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1、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市场平均价同比上涨7.9%;6月份猪肉批发价同比上涨74.6%,鸡蛋批发价同比上涨44.8%,花生油批发价同比上涨44.5%。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比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还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本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但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荷包并不一定因此而充实。
据农业部门 分析 ,生产成本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各地农民普遍反映强烈的原因。在一些地区,生产资料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甚至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1月至6月,主要化肥品种继续在高位运行,农用柴油为每吨5464元,同比上涨9.63%。
此外,市场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的传导效应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比如,去年全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约16公斤,比上年增长12.2%。由于玉米加工大幅增长,也增加了玉米的消费需求。6月份,国际大米和小麦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6%和15.6%,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价格同比分别增长41.5%、44.4%和76.2%。
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过大,不仅会影响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将视野往前推10年我们可以发现,近10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呈现出周期性变化。1996年农产品价格达到最高水平后开始下降,2000年至2002年跌至谷底,2003年开始恢复性上涨。
随着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农产品供给对价格的反应更加敏感,局部的市场波动极易影响全局,加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的变化容易引起国内市场的波动,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供求关系的把握更加困难。
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虽然我国农产品供求仍保持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价格波动是供求关系变化的客观反映。只有生产稳定发展,才能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上。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核心是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保证数量和提高品质对于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样重要。首先要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打牢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物质装备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强化科技创新,确保耕地基础产出能力稳步提升。
提高品质的关键是改良品种。农业部今后将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良品种推广速度。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此外,农业部还正在着手推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 ,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从而解决好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影响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2、2006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情况
2.1 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呈现“四快”特征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06年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536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生物制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18亿元,增长21.7%;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产值448亿元,增长27.42%。随着国家对生物农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转基因棉花、生物农药、畜禽疫苗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其中,全国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超过6100万亩,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5%,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增强,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生物能源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投资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已近140万吨。生物基材料经济性正不断增强,品种开发多样化,产量迅速增长,已近10万吨。
二是产业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通过验收。世界上第一个、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等重大创新药物获得生产许可。H5N2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病毒灭活疫苗、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一批动物疫病疫苗及诊断试剂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生物农业技术与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水稻新品种“协优107”创水稻单产世界纪录,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杀蝗绿僵菌COMa102、阿维菌素等一批生物农药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技术产业化示范快速推进。若干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始筹建,千吨级以上、以纤维质为原料生产酒精的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全球第一套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工业化装置(设计能力2万吨/年)在我国建成并开工试生产。
三是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生物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生物制品出口(以出口交货值计)67.78亿元,同比增长30.6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品出口154.61亿元,增长43.16%。生物农药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跨国公司向我国的产业转移,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迅速发展。2006年,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从29家快速增加到42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生物产业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中德签署了生物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贵州以小油桐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等一批中德合作项目签约。一批中古生物技术产业化合作项目开始实施。成都生物制品 研究 所与美国PATH(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签订了乙型脑炎项目国际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2006-2025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将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省市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初具影响。目前,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有40多家 研究 机构和企业入园。北京亦庄医药园聚集了80多家医药企业,2006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生物产业的30%左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扬子江、天士力等数十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性研发机构数量不断扩大。深圳初步形成了以一批大企业为龙头的高档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检测仪器及诊断试剂五大产业链。广州科学城聚集了115家生物企业和一批国家级生物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从生物技术 研究 、中试到产业化的产业链条。
2.2 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效益较低,成本上涨和药价下降双重压力,使生物医药产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为遏制长期以来因流通环节费用过大造成的药价虚高,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去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次药品降价,但实际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成了降价的最终承担者,在市场竞争加剧、原料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等压力下,必然导致生物医药 行业 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也会迫使一些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开始选择走合资的道路,生物医药自主发展能力下降,产业安全存在重大隐患。长期看,这种状况不利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生物质原料供应能力低,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快速发展的原料瓶颈制约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资源的日渐趋紧,石油供给压力增大,生物能源产业、生物基材料产业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日渐显现,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以来,各地积极要求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从当前看,制约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原料短缺,加快培育生物质产业专用植物新品种,发展木薯、甜高粱、麻疯树等非粮植物,开展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多元化,是当前我国生物能源、生物质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生物产品管理、政府采购、投融资与财税政策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物产业的社会效益远高于产业自身的直接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迅速形成。这是一个好的趋势,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解决新兴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难、产业技术发展滞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比如,目前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等产品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石油基材料等产品相比,价格较高,不具有竞争力,需要在财税、市场培育等方面制订扶持政策措施。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1、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形势 分析
食品工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工业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食品工业亟待现代化。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增加了资金投入,扩大了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消费水平,使食品工业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日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畅通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战略地位的第一大产业。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尽管近10年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许多差异。
1.1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食品 行业 分工不够明确。经贸委、农业部、科技部、轻工和内贸等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食品这一 行业 ,造成重复投资较多,归口不清楚,国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跨 行业 的高新技术协调机构统领全局。
食品工业化程度低。我国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只有0.3~0 4∶1,而发达国家是2~3∶1,我国台湾省也达到1 3∶1。可见,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很大。另外,我国现有食品资源工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饮食消费中工业化食品只占1/3,而美国高达90%,西欧也达85%。西方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食品工业的增加值一般可达农产品原料价格的3倍,而我国只有1 6倍。
食品企业的发展不够平衡。食品工业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全面竞争的时代开始了。现在,决定企业存亡的根本问题是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低。在我国,食品企业两极分化严重,缺少竞争力强和知名度高的产品,食品企业大部分属中小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通常靠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力,因而产品趋于同一化,造成销售不畅效益低下。
食品工业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我国食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缺少精加工产品,基本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食品 行业 总体上仍属于传统工业。即便某些已形成集团优势的企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高,技术开发的后劲不足。食品加工业正处于以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深加工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过程。但是,传统加工型对经济增长的阻碍越来越大。
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通畅流程尚未形成。农业技术成果在农业产业化的转化率已达40%~80%,远远高于包括食品在内的其他 行业 。然而作为农业后续产业的食品加工业依然以小作坊生产方式为主,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漩涡之中,食品工业的原材料大部分源自于农林产品,使得食品加工“源头”与农业脱节。
1.2 食品产业发展机遇
“十一五”是我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利于食品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并表示,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破解难题,开拓创新,冲上世界舞台。据悉,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农业部在联合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今后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并重点锁定了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和制糖工业等八大 行业 。
2、2006年我国饲料市场形势 分析
2.1 2006年我国饲料生产总体情况
根据全国124家定点跟踪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统计及部分原料生产企业的生产 分析 ,由于2006年上半年饲料产量大幅度下降,全年饲料产量低于2005年。预计2006年全国饲料产品总量为1.024亿吨,同比下降4.5%。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7360万吨,与2005年同比下降5.1%;浓缩饲料为2428万吨,同比下降2.8%;预混料产量455万吨,同比下降4.5%。
分品种来看,2006年肉禽饲料受禽流感等因素的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其次是受上半年生猪生产低迷制约,猪饲料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反刍动物饲料、水产料和特种饲料等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2.2 2006年饲料原料进出口形势
2.2.1 玉米出口大幅减少,进口增加,但进口总量不大
玉米出口大幅减少。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出口玉米307.04万吨,同比减少64.34%。主要出口到韩国,占玉米出口总量的64.3%。玉米出口的省份集中在东北。
玉米进口大幅增长,但总量不大。我国进口玉米6.51万吨,是上年同期的16.7倍。主要从美国进口,占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91%。山东省玉米进口量最多,占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80%左右。
2.2.2 豆粕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口量大于出口量
豆粕出口减少。2006年我国出口豆粕38.15万吨,同比减少31%,主要出口到日本,占我国豆粕出口总量的80%。豆粕出口的省份主要有辽宁与河北,占我国豆粕出口总量的70%以上。
豆粕进口增加。2006年我国进口豆粕67.42万吨,是上年的3.33倍,主要从印度进口,占我国豆粕进口总量的75%。豆粕进口的省市主要有北京和广东,占我国豆粕进口总量的60%左右。
2.2.3 饲用鱼粉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需求仍以进口鱼粉为主
饲用鱼粉进口减少。2006年我国进口饲用鱼粉97.72万吨,同比减少38.17%。主要从秘鲁和智利进口,占我国饲用鱼粉进口总量的78%。我国进口饲用鱼粉的省市主要有福建、广东和北京三省市,占我国饲用鱼粉总进口量的60%以上。
饲用鱼粉出口增加。2006年我国出口饲用鱼粉7990.88吨,是上年同期的3.96倍,主要出口省份是山东。
2.2.4 赖氨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赖氨酸出口增加。2006年我国出口赖氨酸14.29万吨,是上年同期的2.21倍,主要出口到荷兰,占我国赖氨酸出口总量的26%。我国赖氨酸主要是从吉林出口。
赖氨酸进口减少。2006年我国进口赖氨酸2.48万吨,同比减少54.43%。主要从韩国、美国、泰国和巴西进口,占我国赖氨酸进口总量的95%。我国进口赖氨酸的省份主要是广东,占我国赖氨酸进口总量的30%以上。
2001年我国赖氨酸生产能力不足5万吨;从2005年11月份起,我国已成为赖氨酸净出口国。
2.2.5 蛋氨酸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出口数量很少
蛋氨酸进口增加。2006年我国进口蛋氨酸8.10万吨,同比增加21.44%,主要是从日本和比利时进口,占我国蛋氨酸进口总量的72%。我国进口蛋氨酸的省份主要有:北京、广东、山东和天津,占我国蛋氨酸进口总量的60%以上。
蛋氨酸出口减少。2006年我国出口蛋氨酸834.6吨,同比减少4.11%,主要出口到比利时和美国,占我国蛋氨酸出口总量的45%。我国蛋氨酸主要是江苏和广西出口,占我国蛋氨酸出口总量的50%左右。
2.3 2006年饲料价格 分析
2.3.1 饲料产品价格
育肥猪饲料价格呈稳中有升态势,全年平均价格略低于上年水平。2006年育肥猪饲料的平均价格为1.87元/公斤,比2005年低0.88%。第一季度,育肥猪饲料价格稳中有降,从5月份开始育肥猪饲料价格出现上扬,至8月份达到1.92元/公斤,9月份价格回落至1.88元/公斤,之后由于饲料原料价格上扬带动饲料产品价格的涨价,12月份价格达到近几年的最高价(1.96元/公斤)。
2.3.2 饲料原料价格 分析
玉米价格基本呈上涨态势,高于上年水平。国内市场:2006年玉米产区和销区的平均价格分别为1193.2元/吨(出库车板价格)和1424.9元/吨(车站交货价格),分别比上年高13.18%和8.26%。
200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基本保持上涨态势,尤其是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大,12月份价格为近几年最高。第二季度玉米产、销区的涨幅分别为7.58%和8.81%,第四季度玉米产、销区的涨幅分别为5.44%和12.52%。2006年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工业消费增长迅速,拉动玉米价格上涨。二是受气候影响,2006年东北玉米脱粒比往年推迟了近一个月,再加上运力紧张,农民惜售造成阶段性供给缩紧,导致玉米价格反季节上涨。三是期货价格飚升,带动了玉米现货价格上涨。
国际市场:全球玉米市场继续坚挺上扬,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里,美国以及全球玉米市场大幅上涨,仅仅在12月份的后半月里CBOT玉米期货就上涨了近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乙醇 行业 以及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强劲增长。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玉米缺口正在加大,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6.88亿吨,总使用量7.26亿吨,缺口0.38亿吨,而2005/20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是6.95亿吨,总使用量7.01亿吨,缺口仅0.06亿吨。
豆粕价格先降后升,全年平均价格低于上年水平。2006年豆粕平均出厂价格为2197.4元/吨,比上年低12.88%,比2004年低22.35%。
2006年国内豆粕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豆粕均价最高是1月份的2412元/吨,最低是8月份的2043元/吨,比1月份下降15.30%,是2003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价格。豆粕震荡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国内畜牧业发展速度趋缓,而国内大豆和豆粕供应数量庞大。9份后豆粕供需关系不断得到改善,豆粕价格回升。12月份随着新豆批量上市,豆粕供应量不断增大,使得国内豆粕市场价格有所回调。总的来看,2006年全年豆粕平均价格先降后升,但是低于上年价格水平。
进口鱼粉价格波动幅度大,价格创近年历史最高记录。2006年进口鱼粉价格在高价位运行,是200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车船板的平均价格为8232元/吨,比上年高35.22%。
2006年国内进口鱼粉价格呈现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平稳下降-快速下降-振荡的态势。由于国际鱼粉资源紧张,从4月下旬(7408元/吨)开始,进口鱼粉价格快速上涨,到6月份初价格已飙升至10050元/吨,涨幅达35.66%。6月份以后受需求不旺和到货集中的影响,鱼粉价格出现回落。到8月下旬价格已降至8363元/吨,降幅为16.79%。之后,进口鱼粉价格稳定在较高价位,价格保持在8300-8600元/吨之间。
2.3.3 主要添加剂价格 分析
进口赖氨酸价格保持低价位运行,但高于上年水平。2006年进口赖氨酸的平均价格为13.30元/公斤,比2005年高5.16%。分季度看,一季度虽然国内养殖业生产增长比较缓慢,赖氨酸总体需求不高,但国内供应缩减,使得赖氨酸市场价格有所上扬;第二季度由于赖氨酸市场需求依旧有限,再加上总体供应量充足,使得赖氨酸价格回落;第三季度由于国内多种畜产品价格回升促进了赖氨酸的需求,价格呈上升态势;第四季度,国内的畜产品价格在国庆长假过后仍然保持高位,国内畜禽存栏量都较前期增加,赖氨酸的需求也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国际市场赖氨酸的供应紧缺对价格的上扬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在2006年10月下旬终于突破自2004年底以来一直低于15元/公斤的局面,11月份第一周赖氨酸进口价格上升为18元/公斤。但11月份以后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使赖氨酸价格持续下滑,到12月底又降到15元/公斤以下。但总体看,尽管2006年进口赖氨酸价格有涨有跌,但是波动幅度不大。
进口蛋氨酸价格高于上年水平。2006年进口蛋氨酸(固体)的平均价格为25.00元/公斤,比2005年高17.81%,比2004年高6.94%。1~12月份我国进口蛋氨酸(固体)的价格呈现振荡―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态势。1~2月中旬虽然蛋氨酸需求不旺,但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蛋氨酸价格继续攀高;3月初至4月下旬,由于禽业发展滞缓使得蛋氨酸需求不足,市场价格不断下跌;4月底至5月底由于原油价格不断上涨,蛋氨酸价格又有所上扬;5月下旬,由于国内货源比较充足,蛋氨酸的市场价格有所下降;7月份以后,随着养殖行情的好转,蛋氨酸需求市场开始走出低谷期,在当时国内货源紧张的情况下,蛋氨酸价格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中;11月份以后,国内蛋氨酸需求市场依然缓慢回升,蛋氨酸市场稳中略降。
2.4 2007年饲料形势展望
2007年我国饲料
行业
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畜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带动饲料
行业
继续增长,我国饲料总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加;二是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将扩大对水产品和牛羊肉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水产和反刍饲料以及特种饲料的快速增长;三是未来我国饲料
行业
集中度会逐步提高,优势企业将得到发展壮大。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