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上游 行业 ——铜矿石采选
1、资源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铜矿较多的国家之一。2008年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工作调查结果显示,铜矿区1248个,其中大型矿区37个。全国累计查明铜金属资源储量8531万吨。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皆有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榜首,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铜储量均在300万吨以上。
从矿床类型看,以斑岩型铜矿为最重要,如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和西藏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其次为铜镍硫化物矿床(如甘肃自家嘴子铜镍矿),夕卡岩型铜矿(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铜官山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如甘肃白银厂铜矿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如山西中条山铜矿、云南东川式铜矿),陆相砂岩型铜矿(云南六直铜矿)以及少量热液脉状铜矿等。从铜矿形成时代来看,从太古宙至第三纪皆有铜矿形成。但从储量规模和矿床数量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铜矿多与侵位浅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如德兴铜矿;元古宙铜矿多与海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如甘肃白银厂铜矿;两者相比,又以中生代斑岩型铜矿力量重要。
2、铜矿产业发展现状
鉴于我国铜矿资源有限,而铜产品需求又迅猛增加,目前铜冶炼和铜加工项目快速发展,根据2003年底我国保有铜储量计算,按当前开采规模,我国现有的铜矿储量仅能保证10年左右的开采需要,即使包括基础储量在内也只能保证20多年的开采需要。况且目前开采量也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20%左右,大部分资源和产品需靠进口解决。目前我国大宗铜产品包括铜精矿、粗铜、精铜、废杂铜和铜加工材等进口数量巨大。因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贯彻“走出去”的方针,实施海外办铜矿成为解决我国铜精矿保障问题的关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矿产资源及矿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瓶颈约束凸现。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不够,共、伴生矿产资源大部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尾矿及废石综合利用能力有限。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是缓解矿产资源瓶颈约束、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最有效措施,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受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9种有色金属平均为60%,比国外相差10%~15%。若通过5~15年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我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将提高10%~30%。
其次,目前我国尾矿的利用率仅8.2%。国外先进水平对尾矿的利用率达24%。因此回收好尾矿可以提高保障能力大约15%。
3、2008年铜矿采选状况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铜矿采选 行业 经济运行状况出现喜人的局面。2008年1-8月我国铜矿开采 行业 共开采铜选矿(产品含铜量)48.77万吨,同比增长4.14%;2008年1-8月我国同矿采选 行业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48.9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42亿元,同比增长63.41%。
4、2008年铜矿进出口状况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共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6.5万吨,同比增长51.11%;同期我国共出口铜砂矿及其精矿95吨,同比增长42.63%。我国进出口金额差别悬殊,是一个纯粹的铜矿进口国。
中国国内铜精矿的供应不到30%,超过70%的比例需要依赖进口,这远远高于中国铁矿石和石油的对外依存程度,而且从2001年至今,铜价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400%。据力拓方面介绍,2008年上半年,中国铜精矿和废铜的进口分别为230万吨和26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和19%。目前,力拓的铜产量在90万吨左右,没有出口到中国,虽然铜在力拓去年营业额中占到了40%,利润超过了50%。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下游 行业 ——汽车制造业
1、2008年我国汽车业发展现状
2008年的汽车总产量,可能与年初业内的预计相比要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此前的预计是1023万辆,而时近年底,我们给出的数字是950万~960万辆,较此前的预计减少了60万~70万辆,而2007年总产量为888万辆。今年的内需将在920万辆左右,2007年内需则为842万辆。今年增长率在7%~8%左右。
2008年的增长率尽管会有一定下降,但我认为在这个数字面前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失望,毕竟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相比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汽车生产大国,我国汽车产业还能保持这种增长率是难能可贵的。数据显示,美国汽车增长9月份同比下降28%,10月同比下降33.3%。美国的汽车销量在正常年份为1700万辆,而今年预计仅为1360万辆。
业内普遍认为,外商会进一步看好国内市场,毕竟中国市场能够成为支撑其事业发展的基点。
2、2008中国汽车业新格局已露端倪
车市必将重新整合,中国汽车 行业 也将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赢得外资汽车巨头的尊重和重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在2007年得到了喘息的机会,2008年注定显得与众不同。日趋严格的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将在汽车 行业 生产制造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得到集中体现。同时,汽车入市的门槛提高,加剧了汽车市场分化。在汽车消费制约因素中,环保比重将明显提高,这也让车市新格局成了顺理成章的趋势。
在各车型均实现上扬之时,2008年国家将正式实施的《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鼓励优先使用自主品牌轿车,为中国汽车产业迎来“自主品牌”时代开了好头。尽管车市的格局不可能马上定型,但在新政的拉动下已一览无余。
在绿色奥运的倡导下,政策的环保紧箍成为汽车企业最直接的压力来源。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国Ⅳ燃油排放标准,让环保技术融入到汽车企业的神经末梢。虽然,节能减排被看成是增加成本的一项苦差事,但对今年的车市而言,更大的利润将被绿色达标的车型瓜分。
发改委将新能源汽车正式列入鼓励产业目录。从消费环节、生产环节、税收政策、优惠政策、审批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不仅生产企业会得到相关优惠和便利,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也将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还在停车、过桥、高速公路等环节得到便利,为中国的汽车企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奇瑞、吉利、长安汽车、比亚迪、海马、华晨……一批自主品牌正在崛起,在新能源车上展开与国外汽车巨头的赛跑。与此同时,上汽吞并了南汽,实现整合资源壮大自己。为国内汽车 行业 散乱局面的整合做了示范。而在今年,还会有汽车集团重组的案例发生,显示出中国汽车主宰世界新格局的霸气。2008年,中国的汽车业透着一股“新鲜”的味道,中国汽车的结构和发展走势也将因此而改变。
3、发展走向
2009年的汽车产业发展依旧不容乐观,受到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已共同进入了一个下降周期。这将是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最为严重的负面因素。
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显示,汽车产业的波动与经济的波动呈平方或立方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汽车产业的波动将会异常明显。所以,在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会非常不容乐观。
回顾历史,我国的汽车产业曾经历过两次较为明显的下降,一次发生在1994年,另一次则发生在1989年,这两次汽车产业需求的绝对值下降都是缘于经济的下降。1994年出现下降后,导致随后5年中国汽车产业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发展态势,而此次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目前最乐观的预测是此次经济衰退至少会持续两年的时间。受此影响,中国GDP将从2007年的11.9%下降到2008年的9.8%左右,而2009年的GDP预计为9%左右;工业生产增加值2007年为18.5%,2008年9月份降到了11.4%,10月份在10%左右。经济的持续衰退致使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所以,信心的再度恢复将成为重中之重。
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难度较大,下半年可能会逐步好转,这是由于10项刺激内需政策实施后,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这会拉动汽车产业逐步恢复,而好转的第一步将出现在商用车市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