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制鞋产业与 市场发展 现状
一、中国鞋业市场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制鞋生产大国。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价格和较为完整的生产链,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是中国制鞋业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制鞋企业数量及产量
据统计,200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约为18000多家,从业人员350余万人,其中,皮鞋生产企业约9000多家。上述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约合60万美元)的制鞋企业为3880家。2005年,全国制鞋产量约为90多亿双,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
2、主要制鞋生产地区
全国主要制鞋生产地区集中在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2005年,上述地区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生产的皮面皮鞋和塑胶鞋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4%.其中,浙江省产量居首位,为12.4亿双,占全国总产量的32.9%广东占26.9%,居第二位,福建占14.3%,位居第三。
3.进出口
2005年,中国制鞋产品出口继续增加。据统计,全国共出口鞋类产品69亿双,出口金额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集中在美国(占全部出口金额的36.5%,欧盟(占17.5%)和日本(占6.6%).出口产品中,皮面皮鞋13.6亿双,塑胶鞋38.2亿双,纺织面料鞋11.2亿双。
今年上半年,鞋类产品出口金额9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但出口增幅下降了7.7个百分点。其中,皮面皮鞋出口金额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7%,出口增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二、鞋业市场构成与特点
1、中国鞋类市场可细分为四大部份:皮鞋、胶鞋、布鞋及塑胶鞋。除各细分市场对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趋转变外,各类鞋的消费结构亦有变化,消费重心逐步由胶鞋向皮鞋转移,皮鞋的销售比重由早期只有9%已上升到目前的35%。消费群亦由原来的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亦开始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
2、中国鞋业市场的竞争分三个层面。纯进口品牌产品,主要是来自义大利、西班牙等欧美一些国家占据高档市场;中外合资企业的品牌,这些产品基本都是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凭其资金和设计实力占有中档市场;纯本地厂商基本在低档市场挣扎,不过一些有实力的本地厂商亦开始进入中高档市场。
3、中国鞋类生产、出口遍布全国各省(区、市),但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全国皮鞋产量中,广东、福建、浙江、山东4省占80%以上;塑胶鞋产量中,广东、福建、山东3省占80%。广东、福建、浙江、山东4省出口鞋数量也占80%以上。
4、目前,中国鞋类市场上,进口皮鞋虽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中国产品优胜,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国产皮鞋仍是市场主导,著名品牌包括“象百丽”、“哈森”、“金猴”、“富贵鸟”、“康奈”、“奥康”、“万里”等。
5、根据市场调查,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能够接受每双鞋100-300元人民币的价格。在东部沿海地区,价格每双200元左右的当地名牌鞋品最受欢迎。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对鞋类产品的购买力最强。而对北京、上海、广州3市市民的鞋类消费进行的调查表明,市民目前购买皮鞋基本以中高档鞋为主。其中,200元至500元占总量的70%左右;100元的约占10%;800元以上的占19%;50元的只占0、4%。
6、中国的胶鞋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其生产能力达13、5亿双。目前实际产量为9、1至9、3亿双,农村是主要消费群,约占全国胶鞋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另外,布鞋穿着轻便舒适,价格相对便宜,消费群亦已由老年人伸展向中青年,城市对布鞋的需求大有超越农村之势。
7、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5大鞋类生产集散地。而今,广东基地内外销量达到30亿双,福建和温州分别在10亿-15亿双左右,成都3亿-4亿双,排名第五的重庆产量不过1亿双。
第二节 中国制鞋产业发展特点
一、形成了不同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制鞋 行业 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 行业 ,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企业的所有制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新兴的、具有市场活力的民营企业茁壮成长,成为 行业 的领头雁,而带有外资血统的三资企业成为中国鞋类出口国际市场的主力军。据调查,全国制鞋企业经过几年的重组洗牌,现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民营、股份制的企业占49%;三资企业占39%;集体企业仅占8%;国有企业占4%。未来企业所有制的发展方向,将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代替集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二、实施质量立业初见成效,出口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鞋类产品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加工水平有了质的改变。其中皮鞋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中档以上水平;旅游鞋产品尽管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除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外,已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积极贡献。
鞋类产品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约占80%,加工贸易仅占20%。2003年鞋类产品出口124.9亿美元,占当年皮革 行业 出口的总值的53.8%,鞋类产品出口产值约占年销售产值的60%。预计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将呈稳中有降的趋势,总体发展保持在10%的增长速度,将从数量主导型过度到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阶段。
我国制鞋 行业 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 行业 ,特别是在产业资源(能力、设备)和劳动密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制鞋 行业 已完成了大规模的设备引进高潮,开始进入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合作技术开发和创建品牌营销网络的高层次发展阶段。
三、制鞋 行业 的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随着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金,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旅游业升温、教育产业化和奥运经济的兴起,给制鞋 行业 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制鞋 行业 的运行效益全面提升。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6%,利税平均增长22%。从全国各大百货商场反馈的信息看,鞋类产品的销售总量,平均每年以12-15的速度增长,实现了企业经济运行效益的全面提升和国内市场的繁荣稳定。
四、行成了一批具有 行业 特色的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
伴随着制鞋 行业 的快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优势地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高度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配套产品齐全、信息流动量大、 行业 特色突出的制鞋生产基地和制鞋专业市场,成为拉动各地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就业的都市产业经济。比如:广州、温州、泉洲;重庆璧山、铜梁、成都武侯等。这些生产基地、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制鞋 行业 实施"二次创业"的重要基础,带动了制鞋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五、实施品牌战略工作有了新进展
中国皮革协会1998年在全 行业 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二次创业的核心就是用10-15年的时间,创建3-5个国际品牌,实现由皮革大国走向皮革强国行列的迈进。在二次创业进入第二个五年的今天,制鞋 行业 创品牌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形成一批真皮标志产品为代表的优秀品牌群体,其中佩挂真皮标志的皮鞋企业占真皮标志企业的60%以上,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中国真皮领先鞋王"2名、"中国真皮鞋王"10名,"中国真皮名鞋"17名;
(2)一批皮鞋品牌,旅游鞋品牌获国家免检产品;
(3)7个皮鞋品牌和3个旅游鞋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
(4)创出了7个中国名牌皮鞋产品、6个中国名牌旅游鞋产品;
(5)全国认定的"向世界名牌进军的27家实力企业中,制鞋 行业 的"森达"、"康奈"榜上有名
(6)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如森达、康奈、奥康、百丽、富贵鸟、红蜻蜓等,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争创国际名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品牌走出去的势头很好。
第四节 中国制鞋业相关标准及影响 分析
一、四项制鞋新规2006年6月实施
由全国制鞋标准化中心制定的四项 行业 新标准:QB/T2674《皮鞋试穿检验规则》、QB/T675《鞋带扯断力试验方法》、QB/T2673《鞋类产品标准》和QB/T2676《鞋用主跟和包头材料——热熔型、溶剂型》,已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已于2006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这四项新标准中,前两项标准是由于旧标准无法适合目前 行业 实际情况而重新修订的;后两项标准则是首次公布,旨在充实鞋类标准体系。新标准既参考了ISO国际标准的要求,又根据我国国情的特点制定,使新标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更加注重人身安全与贴近市场需求。
第三节 中国制鞋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个别地区盲目投资、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制鞋产业的现状是高端产品不足,中档产品有待提高品质和质量,低档产品过剩。因此,如果继续兴建以低档产品为主的产业基地,盲目扩大产量和克隆现有产品结构,势必造成产业优势的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二、人才的匮乏制约 行业 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制鞋企业大专以上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不足5%,产品设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足2%。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中,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9.8%,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6%,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从人才配置看,制鞋 行业 仍然处在技术产出率较低的状态,人才的引进和储备与企业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扩张是不相适应的,应尽快从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中,探讨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制鞋 行业 队伍,才能保证 行业 的持续发展需要。
三、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2007年1-5月,鞋类产品出口较去年同期数量增长20%,金额增长15%,单价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进口鞋类产品较去年同期数量降低16%,金额增长37%。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档鞋类市场(约占市场份额的10-15%)正逐渐被进口产品所蚕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类规模的外资零售企业都能够分销或零售其产品,还被允许进口自营商品。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活跃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将挤压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无疑对国有品牌特别是高端产品又是一次严峻考验。
四、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显现
国内市场除成品革原料供给不足外,各种代用材料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种类与国外产品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有些外商,将使用进口材料作为下单的条件,迫使企业接受。2007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生皮进口数量增长21%,金额增长41%;成品及半成品革进口数量增长13%,金额增长15%。
五、出口退税降低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能源、运输、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消耗成本的上升,对于出口企业来讲,原本较低的利润是无法承受降低退税的损失,因此使部分出口企业经济效益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