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钢业进入退出壁垒 分析
1、进出壁垒高的原因 分析
我国特钢 行业 的进出口壁垒都较高,主要原因在于:
1)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在竞争处于劣势的企业如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利税大户,较为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从地方政府的本意来讲,是希望通过投资项目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解决本地区的就业问题,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好要求退出市场,地方政府的利益不可避免的将受到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2)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和银行呆账、滞账处置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使一些处于竞争劣势的特钢企业无法顺利退出。由于多数特钢企业与银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劣势特钢企业被淘汰,则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向国有银行转移而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并且银行自身也是国有企业,同样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国有银行的领导人都不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核销不良信贷的损失,必定会竭尽全力阻止企业的破产,宁愿拖到下一期的其他领导。企业退不出去,政府就要继续对在困境中求生的企业负责,只要企业的经营还能维持,政府就会尽力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予以扶持,使企业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3)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及其生产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实行兼并、破产、转移。由于国有特钢企业复杂的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影响,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国企兼并的问题上,若属于外地企业并购本地企业,本地政府较易倾向不积极配合。若是本地企业并购异地企业,地方政府多会大力相助。此外若涉及民营企业并购处于劣势中的国企,也会遭遇一些阻力。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问题上存在的复杂心态,增加了跨地区企业并购和优势企业迅速胜出的难度。
4)企业职工安置造成企业退出障碍。目前我国在社保体制方面还有许多旧账没有还清,在企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现还没有得到完善之前,企业的退出意味着剥夺了企业职工的饭碗,这些职工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从而给企业的退出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产业壁垒优化的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特钢产业进入壁垒较低,许多潜在进入者容易被特钢产业的某些瞬间暴利所诱惑而盲目进入;由于退出壁垒较高,当产业发展出现低谷时,许多弱势企业基于种种原因难以撤离,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只好继续留在本 行业 中背水一战,将宝贵的生产资金投入到早已饱和的生产中去,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进入壁垒过低退出壁垒过高从根本上使中国特钢市场的竞争机制受到扭曲,即经过一轮激烈的市场角逐,一批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特钢企业虽然实力遭到重挫,但依然难以从市场上消失,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落后产能没有得到彻底淘汰。而且优胜劣汰机制的扭曲,也导致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障碍重重。
因此,中国特钢产业及特钢市场应完善相关的产业及市场的进退出机制,保证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完善特钢产业的退出机制,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特钢企业面临着或破产或被兼并重组的风险,意味着劣势企业的主要决策者及管理层将被淘汰出局。从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看,只有完善了产业退出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中国特钢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与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竞争的意义在于实现市场竞争主体的优胜劣汰,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完善特钢产业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在中国特钢市场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实现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在退出机制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中,优势特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市场领先地位。而且优势特钢企业可以依靠成本优势筑起特钢 行业 门槛,降低 行业 潜入者的进入动机,打消 行业 外潜入者的进入企图。
总之,良性竞争使优势企业得以不断扩张,劣势企业企逐步萎缩直至破产或被兼并,这无疑有利于以较稳健的方式实现特钢市场竞争主体的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完善产业壁垒的基本措施
1)中国特钢产业行政壁垒的优化是一个与中国经济改革同步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钢产业壁垒优化取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即中国特钢产业壁垒的优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经济环境及特钢 产业政策 息息相关,并涉及到特钢产业科技进步、规模经济、产业整合、市场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产业经济问题,需要我们提供科学完备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2)要完善特钢产业的经济性壁垒、体制性壁垒
中国特钢产业以有利于特钢产业规模经济化来制定本产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和 行业 的准入标准:
(1)要努力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防止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
(2)要鼓励优势企业在达到经济规模的同时实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和大型化,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快淘汰那些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的中小型特钢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特钢产业要努力形成新的生产格局,即大的特钢企业集团控制全 行业 的粗钢产量和多种大规模化生产的特钢制品,一些中小型特钢企业更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和延伸性服务。
3)建立有利于特钢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
在当前形势下,完善特钢产业退出机制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而且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对劣势企业实施破产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目前完善退出机制的重点应促进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与重组,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解决并购者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要积极解决与特钢企业退出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
而且政府的干预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审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促使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节 2006年特钢业投资风险 分析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对于特钢企业来说,利率风险影响较小,而汇率和商品价格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汇率的变化,比如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出口企业相当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即企业利润下滑。而商品价格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决定的,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改变,或者有其他企业的更好的产品而导致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企业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时,企业的利润会出现下滑。
二、原料风险
资源及原材料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项目计划中对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风险发生以后手足无措。
2、轻视前期需求工作,导致项目实际产品与客户预期的差别较大。
3、项目过程中过渡轻视文档管理,导致风险发生以后要么无据可依(通常指需求发生变更以后,发现当初需求文档不完善),要么后继无人(通常是一些设计类文档,在人员发生变动的时候,其它人看不懂文档,无法接手工作)。
4、轻视质量控制,导致主管得到的信息与实际差距较大,不能清晰的及时判断出真正的风险是否已经发生。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如果只靠员工的报告来掌握项目进展是不够的。事实上,员工都愿意报喜不报忧,在项目初期就出现的问题苗头,如果不能传递上来,将在后续阶段造成大更大的纰漏。缺乏质量控制机制,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人员来制约,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5、轻视架构和概要设计。
一般项目时间紧、资源有限,这样一些项目管理者在缺乏对系统架构和其它技术方面的设计缺乏有效的论证的前提下,就凭借着经验匆匆启动项目,很可能导致以后一旦因为客户需求变化等因素对整个系统的架构产生影响,导致系统大量的修改。以前就我曾经经历过这种事情,简直让人崩溃。
6、缺乏积极的应对风险的措施。
实际上,项目发生风险非常正常,很多风险甚至可以预料是肯定会发生的,一旦比较大的风险发生,会直接对项目组每个成员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此时很多项目管理者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而是自乱了阵脚,很可能导致项目计划频繁变更,项目节奏感被打乱并且逐渐开始失控。
三、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 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来自融资而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股份公司在营运中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来自发行股票和债务两个方面,其中债务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如果公司资金总量中债务比重过大,或是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就会使股东的可分配盈利减少,股息下降,股票投资的财务风险增加;反之,当公司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的利息率时,会给股东带来收益增长效应,所以说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
财务风险,实质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理财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财务风险防范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帐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的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情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确立财务 分析 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指标最具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从经营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本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用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的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本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本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收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品平衡率=产品销量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长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估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数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财务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负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收转率。从长期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集资金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
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一个全部由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例,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及债务股权比例。
3)结合实际采取适合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确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讥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 分析 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要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的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是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四、技术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概念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R&D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所指的技术创新风险是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及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有限性等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2、技术风险 分析
技术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创新的构思和实施阶段。企业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以及准确和可靠地对创新技术对象、水平、结构、发展过程的预测和确定能力。由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受技术水平和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投放市场的前景作出完全预测,从而产生技术风险。技术风险的种类很多,其主要类型是技术不足风险、技术开发风险、技术保护风险、技术使用风险、技术取得和转让风险。其成因一方面源于技术开发自身规律的影响,这些规律包括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国家 产业政策 、能源政策、生产力布局政策等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替代技术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出现,企业生产条件的变化等;还源于技术创新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对于技术风险因素测试发生困难,对技术项目的投资预算失准,对技术开发周期计算不实;同时技术开发风险还来自企业和个人的主观原因,即企业自身实力不济,对技术开发的调研 分析 欠细致,对开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不衔接配套等等。此外,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侵害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技术风险防范
针对技术风险,企业可采用如下策略:首先是重视技术方案的咨询论证,就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 研究 ,对项目方案的风险水平与收益水平进行比较,对方案实施后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其次,应改善内部组织,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生产过程组织。第三,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降低整体风险。第四,建立健全技术开发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第五,建立健全有关技术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技术资产的监督管理。
五、政策体制风险
政策体制风险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及政府对 行业 的调控政策的变化或者重要举措的出台,会引起 行业 企业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新政策或者会为新政策的实施加大企业成本投入,从而影响企业利润及 规划 。
六、关税下调风险
关税下调包括进口关税的下降以及出口关税的下降。进口关税的下降主要会吸引更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瓜分中国市场份额,如果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以及技术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的话,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可能被市场淘汰;而出口关税的下调有利于国内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但在技术以及产品质量上没有优势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很难被市场认可,因此,国内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节 我国特钢 行业 不存在过热
“十一五”将是我国特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特钢的品种和质量都必须实现突破性的提高。按照国际规律,钢产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在总量不增的情况下,特钢的产量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
按国际发达国家如俄、美、日的标准,特钢所占的比例应该达到15%左右,而合金钢的比例则应该达到10%。目前,我国特钢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特钢不特。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钢生产分散, 行业 集中度不高。近年来,通过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以东北特钢集团、宝钢集团特钢分公司和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江阴兴澄、湖北新冶钢、河北石钢)为主的三大特钢生产基地,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有所提高。但即使如此,特钢生产企业都是即生产普钢,又生产特钢,而且特钢的比例最高只占1/3。
2、特钢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比较困难。
特钢生产耗电多,这与当前我国电力紧张的现状产生了冲突;特钢生产需要大量的废钢铁原料,而我国工业化时间短,社会钢铁的积蓄量不足,因此,目前,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废钢铁来满足需求;生产特钢需要大量的铁合金资源,但铁合金资源属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有的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节约使用。
3、特钢的市场需求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有些产品只有几吨甚至几百公斤的需求量,但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却很高,这导致了产品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而且,我国特钢生产技术尚不完全过关,技术稳定性较差,常常是小批量产品能做,但上规模做大批量产品却不行。胡名洋说,目前,很多民营企业进入特钢 行业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企业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既耗能、又耗铁合金资源,且污染环境。某些先进工业国家所使用的低档特钢多从我国进口,他们自己只生产高档产品。而我国做特钢精品的企业受技术和市场的限制,很多都处境困难,不仅技术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也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扶持。
特钢 行业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表明我国特钢 行业 不存在过热现象,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节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特钢业影响 分析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 行业 的最大利益在于降低钢铁 行业 的采购成本:目前4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钢材成本的30-40%;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宝钢、武钢、马钢、济钢、南钢等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铁矿石采购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比例基本是7:3,其它如鞍钢、新钢钒,这类公司以自有矿山为主的公司,则影响较小。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 行业 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将加大钢材的进口量,同时减少出口量。当然这种负面影响是中长期的,在短期受国内需求和国内外价差制约,这种负面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1、目前国内钢材需求仍然旺盛,出口量所占产量比例仅为4%。从产品结构而言,出口的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线材及普板等产品,进口产品则以国内无法生产或者是产能不足的高附加值产品,包括汽车用薄板、船用中厚板等。
2、国内外目前的价差在20%以上,即使人民币升值,依然无法弥补这一块价差。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价差的逐步缩小,特别是独联体价格目前已经比较接近国内价格,这些地区的价格对国内价格会产生抑制作用,而人民币升值将加的这方面的影响。对于具体公司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钢铁 行业 上市公司出口的比率都非常小。
特钢业作为钢铁 行业 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受到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影响,一方面采购成本降低,另一方面进口量会上升,出口量下降。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