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乡村振兴 资金申请 立项报告 稳评报告 节能报告 产业规划 实施方案 市场调研 企业融资 IPO上市 行业研究 文化旅游 科技成果评价 农业扶持资金 工业扶持资金
  • 首 页
  • 关于我们 资金申请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 

    全国咨询热线:400-8790-365

    畜牧机械制造行业宏观环境及影响分析(可研报告范文)

    可研报告2018-10-17 09:57:10来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6年,在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等趋势性因素,以及中央政府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世界经济增长强劲等周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较好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因素依然较好,周期性因素将有所变化,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依然看好。

    1、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

    200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3%、10.9%和10.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1.2%、1.3%和1.3%,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和较低通胀,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10.5%,CPI涨幅在1.5%左右。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和问题主要是:

    1)投资和外需驱动特征明显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贸易顺差合计对GDP的比率为57.1%,比2005年底高出3.9个百分点;二者增量合计对GDP增量的比率为51.3%,比2005年底低1.6个百分点。预计,2006年全年投资增速和贸易顺差增速均低于2005年,投资和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低于2005年。但不论从总量还是增量来看,投资和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0%,说明我国经济投资与外需驱动的特点十分明显。

    需要关注的是,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中相当多也是由出口带动的。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8.3%,而同期工业投资为205747亿元,外需拉动的投资约为14034亿元(假定工业投资的68.3%为出口带动)。全部外需(贸易顺差和贸易 行业 投资)与GDP的比率达到了16.1%,外需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达到了23.4%。也就是说,前三季度10.7%的增长速度中,至少有2.5个点是由外需拉动的。上述 分析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估算,但结果还是能充分说明,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这同时也意味着,外需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

    2)消费增长的内生性继续增强

    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62089亿元,同比增长了13.6%。自2月份以来,消费增幅表现出持续提高的态势,从12.5%提高到13.6%,这种情况是近年少有的。而且,城市和农村消费增速均呈现逐月小幅提高的态势,但农村消费增速上升趋势更加突出,农村与城市消费增速差由1月份的3.8个百分点减少到10月份的0.8个百分点。

    分商品类别看,前三季度,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9.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5%,金银珠宝类增长25.6%,通讯器材类增长23.8%,汽车类增长26.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1%,消费结构在进一步改善。

    消费增长首先得益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消费者信贷的增长和财富效应的增加。但消费连续两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心理趋于稳定,消费增长的内生性大大增强。
    3)资源和要素供给约束对价格的影响加大

    这一点突出表现为劳动服务、居住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1~10月份,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涨幅基本在6%附近波动,10月份涨幅为5.6%;居住类价格涨幅基本在5%附近波动,10月份涨幅为4.6%;粮食价格则基本上呈逐月上涨的势头,涨幅由1月份的1%上升到10月份的3.7%。进入7月份以后,三类价格涨幅明显高于CPI总体涨幅,并带动CPI在8~10月份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

    劳动服务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国务院发展 研究 中心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已处于拐点,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居住价格上涨主要是受水、电、煤、气等产品调价的影响,但其根源在于日益加剧的资源约束。粮食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生产价格上涨推动的,而其根源则在于土地资源约束。

    由于资源和要素供给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服务、居住和粮食价格上涨不是周期性的,其趋势是长期性的。

    4)国际收支失衡进一步加剧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从2005年开始顺差增加幅度较大,2006年则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1~10月份,外贸顺差已达到1336.2亿美元。10月当月,顺差为238.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第二节 产业最新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2004年以来,国家颁布了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补贴范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对农业机械采购进行信贷支持,对购买农机用户给予补贴。这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农业机械需求的增长。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简称《农机化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界定了农业机械的内涵,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确立了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向,强化了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保障,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宣传和贯彻《农机化促进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投资购买农业机械的主力军。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是全国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农机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更应该明确职能是法定的任务,高标准,严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及信息引导,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更多的依靠市场的机制和示范引导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因此《农机化促进法》是提高农机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宣传贯彻《农机化促进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第三节 上、下游产业发展状况

    一、钢铁工业

    1、产销平稳出口加速企业整体效益趋好

    1)钢材产量平稳增长。

    2006年1~11月,全国生产钢材42493万吨,同比增长24.8%;全国累计生产粗钢3.82亿吨,同比增长18.4%。其中,全国重点统计单位生产钢材25640.20万吨,销售钢材25459.81万吨,钢材实物产销率99.3%。预计2006年全年产钢4.2亿吨,比2005年增产6500万吨,增长18.3%左右。

    2)钢铁企业效益整体趋好。

    1~11月,我国钢铁 行业 利润增长20.2%。其中,1~10月钢协统计的83户大中型冶金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049.29亿元,同比增长6.73%;实现利润723.11亿元,同比增长0.82%。10月末资产负债率57.42%,流动比率90.47%,速动比率5..72%,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3)出口快速增长。

    1~11月,我国出口钢材3746万吨,同比增长100.3%;进口钢材1701万吨,同比下降29.1%。1~11月出口钢坯854万吨,同比增加200万吨,增长30.7%;进口钢坯35万吨,同比下降71.4%。预计全年出口钢材3900万吨,同比增加1848万吨,增长90%;进口钢材1850万吨,同比减少732万吨,下降28%。进、出口相抵后折合成粗钢计算,预计全年净出口粗钢3200万吨左右,占全年预计粗钢产量的7.6%左右。

    2、运行特征:钢材消费已严重依赖出口 民营钢企投资仍在上升

    2006年我国全年GDP约为20万亿元,增幅将达到10.5%,预计2006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879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296万吨,增长9.3%。中钢协顾问吴溪淳强调,这将是我国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粗钢表观消费量增幅小于GDP增幅,与此同时,国内钢材市场与进出口形势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我国钢材消费已严重依赖出口。

    2006年,我国在钢产量同比增幅达到18.3%的同时,国内市场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价位,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粗钢、钢材净出口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充分缓解了我国国内的资源压力。2006年全年,我国净出口粗钢3200万吨(将进出口钢材根据0.94的成材率折算为粗钢),占我国全年粗钢增量的49.26%。也就是说,我国粗钢增量中的一半通过出口消化掉了,从而缓解了国内资源供给的压力。

    在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下,预计2007年GDP增幅保持在9.5%~10%。如果2007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增幅在9%左右,而国内粗钢产量增幅保持2006年水平(18%),则需要7268万吨的粗钢净出口,才能保证国内资源的供求平衡。

    2004年,我国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32%,2005年全年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5%。而2006年1~10月,钢铁 行业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却出现了负增长,同比增幅为-1.2%。2006年1~10月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成为全国各个 行业 中惟一出现负增长的 行业 ,这也是连续五年来我国第一次出现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在钢铁 行业 整体投资下降的同时,必须注意到造成钢铁 行业 整体投资下降的原因,更多的是基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投资增幅下降较大,而民营企业投资增幅仍然呈现出上升势头。2006年1~1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非会员企业(基本为民营小型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6.2%,远远高于钢铁 行业 整体投资增幅;钢铁协会会员企业(基本为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例为78.72%,较2005年下降了3.28个百分点。

    3、2006年钢材出口趋势符合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

    2006年9月,我国钢材出口407万吨,同比200%的增长速度一度引起世界钢铁界的恐慌,倾销质疑与贸易壁垒纷至沓来。对此,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钢铁业年度 分析 报告指出,中国钢和钢材净出口仅占中国之外的世界钢铁产量的3.5%,没有也不可能主导世界钢铁市场的走势,更没有对国际市场平稳运行构成冲击。相反,中国保持良好的钢材进出口态势有利于国际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推进中国和国际钢铁市场的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经过2003~2007年这一阶段的投资改造,基本完成了技术装备现代化,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符合规律的必然过程。2004~2007年,是中国钢铁新产能阶段性集中释放的高峰期,正赶上世界钢需求以每年3000万~4000万吨水平增长的机遇。因此,中国钢材出口短期内的适度增加,没有也不会对国际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产生压力,相反有利于国际市场的稳定运行,也表明中国与国际钢铁市场一体化趋势和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

    受环境资源条件和 产业政策 制约,我国从2006年11月1日起实行钢坯出口征税10%,钢坯出口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回落。业内人士预计,虽然2007年钢材出口还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无论产量增幅潜力、国内需求增长,还是政府的调控政策导向,都会使2007年我国钢材出口增速出现回落。2008年以后,中国钢材出口将会在合理基础上趋于稳定。

    二、屠宰加工业

    2004年至2006年,中国肉类食品 行业 规模以上(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屠宰加工企业的资本投入、销售收入和利润额增长快于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

    数据显示:

    1)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资产总值达到130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0%。其中,屠宰加工企业65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5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64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7%。

    2)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销售总收入达到2701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27倍。其中,屠宰加工企业141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4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128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67%。

    200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倍。其中,屠宰加工企业47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5倍;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58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倍。

    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屠宰加工企业在最近的三年里,通过定点入市整顿和组合,由过去的3万多家下降到2.5万家,减少了5000多家。与此同时,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006年达到2686个,比2003年增长了42%。其中,屠宰加工企业1613个,比2003年增长了86%;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1073个,比2003年增长了4.8%。规模以上企业在肉类 行业 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6.3%上升到2006年的10.7%,提高了4.4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说明:

    1)屠宰加工具有社会投资吸引力,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在继续扩大;

    2)屠宰加工的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由于后续深加工落后,国内肉食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单一,品质同质化,中国的肉类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阶梯式差异化的成熟期,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方面还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畜牧业

    1、畜牧业加工和生产水平持续增长,畜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畜禽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一些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牛羊肉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持续增长,基本上保持一种“先快后稳”的增长态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

    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的连续下降,畜禽产品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畜禽生产开始由以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猪肉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以上,牛羊肉明显高一些.基本维持在5%-12%,禽肉生产不稳定,年际波动最大。全国肉类产量从1985年的1926.5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743.1万吨,增长了3.02倍,年均递增7.40%。2004年禽肉产量1351.4万吨,比1985年的160.2万吨增长了7.44倍,平均每年增长12.11%。

    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的肉类主要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类牲畜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禽类,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2005年,猪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为64%,比1985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牛肉比重为10%,比1985的2.42%年上升了7.58个百分点;羊肉比重由1985年的3.08%上升至2005年的6%,增长了2.92个百分点。禽肉比重由1985年的8.32%上升至2005年的20%,增长了11.68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肉类结构继续稳步调整。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5:19:9:5:2,这一结构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即在发展进程中适应形成的消费习惯、民族性特点和动物生物体生长周期以及市场变化。同时,我国的肉类结构与世界肉类结构的变化过程基本是符合的,世界肉类结构比重中,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分别为40'30:24:5:1。所以,我国在肉类发展中依然坚持了猪肉业稳定发展,禽业积极发展,牛羊业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肉类品种合理结构。

    这一时期,我国奶类产品生产也大幅增加,作为一个新兴产业,20年来高速发展,2005年全国奶类产量2864.8万吨,比1985年的289.4万吨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2.5%,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奶业超高速发展,产量年均增长26%。

    2、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总体趋于平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以肉禽蛋类产品的农村零售物价指数为例,1985年至1993年间,价格除了1990年、1991年有一定下滑,分别为97.4、96.9(上年:100),其余年份相对上年都有一定的上涨(见图5)。其中1988年价格指数高达140,是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1994年以来,肉禽及制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1994年指数为141.6,到2005年指数下降为102.5。其中1998、1999、2000、2002年4年价格均比上年有一定下降,分别为90.9、90.7、98.5、99.5。蛋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升有降,价格升降相互交替。价格最低的年份在1997、2000年,指数分别为79.3、84.5。最高的年份在1996年和2004年,分别为116.5、120.2。

    3、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5年,我国肉类和禽蛋的总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肉类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已由自我满足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1亿3千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很多省已超过50%,这些省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畜牧业。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20年来,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见图7),说明畜牧业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畜牧业已成为大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市场化特征最明显、最具活力、效益最为显著的重要产业。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达70%。畜牧业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刚为32%左右,因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提高

    畜禽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管理加强,产业形成相应联动全国畜牧大省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养殖小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用量增加。规模化养殖场户逐渐增多。同时近几年出现了新型的养殖方式——养殖小区。2004年底,全国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涌现了一大批畜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到2006年,全国已有养殖小区6万多个。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逐步推广。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使用量增加.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0年来,各种畜牧产品由最初全国各地的分散养殖,到目前逐渐形成了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等各种产品的优势养殖产业带。在东中西部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畜禽产品的区域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产品逐渐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根据2005年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从肉类产业区域经济看,已逐步形成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向南北两翼扩散的生猪生产带; 以中原和东北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和中原及西南为主的肉羊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禽肉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禽蛋生产带;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为主的奶业生产带。肉类工业生产随着畜禽生产集约化及市场拓展而调整组合,形成了有机联动,产生了社会和经济效应。2005年我国生猪13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全国的76.8%;肉牛产业带8个省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66.3%;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2.2%;10个家禽主产省禽蛋产量占全国的79.2%。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可行性报告 模板

    更多>>
  •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轮毂,英文名称:WheelHub,WheelHubUnit,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

  •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习惯把城市铁路称为轻轨。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轻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轻轨的说法是按运输方

  •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即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等。如化学工业的酸碱污泥、机械工业的

  •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