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紧急通知地方基层单位,一律不准参加旅游景区等级评定。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不可能形成健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不可能打造出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名牌产品,也不可能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良性机制。
6)理念方面的差距
理念问题归根到底是认识问题,但是,理念是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认识。只有把认识变为工作理念,才能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跨越。很多地方领导十分形象地说:“认识不等于重视,重视不等于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及产业部门、民间团体在组织各种经贸、商务、文化、体育等大型对内对外公众活动时,着眼于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对于旅游业同这些经济、文化活动的天然联系意识性越来越强,注意紧紧抓住旅游业这个龙头,千方百计、大张旗鼓地把旅游概念融入这些大型活动中。因此,这些地方在发展战略、政策环境、社会舆论、资金投入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应该说,一些地方或少数 行业 主管部门囿于狭隘的观念和局部的利益,在这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距。
二、欧洲文化旅游走俏
游客寻求日益聪明的度假方式,这使文化旅游和名胜古迹旅游日渐走俏。这类旅游在目前欧洲游中占到8%至20%。
名胜古迹、博物馆、主题公园、联欢节、音乐会、展览、文化景点变得多样化,以满足一批特殊顾客的需求。
对他们来说,绝不能“愚蠢地晒太阳”。虽说富有阶层或教育水平高的阶层在这批顾客中居首,但其他阶层各种年龄的人也都有。
文化旅游在法国特别发达,全欧洲和美国的文化旅游也蔚然成风。美国旅游业协会指出,从2003年起,游客对文化发现的兴趣越来越大。该协会强调指出,文化在度假目的地的选择中占了30%的比重,对接待国来说形成了一个盈利丰厚的市场,特别是文化游客消费得更多,居留时间更长。在欧洲,文化旅游网包括了好些国家的商会和开发机构,如西班牙、拉脱维亚、爱尔兰、芬兰等,目的是最优化展示欧洲大陆的文化遗产,这个遗产也可以是乡村的、烹饪的、园艺的。业界人士甚至设立了一个“欧洲文化之都”标志,有些城市已经获得了这个标志,如萨拉曼卡、布鲁日、热那亚、里尔等。
在东欧,布拉格和布达佩斯很善于抓住这个新的发财机遇,导致游客数大幅上升。在法国,有关方面估计35%的外国游客参观名胜古迹或博物馆。2003年,吸引游客最多的名胜古迹是巴黎圣母院(1000万观众)、圣心教堂(800万)和埃菲尔铁塔(586.4万),圣米歇尔山排名第四,营业额达2400万欧元。
旅行社很快领悟了文化旅游的意义。有些专门旅行社,如Clio(每年2万顾客)组成了一个高档顾客群,他们的导游可以举办讲座。有些普通旅行社也瞄准了这个盈利丰厚的旅游项目。例如Pauli集团1996年就开始设计以参观艺术展为核心的短期旅游项目。今天,许多其他旅行社,包括因特网,也都步其后尘。欧洲的重要展览吸引了众多团体旅游。主题文化游轮也大获成功。
怀旧旅游也有顾客群,他们大多由中老年人组成。这类旅游的名胜是利摩赞地区的奥拉杜村、索姆省的大战纪念堂,还有蓬皮杜的家乡、康塔尔省Mont-boudif村。
文化旅游从前是个人的、少数人的行为,现在日益普及。但文化旅游在工业化的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危险:名胜地游客饱和,原本不是为接待数以百万计观众的景点遭受损坏,商品化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游客是通过商店从博物馆走出来的。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方略
一种时尚,进而成为一种旅游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寻找和创造生活中的美,旅游文化的核心是通过旅行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首先从市场决策这个角度透视中国遗产旅游的发展,中国的遗产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突出,现居世界第三位,且上升的空间还十分可观。目前,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总的原则是开发与保护并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同的部门会有不同的政策倾向,因此难免产生冲突与不和谐,这需要国家通过加快立法、完善相关法律等办法加以协调解决。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最重要就是以文化抓“特色”。以云南为例,2005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1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24%;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接待国内旅游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47%;国内旅游收入370亿元,同比增长10.75%;旅游业总收入达410亿元,同比增长11.03%。其关键就在于以文化为抓手,打造“云南印象”。在充分发挥云南旖旎的自然风光优势的基础上,云南把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加大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突出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努力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大力开发具有云南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丽江古城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面貌,香格里拉被酿造出传说中的神秘氛围,云南省各民族的风情也深深打动了游客的心。
中国的主题公园也在成长中。主题公园是以游客的体验为目的的,由于“游客体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到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自主创新就是生命力的源泉。
另外,我国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资源的节约利用,应该借鉴国外的“非产权性转移”的方式来调节资源失衡的现状。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