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1、产品定义
蠕动输液泵是通过旋转的滚柱使胶管蠕动来输送液体的。是精确控制输液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内科、儿科、妇产科、心胸外科、肿瘤科、神经科、重症病人监护病房,也是医院急救、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常规使用设备。
2、性能及应用特点
按输液泵的工作特点可分为蠕动控制式输液泵、针筒微量注射式输液泵和智能输液泵。
1)蠕动控制式输液泵
它以线性蠕动泵为动力源,代替利用液体重力做动力的传统的吊瓶输液方式,满足不同输液时对压力的要求。它把光机电与微机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微机控制声光显示,报警系统,对输液完成、管路气泡、管路阻塞、开门、电池电压不足实时显示和报警,并在输液完成时自动转入保持静脉开入(KVO)状态,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蠕动控制式输液泵具有超低速输液、超高速输液、输血、输注高营养液等功能,是临床静脉治疗得心应手的设备。
2)针筒微量注射式输液泵
针筒微量注射式输液泵适用于长时间、微量给药、其流速均匀、精确度高,在微型计算机控制下推动注射器内活塞向前推注药液,实现匀速微量注射。
普通注射输液泵用于抗生素、药物以及静脉高营养液的输注,此外尚有特殊用途之注射输液泵如用于生理 研究 、肝素抗凝治疗、糖尿病人胰岛素注射等,注意勿错误选用。注射输液泵包括:注射装置:用以放置及固定10~50ml注射器;机械活动装置:通常为带一推动滑轮的螺杆引导或由电动机通过胶带直接带动注射器推进;电动装置:为电动机,可与引导螺杆或转轮相接;电子控制装置,用以设置输液参数及报警。不同产品,其外型、体积、微量控制程度均有不同。
3)智能输液泵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输液装置,可代替传统的吊瓶输液,安全、有效,可靠。它以直线蠕动泵为动力泵,配以多路传感器实时监测,用微机进行全面控制,具有心率检测,并根据心率变化自动调整输液速度等完善的控制和多种报警功能,可满足多种情况的输液要求。
第二节 发展历程
1、输液泵的发展历程
输液泵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纯的机械泵到机械电脑泵,直至目前最先进的智能输液泵,输液泵的功能从单纯控制输液速度发展到附带多种特殊功能设置及多种故障自动识别功能和报警功能。第一代输液泵为定量滚轮式导管挤压式输液泵,第二代输液泵为流速数字显示系统控制的导管挤压式输液泵,第三代输液泵为微电脑控制的导管挤压式容积液泵,第四代输液泵为具有人工智能的多功能输液泵。近年来又发展了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的数字输液泵方式,对输液速度的控制可满足大多数输液治疗的要求。
2、静脉输液方式和输液容器的发展历程
1)70年代前,第一代输液系统,称为全开放式输液系统。输液容器为广口玻璃瓶。即把要输注的液体置于广口玻璃瓶内,盖上瓶盖,瓶的下端用一根橡胶管接针头与病人连接,加药时打开瓶盖从瓶的开口处加入。此方式易造成感染和血管内气栓。输液管路清洗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空气与橡胶管中的微粒易进入人体。
2)80年代,第二代输液系统,称为半开放式输液系统。输液容器为玻璃瓶或硬塑料瓶。液体装在封闭的玻璃瓶或硬塑料瓶内,输液时在瓶口橡胶塞上插入一次性输液器,另一端与病人连接,同时需要瓶口橡胶塞处另外插入进气管,使空气进入瓶内产生压力,将液体输入人体。因进气管与外界相通,无法避免气载污染物和微粒进入人体。
3)90年代,第三输液系统,称为全密闭式输液系统。输液容器为塑料软袋。液体装在塑料软袋内,输液在全密闭状态下进行,一次性输液器直接由连接处插入溶液中,输液袋在大气压力下,液体可自行滴出而无需使用进气管。全部输液过程中液体不与空气接触,从而避免了气载污染物和微粒进入人体。
第三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蠕动输液泵的产品结构如下:
微机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对整个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并对检测信号进行处理,一般采用单片机系统。
泵装置:是整个系统的“心脏”,是输送液体的动力源。目前有很多种泵装置,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检测装置:主要是各种传感器,如红外滴数传感器(负责对液体流速和流量的检测)、压力传感器(负责堵塞及漏液的检测)和超声波传感器(负责对气泡的检测)等,它们可感应相应的信号,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后,送入微机系统进行信号处理,并得出控制指令,然后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报警装置:传感器感应到的信号经微机处理后,得出报警控制信号,再由报警装置响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进行正确的处理。主要有光电报警(发光二极管)和声音报警(扬声器和蜂鸣器)等。
输入及显示装置:输入部分负责设定输液的各参数,如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等。显示部分负责显示各参数和当前的工作状态等,多采用LED数码管显示和LCE液晶显示。
以上系统及装置的提供商均为蠕动输液泵生产 行业 的上游产业。以下仅 分析 部分 行业 的发展状况。
1、传感器市场状况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有455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而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所涉及的企业更是多达1,400多家,传感器年产量突破24亿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的研制、生产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产量较大的企业包括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爱科电子(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精量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等,而其它95%以上属小型企业,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目前能批量生产的产品涉及光敏、电压敏、热敏、力敏、气敏、磁敏和湿敏7大类,约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较高的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广东、浙江等省市。目前全球传感器种类约有2万种,而中国大陆目前仅有3,000多种,尚有大量的品种短缺。
据中国电子元件协会统计,2006年中国大陆传感器产品总销售收入为97.43亿元人民币(约1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2%。2004~200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3%。2006年出口额为6.58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55.8%,较2005年相比增长了8.6%。
2、我国泵技术现状及发展
1)我国泵产品图样的来源可分为联合设计、引进、自行开发等几种
(1)联合设计产品
以沈泵所为主的 研究 单位,20世纪60~80年代,组织有关泵厂进行了许多种泵的联合设计。如IS(IB)型单级单吸离心泵;IH型化工泵;S(SH)型双吸离心泵;D(DG)型节段式多级泵;W型旋涡泵;Y型油泵;JC型深井泵;HW型混流泵;QJ型深井潜水泵;IR型热水泵;BPZ型喷灌自吸泵;FY型耐腐蚀液下离心泵;3G型三螺杆泵等。
这些产品当时都是国内的主导产品,至今仍在生产,但是有些产品的结构(造型)、性能指标比较落后,应当逐步用新型产品替代。
(2)引进产品
80年代以前我国引进的泵技术很少,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从国外引进泵技术,并随着外国泵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陆续进入我国,也带进了一些新的泵产品技术。引进的这些泵产品,技术比较成熟,性能比较先进,对推动我国泵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泵产品的主体,至今仍大量生产。其中有的产品在结构或性能方面也存在问题,应进一步改进。
(3)外国在华合资(独资)泵企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质量大都比国内产品好,尽管价格高,但销售情况很好。
(4)自行开发产品
AY油泵;TSWA多级离心泵;ZJ渣浆泵;管道泵;直联离心泵;高楼给水泵;空调泵;潜水排污泵;立式排污泵;潜水轴流泵(混流泵);双吸泵;纸浆泵等。
这些产品大部分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关键泵产品从部分进口到现在基本全部国化
由于引进产品和KSB等著名企业的进入,我国泵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部门的主要关键用泵基本上都可以生产。
3)以CAD为主的新技术广泛应用
(1)泵的模具、叶片和重要零件开始用数控机床加工,从而可以提高泵的制造质量。
(2)泵水力设计与绘型软件逐渐代替人工计算和绘图
有人问用这个软件设计的泵效率有多高,这是外行人说的话,再好的软件也要人去使用,可以溶入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经验,而且快速、准确。图2是用JP1软件设计的螺旋离心泵叶轮水力图,设计该图只需10min,人工设计可能要两天。
(3)泵内流场计算从准三元非黏性流动向全三元黏性流动进展
准三元非黏性流动计算的主要方法是S1、S2两类流面迭代,它是把三维流动降维成二维,也就是用子午面(轴面)和任意转面(流面)上的流动进行迭代求解,解决三维流动问题。由于把复杂的三维流动简化成二维求解,使得解的精度受到影响。近年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问世,为流体机械流场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用CFD进行流场计算,首先要把计算区域画成三维实体,然后生成网格(Grid Generation),再用商用CFD软件Fluent等进行计算。
(4)内部流场测量
以前经常采用探针进行测量,一方面控针本身对流动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测量旋转流场的转换装置也很复杂。进一步使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VD),它是用激光照射流动中的粒子,光被粒子散射,根据散射的成度测量流速。这种方法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但是一般只测量一点速度的某一分量。现在开始使用粒子图象测速技术(PIV),其工作原理是在流场中散布示踪粒子,用脉冲片光源照射流场,通过连续两次或多次曝光,粒子图象被记录在底片上,由此获得流场速度分布。这种方法突破传统的单点测量的限制,可瞬时无接触测量一个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5)优化设计方法
为了提高泵的性能,许多学者进行了优化设计方法 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以优秀模型统计资料为基础的速度系数优化法;以水力损失最小为目标的损失极值优化法;以某一指标为目标函数的准则筛选优化法。值得说明的是目前的优化设计方法,可能只对具体泵的设计有指导意义。另外CFD等先进技术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对优化设计的兴趣,近两年 研究 优化设计方法的学者逐渐减少。
4、无堵塞泵和低比转速泵技术取得进展
(1)我国自行总结出的无堵塞泵设计方法,基本达到实用程度,国内广泛使用
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沿流道中线断面变化规律设计双流道叶轮;方格网保角变换方法设计螺旋离心式叶轮;根据叶轮外径、蜗室最大外径和喉部面积三要素设计旋流式叶轮。
(2)低比转速泵理论和设计的 研究 广泛而深入无过载设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采用长短叶片和短叶片偏置取得良好效果。
5、轴流泵模型达到国外同类模型的先进水平
2004年9月25日至2005年1月16日,全国27个模型,参加了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天津同台测试。本次试验领导有力、组织严密、监督公正、数据准确。模型比转速500~1500,基本复盖了轴流泵的使用范围;和原模型相比,效率提高约2%,流量提高约5%。有7个模型的角度平均效率超过85%,已达到国外同类模型的先进水平。国家南水北调等重要工程的低扬程水泵,大部分将从这些模型中选用。
第四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蠕动输液泵应用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该 行业 的下游产业。
1、卫生资源
1)卫生机构总数。2007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9万个,比上年减少1.0万个。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9.0万个,其中:医院198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个,乡镇卫生院4.0万个。与上年比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所、站)、门诊部数有所增加;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数减少1.5万个,导致卫生机构总数减少。
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1182个(其中:三甲医院704个),二级医院6608个,一级医院4687个,未评定等级医院7370个。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2071个,100-199张的医院3700个,200-499张的医院2868个,500-799张的医院814个,800张及以上的医院394个。
2007年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保健中心)3586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76个、县(区、县级市)级2691个。与上年比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38个。
截止2007年底,全国已组建285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其中:省级(含新疆兵团)32个、市地级338个、县(区、县级市)级2487个。
2)医疗机构床位数。2007年末,全国医疗机构床位370.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67.5万张(占72.3%),卫生院床位76.3万张(占20.6%)。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18.9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11.4万张,卫生院床位增加5.3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6年的2.53张增加到2007年的2.63张。
3)卫生人力总量。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总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2007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590.4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1.4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8.4万人(增长5.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4.6万人。调整统计口径是卫生人员增加的原因之一,2007年起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列入卫生人员中。
4)卫生总费用。预计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0966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2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4.81%。与2006年比较,卫生总费用增加1123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同),人均卫生费用增加79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增加0.14个百分点。
2006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1778.9亿元,占18.1%;社会卫生支出3210.9亿元,占32.6%;个人卫生支出4853.5亿元,49.3%。城乡构成:城市6581.3亿元,占66.9%,农村3262.0元,占33.1%。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145.1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442.4元。
2006年,全国卫生事业费(不含中医事业费)734.1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1.83%。与2005年比较,卫生事业费增加132.6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增加0.06个百分点。
2、医疗服务
1)医疗机构门诊服务。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下同)诊疗人次数为28.42亿次,其中:医院16.37亿次,占57.6%;卫生院7.87亿次,占27.7%;其他医疗机构4.18亿次,占14.7%。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增加3.96亿次,其中,医院增加1.66亿次,卫生院增加0.62亿次。
2007年全国居民到医疗机构平均就诊2.2次。
2)医疗机构住院服务。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9828万人,其中:医院6487万人,占66.0%;卫生院2700万人,占27.5%;其他医疗机构641万人,占6.5%。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入院人数增加1922万人,其中,医院增加925万人,卫生院增加842万人。2007年全国居民年住院率为7.54%。
3)医生工作负荷。据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7年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为6.0人次,比上年增加0.5次;医生人均每天担负住院床日为2.0日,比上年增加0.3日。
3、农村卫生服务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2451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为86.2%。与上年比较,开展新农合的县(区、市)增加1000个,参合农民增加3.2亿人,参合率增长5.5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346.6亿元,补偿支出受益4.5亿人次。
2)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2007年底,全国1636个县(不含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5879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612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6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333所,上述四类县级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人员99.5万人。
2007年底,全国3.44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4.0万个,床位74.7万张,卫生人员103.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3万人)。与上年比较,乡镇卫生院减少139个(原因是乡镇数减少300个),床位增加5.1万张,卫生人员增加3.3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由2006年的0.80张增加到2007年的0.84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由2006年的1.15人增加到2007年的1.18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