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特钢 行业 市场格局
世界特殊钢近年产量占钢总产量的比例为9%~10%。工业发达国家的特钢产量一般占15%~20%,其中瑞典比例最高,达到50%,其次为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韩国,分别占22.54%、18.81%、17.42%和13.02%,中国仅为11.15%。特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的欧盟、北美和东亚等地区。
近年来,特钢国际贸易量不断扩大,目前世界各国的特钢出口量已超过2000万吨。日本、德国、法国、瑞典、比利时、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9国的特钢贸易额合计占特钢全球总贸易额的90%,其中日本和德国分别占全球总额的30%和20%。
第二节 世界主要产国生产情况
1、日本
日本的特钢企业由80多个生产厂调整到目前的日新、山阳、大同、爱知特殊钢公司等10家,2300万吨以上的特钢主要由10个专业化的特钢厂生产。西班牙特钢 行业 在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后,形成了专门生产汽车用钢为主的特钢企业,成为欧美著名轿车生产厂家的主要供货商。
日本各特钢公司虽有较高的技术实力,但市值总额仍然很小。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汽车市场需求急剧扩大,特钢厂商的魅力大增,很容易成为被收购的目标。因此自去年开始,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特别提醒这些公司要防止被海外企业收购。
目前日本各特钢厂商主要是通过与汽车厂商联合以增强对抗力。大同公司已向丰田、本田、铃木三家汽车厂商发出了入股请求。大型轴承钢厂商山阳特钢公司去年进入新日本制铁集团旗下,今年4月也采取了一些反收购措施。发条材料厂商铃木金属工业公司也于去年8月以新日铁集团为对象实施了第三方增资扩股。
日本特钢产品对于在世界市场上风头正劲的日本汽车厂商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2006年度日本国内的特钢产量达到2585万吨,因出口强劲的汽车 行业 的需求增大连续5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2、美国
2005年美国不锈钢消费总计225.69万吨,同比降8%。尽管不锈钢进口量降1%,降至67.13万吨,但进口产品占消费量比例上升2个百分点,到30%。
按品种分,不锈钢薄板(带)消费量降10%,到162.48万吨,进口37.87万吨,降13%,进口产品占消费量比例略有下降,为23%;不锈钢条钢消费量23.62万吨,增15%,进口12.40万吨,增48%,进口产品占消费量比例上升12个百分点;电工钢消费40.65万吨,增2%,进口8.26万吨,降5%,进口产品占消费比例降低2个百分点,为20%。
2007年上半年,美国不锈钢棒材的进口量同比增长18%,不锈钢盘条的进口量同比增长14%,不锈钢线材进口量则下降1%。
不锈钢棒材的消费量为12.38万短吨,增幅达11%,6个月的进口渗透率为53%,上涨4%。不锈钢盘条的消费量为3.51万短吨,增长7%,进口渗透率为48%,比2006年上半年增长3%。不锈钢线材的消费量为4.14万短吨,减少4%,进口渗透率为57%,增长2%。
总体而言,2007年上半年美国不锈钢的进口量同比增长8%至41.25万短吨。美国的不锈钢消费量为120万短吨,缩减6%,6个月的进口渗透率为34%,比去年同期上升4%。
3、韩国
2005年1至10月份韩国特钢生产量总计581万吨,12月份将达697万吨以上。这与1995年的346.2746万吨相比,增长近1倍。按品种分,1995年特钢棒材的产量仅为102.6867万吨,而现在已经达到159万吨。特钢线材生产量从81.638万吨增长到现在的164万吨。1995年特钢热轧板材的产量为140.719万吨,现在增长了近1倍左右。但是特钢型材与特钢中厚板的生产量从去年开始转变减小。2004年特钢中厚板的生产量达47.3038万吨,同比减幅8%。
2007年9月韩国不锈钢产量和销售量都大幅减少。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显示,9月冷轧不锈钢的产量同比减少28%,热轧减少53%,线材减少40%,厚板减少36%。不锈钢的大部分品种的产量都大幅减少。国内销售和出口也大幅减少。冷轧的国内销售各出口都减少26%和30%,热轧,线材,厚板也以两位数减少。由此不锈钢库存大幅增加,冷轧51%,热轧57%,线材40%,厚板150等,都同比大幅增加。
第三节 2006年全球特钢产业发展方向
欧美国家、日本和俄罗斯等工业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规模不再扩张,但实力仍在增加。从全球范围来看,特钢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准,世界产钢大国在钢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发展的共同点就是优、特钢比重上升。目前特钢 行业 正在向集约化、高技术化、低成本化方向发展。
世界特钢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技术进步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日本、西班牙。瑞典特钢 行业 通过兼并重组,目前已经形成了每一类钢种由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格局,瑞典的工具钢、轴承钢、高速钢、不锈钢带、不锈钢板带、不锈钢焊管以及高强度钢均成为世界知名产品。
由于特钢市场具有专业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特钢产品应向特、精、高的方向发展,特钢企业向低成本、高效率、生态型发展成为各国特钢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 2004年特钢业运行回顾
2004年中国生产钢2.728亿吨,除中国外,世界生产钢7.818亿吨,合计10.546亿吨。
国内特殊钢其生产呈现三大亮点:
1、特殊钢比例达14%左右,接近工业发达国家15%的平均水平;
2、合金钢比例达6.87%,突破多年以来4%~5%的比例;
3、特殊钢材(坯)出口接近100万吨,打破多年来50万吨左右的局面。
2004年优质非合金钢生产情况如下,钢1119.88万吨,比上年增产315.9万吨,同比增长39.29%;材997.6万吨,比上年增产286.17万吨,同比增长40.22%;特殊质量非合金钢164.15万吨,同比增长26.68%;特殊质量非合金钢材177.61万吨,同比增长17.47%。
2004年中国不锈钢产量及消费为,粗钢产量236.4万吨,同比增长32.9%,由2003年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第一位日本,419.68万吨);冷轧板(≥600mm)产量109.6万吨,同比增长16%。进口不锈钢材290.3万吨,同比减少2%;出口不锈钢材34.4万吨,同比增长175%。不锈钢表观消费为447万吨,同比增长6.43%;人均消费不锈钢3.5kg。
第五节 2005年特钢业运行状况 分析
2005年优特钢总产量约4600万吨,占全国钢总量(按3.4亿吨计算)13.53%,其中非合金钢总量约为2350万吨,低合金钢产量1160万吨,合金钢产量1050万吨。2005年特钢协会28家参加特钢统计网络企业合金钢材同比增长21%,特殊合金钢材同比增长18%,不锈钢材同比增长11%。
2005年特钢市场变化特点:
1、一季度需求旺,价格升。
2、上半年需求增速平缓,月度需求变化波动大。
3、三季度优特钢进入价格盘整期,价格上升期已基本结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价格下跌,价格波动、震荡,期间不同品种有跌有涨,逐步趋向合理价位,这一过程不会是短期的。中高合金钢材受市场需求、废钢资源、铁合金价格以及前期价位合理稳步回归等综合影响,其价格保持平稳。
第六节 2006年特钢业整体效益 分析
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向钢铁强国迈进的平稳发展期,作为钢铁高附加值产业的特殊钢 行业 仍处於快速发展期,但废钢、生铁、铁合金等原材料资源吃紧的状况将长期存在,高成本、低利润仍是特钢企业2005年运营特征。
1、优特钢市场需求仍在增长,但总体呈现供大于求格局.
2、特钢,合金钢比重上升。
3、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来实现更高的效益。
4、特钢的技术改造将和振兴中国制造业紧密结合,满足制造业用特钢的需求。
5、特钢将走高附加值道路,发展特钢高端品种,开拓高附加值市场。
6、大型特钢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特钢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第七节 中国特钢业结构调整 分析
1、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够。
规模效益化是特钢企业全部工作的中心之一。目前,我国特钢企业有近100家,除“东北特钢”、太钢和兴澄特钢外,年产均不足百万吨。个别还有年产不到2万吨的小企业,据对全国最大的14家特钢企业的调查,产量仅占全国40%(高端产品占82%,中端产品占47%,低端产品占19%)。
而国外,瑞典20世纪50年代有50多家特钢企业,而现在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形式仅为6家。又如:法国、德国、日本等4-5大企业集团就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韩国也是2家企业就占全国产量50%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发展迅速,成为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2、专业化高效化不够。
20世纪60年代,国内老特钢企业强调品种齐全,因此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相差不大,产品雷同,都能生产8大类特钢,但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基本上属于小而全的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经营,导致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专业化程度低,设备利用率低,生产水平低,从而制约了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提高,不能实现专业分工,受批量制约难以实现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生产。笔者认为,当前应特别注意不要一哄而上都去引进四位一体,连铸连轧,一个60-80吨电炉,LF,VD,一套R9m左右连铸机,一套高刚度平立布置轧机(18-20架),规格在Φ18-Φ75产品的生产线。千万注意不要形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不要再建设什么“东方不亮西方亮”能生产600个品种的生产线。
瑞典是世界闻名的特钢生产国和出口国(70%左右)。该国以形成专业化生产为目的,经过重组、兼并、并购、参股等形式,世界钢铁 行业 强强联合、资产重组例子举不胜举。
因此只有专业化生产才能带来以下优势:
1)可针对不同合金钢材品种的生产,可以进行工艺、装备、技术的优化选择。
2)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深造,并培养成本领域的顶尖专家。
3)有利于实现国际名牌精品的战略方针。
4)有利于引进专业技术软件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自主开发创新的工艺、装备和产品。
3、特钢产品的深加工及延伸不够。
特钢的深加工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也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深加工产品有些用户买回去就可以使用,深加工实质是特钢企业为用户服务的延伸。特殊钢棒线材可深加工,冷拉不同截面的棒材异型材,紧固件,标准件,汽车、火车零部件,曲轴,连杆,齿轮毛坯,万向节。线材可深加工焊条、焊丝、特殊钢丝、钢帘线及钢绞线等金属制品。这也是国外特钢发展的趋势。当然不一定要去延伸建厂,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并购使用特钢作原材料的 行业 中有竞争力的企业。
这样做对特钢企业一是可以到稳定和扩大市场的作用。二是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钢材的商品化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这方面在国外也不乏先例。例如:SKF、FAG、铁姆肯的轴承;特别是山多维克的工具产品最具特色,已形成覆盖国计民生的各种领域,如刀具、刃具、钻控工具、民用刀具、餐具等各种系列。瑞曲几乎没有特殊钢材出口,均为深加工产品。
4、应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和产品
提高质量档次,创出自己的名称产品,以适应国民经济和各领域对特钢愈来愈高的要求。
1)如航空航天、汽车要求轻量化,安全可靠。
如装备要求轻量化,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安全化提高,运转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材料提高比强度、比刚度,而且塑性、韧性至少要求保持不变,最好还要适度提高。
2)要求耐超高压,超高温,超低温两极发展。
如现在发电机组越做越大,要求材料的适应,高温疲劳的温度、强度都提高。抗高温蠕变也要提高。
3)特钢使用的环境日益恶化(工业大气,工业废水,海水)。
4)世界及我国对环保要求愈来愈严格,低噪音,低排放,不污染。
鉴于以上几点,特钢质量必须向高档次发展,即低气体含量和杂质含量,高的净洁度,高的均匀性,细的组织,高的精度。
总而言之,特殊钢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技术,需要在不同生产工序采用各种子技术措施来保证质量,为了改变我国特殊钢落后的现状对国内特殊钢企业来说,应该根据本企业产品大纲选择采当前成熟的先进技术来提高现有的特钢装备的配套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殊钢质量,扩大品种,也不能把所有的先进技术装备都用到一条生产线上。用什么样的技术,采用哪几种都是要根据产品要求来优化流程,否则除对投资成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品种、投资效益等有影响外,还对过程排放、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可供性等可持续发展因素有影响。
但总体来说,我国特殊钢 行业 (包括兴澄公司在内)在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水平、产品制造与世界强国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二低一差(技术开发能力低、产品档次低和水平差)。
目前,对我国的特钢 行业 而言,更重要的是国内特钢 行业 和科研单位应集中优势力量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钢生产的工艺装备和产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别人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你,跟在别人后面引进总是落后于人,只有创新开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日本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大同特殊钢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引进ASEA-SKF技术基础上,1971年开发LF炉,它具有极为简便的氩气搅拌、独特的炉渣埋弧加热、包龄长和热效率高等优点。
我国特殊钢企业尚未摆脱装备相似,产品雷同,质量基本在一个档次上的局面。没有一个世界响当当的品牌如瑞典SKF轴承钢及制成品,山多维克的工具钢及制成品,蒂森克虏伯的非调钢,合结钢,日本山阳的轴承钢,神户的硬线,住友金属的钢管和易切钢等等。
5、今后特钢在市场竞争中将逐步形成以下5种类型可生存的企业:
1)生态质量型特钢精品生产企业。
2)规模效益型特钢生产企业。
3)普特结合型特钢生产企业。
4)专业化型特钢生产企业。
5)多品种小批量特钢生产企业。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