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1、耐火材料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球耐火材料工业面临着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呈现产量降低,企业重组,竞争加剧,研发创新力加强,服务用户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耐火材料的主要用户工业如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工业的技术和管理进步导致耐火材料的消耗下降,同时对耐火材料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新的苛刻要求。另一方面,这些 行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向耐火材料提出了降低价格和消耗、保持和提高使用寿命的要求,致使耐火材料企业不但要降低原料和生产成本,还要以更大的投入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2005年全年中国耐火材料制品工业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6,652,766千元,比2004年增长38%;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4,008,990千元,比2004年增长39.97%;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327,979千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40.72%。
2006年,中国耐火材料制品工业企业继续保持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年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85,233,426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32.59%;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9,369,467千元,同期增长31.52%;2006年1-12月中国耐火材料制品工业企业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313,594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33.15%。
2007年的耐火材料 行业 同样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年销售收入达到108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6.07%,我国耐材产业的生命周期处于上升状态的特征更加清晰。
2、耐火材料市场特征
1)总体供大于求,局部供不应求
全球耐火材料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其中我国与独联体国家尤甚。这种状况在今后若干年内无望改变。然而局部区域也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如中东地区、伊朗、土耳其以及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这些地方由于经济建设(有的是战后重建)的需要,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工业正在或即将蓬勃发展,而本土缺乏耐火原料资源、缺乏技术和装备,进口耐火材料是必然的补充。
2)全球化的理念增强
若干年前,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出于本民族工业的利益或政治的原因,在采购耐火原料或产品时,往往存在本地化、国产化的理念。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化的理念逐渐加强,采购耐火材料时已突破地域和国度的限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以及性价比,而不必非本地化或国产化不可。用户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使“地方保护主义”受到遏制。这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体现,使许多耐火材料企业和用户企业受益。同时竞争也趋全球化,而非区域性。
3)兼并重组形成新的格局
与其他工业一样,近年来世界耐火材料工业也经历着兼并重组的结构变化,兼并收购风靡全球。竞争力弱的一些中、小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竞争力强的企业则正在强强联合,不断壮大,有的已有垄断之势。我国耐火材料工业也已面临着结构调整,虽然进展较慢,但势在必行。国家大型工业企业中的6家耐火材料企业(营口青花集团公司、海城西洋耐火材料公司、海城华宇耐火材料集团公司、海城峰弛耐火材料总公司、太原刚玉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和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多数是在重组中脱颖而出的。但它们的年销售额都在1亿美元以下,目前的规模尚不足以与国外的大公司相提并论。可以说,我国耐火材料的现代企业结构仅初见端倪。
3、耐火材料发展趋势
耐火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其用户工业的技术进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受用户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驱使,耐火材料的新原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装备可谓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
1)越来越多的新型的、高性能的人工合成原料将被开发出来,为高性能耐材的研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不定形耐火材料在整个耐火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以日本为最盛,其不定形耐材产量占整个耐材的比例目前超过60%,在钢铁工业用耐材中不定形耐材占70%以上。
3)氧化物和非氧化物复合的耐火材料增多。继20世纪70年代将石墨引入耐材而刮起一股“黑旋风”以来,近年又出现了含塞隆、阿隆、金属相的复合型耐材。
4)新的成型和烧成工艺。如用浇注料制成各种预制件,氮化反应烧成等。
5)简单化、机械化、高效化的新型筑衬施工方法。如自流浇注、喷涂、湿式喷射、预制件的采用等。
6)功能型、环保型耐火材料增多。不少耐材不但能耐高温,还具有诸如透气、防堵塞、净化钢水等功能。含铬、沥青或其它有害挥发分的耐材正在被取代。
7)先进的生产和施工设备。如高吨位等静压机、造粒设备、高温窑、高效搅拌机、泵送和喷射设备等。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炼钢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钢材需求迅速增加,进而推动钢铁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从2001年开始,我国钢铁 行业 产能扩张开始加速,每年新增产能不断提高。2002~2006年是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时期。从 行业 的投资特点来看,产能释放主要集中在2004~2008年,其中2004年~2006年每年新增的粗钢产能均超过5000万吨。截止到2006年底,国内粗钢产能达到41914.9万吨,同比增长18.7%。2007年,国内粗钢产能达到48966万吨,同比16.8%。
为实现节能降耗的发展目标,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上,国家明确提出“2010年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亿吨,炼钢能力5500万吨。其中2007年,要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000万吨,炼钢能力3500万吨。”
近年来,我国钢铁 行业 技术水平随同产量均有了一定的提升,最近几年我国钢铁 行业 新投资项目大部分采用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炉技术。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大型高炉产量在我国钢铁 行业 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钢铁工艺产能结构的提升将改变该 行业 对我国煤炭煤种的需求。
在钢铁冶炼技术中焦炭与喷吹煤是替代品关系,提高喷吹煤的使用将可以减少焦炭的使用量。由于生产焦炭的焦化工序能耗为123.41千克标准煤/吨,而喷煤的制粉和喷吹所需的能耗在20~35千克标准煤/吨。高炉每喷吹一吨煤粉,就可以产生炼铁系统用能结构节约100千克标准煤/吨的效果。高炉喷吹煤粉是钢铁冶炼系统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是国内外高炉炼铁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技术路线之一,提高喷煤比正符合我国节能降耗的经济发展目标。
尽管自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 行业 的入炉焦比开始降低,而2004年以来喷煤比开始上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高炉喷煤平均水平在180~200千克/吨,而高炉焦比已达到300千克/吨以下,康力斯公司的喷煤比为225~230千克/吨;康力斯6号高炉焦比为274千克/吨,喷煤比为233千克/吨;CORUS7号高炉焦比为290千克/吨,喷煤比为233千克/吨。
而我国2006年钢铁全 行业 入炉焦比首次低于400千克/吨,达到396千克/吨,喷煤比为135千克/吨。除宝钢部分高炉喷煤比达到了200千克/吨,以及部分其他重点钢铁企业喷煤比达到150千克/吨以上,其他大部分钢铁企业喷煤比远低于国际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2006~2020年)》中提出了高炉喷煤指标:2006~2010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喷煤比≥160千克/吨,考虑到非重点钢铁企业技术改造进度,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钢铁全 行业 喷煤比有望逐步提高到140~160千克/吨,而入炉焦比将逐步下降到350~380千克/吨。
尽管整个钢铁 行业 所需焦炭比例降有所降低,但对焦炭热强度要求不断增强。焦炭在高炉内是起骨架作用,特别是在高喷煤比条件下,焦比低,焦炭的骨架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因此,全钢铁 行业 喷煤比提高的同时对焦炭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焦炭生产过程中,提高主焦煤和肥煤的配比将可以提高焦炭质量。
综合起来,钢铁 行业 的产能、产量提升,以及冶炼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喷吹煤的需求增长具有最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推动焦煤和肥煤的需求增长。粗略测算,未来4年,我国喷吹煤需求增速约为14~16%,而焦煤和肥煤的需求增速约为7~9%,均高于煤炭 行业 总需求增速,而焦化过程中所需的其他煤种(如气煤和瘦煤等)的需求增速将放缓,对焦炭的需求增速在6%左右。
2、进出口情况
受淘汰落后、控制钢铁投资、出口征税等综合调控政策实施的影响,2007年以来,我国粗钢产量出现了增幅逐月平稳回落的变化。从5月开始,我国钢材出口结束了连续几年大幅增加的趋势,也出现了钢材出口逐月连续大幅回落。
全年出口钢材62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4%。不过从2007年4月出口钢材达到726万吨的历史最高峰后,钢材出口出现了逐月大幅回落的趋势。从日均净出口折算成粗钢情况来看,4月份日均净出口折算成粗钢是22.4万吨,12月份是8.9万吨,半年内下降了60.3%。实际上12月折算粗钢净出口比去年的平均月度净出口水平还药偏低。
目前我国钢材不仅出口出现大幅回落,出口量已经回落到正常水平。而且出口变化与国内钢材产量增幅回落相适应。从而保证了国内市场钢材资源的供需平衡。从世界钢铁市场一体化和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开放经营发展趋势看,今后中国钢材出口量将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由于几年来中国钢材大量出口支撑着国际钢材需求的增长,当今后中国钢材出口难以保持增长趋势时,它必将引发国际钢铁供、需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必将对国内外钢铁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中国出口钢材支撑着世界钢材需求增长量的70%以上。由于国际钢铁生产没有2~3年时间难以形成新一轮的生产能力。这种供需结构局面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供给不足,将使国际市场价格处在高位运行。
2)2007年下半年钢材出口大幅回落,缓解了国际市场阶段性钢材资源压力,有利于国际钢材市场景气回升。目前亚洲市场继续保持需求旺盛,景气上升的走势。欧美市场受美国经济风险因素影响,钢材市场相对疲软。不过,欧美市场已经出现价格坚挺,市场稳定的趋势。特别是美国市场,2007年以来,库存持续下降,近几个月连续减少钢材产量,进口也出现持续减少。最近几家美国钢厂已经提高了明年的薄板出厂价格20美元/短吨。一旦美国钢铁市场出现景气度的明显上升,世界市场将出现钢材的供不应求和价格不断高位攀升的走势。
3)2007年我国钢材表观消费资源增长10.1%。尽管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国际、国内的一些风险因素影响,实际增长将会低于2007年。但我国毕竟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实际经济增长会保持10%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在这种经济运行态势中,预计2008年我国钢材需求增幅8%,实际需求增长4000万吨。今后钢铁投资的重点是满足国内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使中国钢铁企业减少了建立在出口大幅增长基础上的产能过剩风险。减少了国际钢铁贸易摩擦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钢铁工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4)2007年综合政策调控的结果,使国内粗钢产能增长明显回落。出口减少后,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平衡和稳定。市场低库存状态没有改变。面对2007年下半年国际钢材市场疲软和出口回落,如果继续保持前几年粗钢产量的增长势头,而出口又难以保持2005年和2006年下半年出口大幅增长的趋势,中国钢材市场很难避免一次市场资源过剩和价格危机。
不过现在应当警惕另一种倾向。就是钢铁新增产能不足,使产能增长难以同国内需求增长相适应。2006年钢铁企业成本增加幅度高于钢材价格上涨幅度。受成本上升压力影响,钢厂价格上涨的动力很大。在市场资源不足,社会库存不断下降的条件下,近期中国钢材市场正演绎一波强势上涨行情。如果市场低库存状态不改变,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趋势将延续下去。
5)在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趋势中,目前低水平的出口钢材数量,增强了中国钢铁企业通过进出口的调控,维持国内钢材市场景气稳定的能力。这对维护2008年国内钢铁市场的景气稳定运行是一个有利因素。
6)中国钢材出口回落是历史性的。今后出口会有变化,但难以出现出口连续大幅增长趋势。这种世界供需结构关系的重大变化,必将推动发展中国家钢铁投资发展,2008年将掀起国际钢铁投资热潮,进而推动国际钢铁工业布局结构的调整。目前在印度和东南亚钢铁投资项目发展迅速,主要是这些地区近期钢铁需求增长迅速。几年后,非洲、南美洲钢铁需求和钢铁投资也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3、发展趋势
1)合理调整控制生产规模。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钢铁 行业 投资过猛。2003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3.1亿吨,2004年底增加到3.6亿吨,2005年则进一步上升到4.1亿吨,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钢铁工业要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和适度增长速度,发展定位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产品进出口主要是进行品种调剂。
2)大力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促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增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2003年,中国共有800多家钢铁企业,其中产钢企业264家,但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只有15家,产钢量占总量的45%。2005年,500万吨梯队扩大到18家,在总量中占比46.36%,增幅不明显。针对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具体目标则是:到2010年中国前十位钢厂的钢产量占总量比重要达到50%以上,到2020年达到70%以上。
3)调整钢铁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中国目前钢铁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74个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远离港口,资源和外部条件严重制约企业发展。《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要求: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在现有企业基础上通过搬迁、兼并进行改造和扩建,不再单独设立新的钢铁生产企业。
4)加快优化钢材品种结构。
钢材品种结构优化是中国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特征。近几年,中国的产品结构虽然已有较大改善,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仍不能实现完全自给,板带比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偏低(工业发达国家板带比60%,中国39%)。在中国的钢材进口产品中,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板片的进口仍占到进口总量的80%以上。轴承钢、模具钢、齿轮钢的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强度三级螺纹钢的比例仅占螺纹钢总量的12%。《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今后将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热轧硅钢片和低质量建筑钢材的生产,抑制窄带钢、螺纹钢和线材的产能扩张,鼓励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
5)增强钢铁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钢铁强国转型的核心环节。由于历史上技术开发投入少,中国钢铁企业在钢材品种、装备设计制造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轿车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能不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国家将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连铸薄带、熔融还原等钢铁生产前沿工艺的 研究 利用。
6)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钢铁工业是能源、水、矿石、运输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钢铁工业目前仍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消耗来维持增长扩张,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求企业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节能降耗。500万吨以上钢铁联合企业的电力要实现自供有余,所有企业都应建设污水废渣综合处理系统,从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