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6-2010年铁合金 行业 投资机会
一、2006-2010年铁合金 行业 区域投资机会
从2006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步步紧逼、 行业 准入制度层层把关以及钢材市场的持续性低迷都给铁合金 行业 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和生存压力。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在一系列政策调控之下、一道道准入审核手续之后,给我们展现的是“黑三角”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无序竞争企业的走向衰败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带来的巨大收益。事实证明:无秩序的竞争只有最终走向覆灭而科学公平的贸易环境才会走的更远。“镇痛”对铁合金 行业 来说并没有结束,从《钢铁 产业政策 》颁布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能够预示到这一点,而之后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更验证了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高污染、高能耗、高投资带来的必然是一场彻底性的革命。
二、2006-2010年铁合金主要产品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铁合金市场可以乐观的看到国内钢厂对硅铁、硅锰、中锰的需求正日益增大,国际、国内钢材需求仍将旺盛,铁合金总体市场将有所回暖,但受各种因素(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国家宏观控制力度不断加大、电力成本增加、运费提高、原材料不断涨价)影响,虽然受成本支撑会使价格得到有效提升,但 行业 生产经营状况仍然会比较困难。 行业 准入、差别电价等政策将会加大力度落实,国家2010年前淘汰40%铁合金产能的决心不会动摇。
我国现有铁合金品种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个别品种会时常出现不足(硅锰、铬铁、钨铁、铌铁、复合合金)或者过剩(硅铁、锰铁、钒铁……),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内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具体 分析 来看:普通合金中铬系,硅系合金在总体上发展将好于锰系合金。而特种合金受自身产品的特点以及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在未来几年将会延续波动盘整状态,相对普通合金而言,特种合金的主战场依然锁定在国际市场。调控政策相继出台,铁合金 行业 投资机会良好。
三、2006-2010年铁合金上下游整合投资机会
随着国家对钢铁 行业 的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国内钢铁企业对国际发言权的争取,各大钢铁企业逐步加快了优势互补整合联盟的步伐。广泛联合的结果是,大部分铁合金的消耗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公司之间。就目前来看化学用硅的占主导地位的大用户占据了总需求的三分之一。冶金硅的消耗也集中在铝业中的几家大的联合公司。
对于整合后的大集团来讲,原料的整体采购有利于进一步缩减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一是可以避免大量中间环节出现的消耗,另一方面有利于原料采购的质量保证。因此其需要一个可以稳定,全面对其供应原料的基地化铁合金集团。在80年代初西方铁合金工业已组成了联合,这一趋势似乎还会继续。
与西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相比,中国铁合金工业相对零散,其构成为大量的相对较小的生产单位。在这种生产态势下有如下几个弊端:一是产量多,但不均衡。二是无整体协调性,易造成某种产品急剧增长,最终造成全线溃却。三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四是依赖性强,无法取得出口话语权,形不成整体优势。五是企业分散,技术力量薄弱,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
国家发改委目前已开始对铁合金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但到目前为止,保证铁合金生产者遵守国家污染标准和法律的各项措施,都旨在局部调整并限制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些措施只是部分见效。从05年来看,虽然受电力、原料、政策调控的影响,中国铁合金的生产能力和产量不但没下降饭、反而在继续扩张。铁合金工业的大部分品种将持续过度供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消耗增长最快的产品,即硅和高碳铬铁,其受过度供应的影响程度反而是最明显的。
过去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西方铁合金生产者主要将继续面对来自独联体和中国的竞争性挑战。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效率增加的可能性来看,未来10年生产成本似乎将因通货膨胀的调节而趋于下降。然而未来成本的下降最终将会因严格的环保法规而背离实际成本。铁合金生产者需接受更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一部分是由于严格的法律,一部分是由于强制性的实施。
中国铁合金工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将是集约化生产,采用集约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污染。同时采用集约化生产的铁合金生产厂家可以限制其它因素对市场不必要的扰乱,从而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受益。在国家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大宗的铁合金产品的具有最大优势的供应国的地位。
可以合理地预测,中国铁合金工业的结构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发生显著的改变,逐渐向大型化发展,并与供应基地进行有效联合。特别是对目前的硅铁而言,这种变化更能汇集有利因素,增加市场效应。
第二节 2006-2010年铁合金 行业 投资风险展望
一、 行业 竞争风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铁合金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迫使铁合金价格和出口价格一再降低,致使不少企业停产、半停产或关闭,中国铁合金产品(主要是硅锰合金)多次受到国外的反倾销制裁。这些教训应为全 行业 汲取,避免重蹈覆辙。
按照目前的形式发展,新建铁合金产业计划的实施,即铁合金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150万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鉴于硅铁电炉较易实现转炼硅锰合金,硅铁电炉严重超过需要的盲目建设可能会波及硅锰合金产业,使之造成严重的混乱。那些远离原料(矿石、还原剂)、电厂的用户企业,特别是单纯使用网电生产的厂家及那些技术低下、产品单一、经营管理不力的企业将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经受严峻考验。
二、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矿产和水资源掠夺式开采现象加剧。按1吨硅铁耗电1万度、用焦粉1.2吨,每350克煤发一度电,每3吨原煤炼1吨焦粉算,1吨硅铁直接和间接消耗原煤7.1吨;1吨电石按耗电3500度、焦粉0.9吨算,直接和间接消耗原煤3.9吨。用煤量大增必将加剧小煤窑乱采滥挖,而小煤窑平均回采率不足30%,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有矿快采还体现在硅石、锰矿、石灰石等矿产上。如炼1吨硅锰约需2.4吨富锰渣和0.6吨锰矿,我国锰矿资源相对贫乏,内蒙古的硅锰企业多从山西灵丘县采购,那里有200多个小锰矿分散采挖,对山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去年全球富锰矿产量约700万吨,其中一半供应了中国市场,仍难满足巨大需求。此外,一台6300千伏安的矿热炉,日需冷却水15吨,不少电石、铁合金企业通过打深井来解决水源问题,在西部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增加了出现大面积水荒的危险。
三、环保风险
环境污染不可承受之“轻”。绝大多数电石、铁合金企业及高载能工业园,兴建之初都未做环境影响评价,治理污染又多是“先上车后买票”,执行污染治理“三同时”规定的少之又少。一台6300千伏安的矿热炉,若生产硅铁每天排放约3吨烟尘,生产电石每天烟尘排放量达15吨。而这些污染现在都被环境和人畜默默承受了。不少高载能园区的居民出门得戴眼镜,衣服不敢在室外晾,晚上睡觉关着窗户还能闻到呛味。
四、辅助材料供需风险
电力投资大,潜藏风险。电力成本占到电石、铁合金产品总成本的70%以上,生产1吨硅铁和1吨电石的标准耗电量分别约9000度和3400度,但在全国性缺电的背景下,多数电石、铁合金企业的限电率不足50%,而缺电反过来又提高了矿热炉的电耗,1吨硅铁和1吨电石现分别耗电约11500度和4000度。为支撑这些高耗能产业,电网企业要上输变电设备、变压站及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其成本与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的投资比为10∶1,收回投资需要20至25年。发电企业尽管利润丰厚,但一个投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电厂,建设周期约2至3年,收回投资至少要10年。一旦高载能企业受市场波动关停,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将面临闲置的风险。
五、生产管理风险
2005年铁合金 行业 负债总额为466.4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9.42%。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来看,负债总额增速最高的是其他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增速较低,分别为-1.76%和1.43%;从不同省份铁合金企业来看,内蒙古负债总额成倍增长,贵州省绝对数最大,为72.9亿元,吉林省增速仅为2.6%;从不同规模省份铁合金企业来看,中小型企业负债总额增速较快,分别为42%和30.79%。
2005年铁合金 行业 流动资产比率为52.6%,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来看,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分别为69.3%、62.2%、69.7%,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股份制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偏低;从不同省份铁合金企业来看,辽宁和江苏省流动资产比率均超过了70%,内蒙古最低,仅为28.5%,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从不同规模省份铁合金企业来看,中型铁合金企业流动资产比率为43.8%,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2005年铁合金 行业 资产负债率为67.4%,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来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达到了108.9%,国有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有濒临倒闭的危险,股份合作企业偏低,为48.6,存在偿债风险;从不同省份铁合金企业来看,贵州省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存在倒闭风险,四川省也偏高,超过了70%,其他省份基本上长期偿债能力都有保障;从不同规模省份铁合金企业来看,小型铁合金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了70%,长期偿债能力较弱。
总体看来,不同所有制铁合金企业中其他所有制企业负债总额大、增速高、流动资产比率较低,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国有企业资不抵债,长期偿债能力极其弱;不同省份铁合金企业中内蒙古负债总额大、增速高、流动资产比率较低,短期偿债能力较弱,贵州省负债总额大,资不抵债,长期偿债能力极其弱;不同规模铁合金企业中中型企业负债总额增速高、流动资产比率较低,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