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1、醋酸
醋酸学名乙酸,分子式C2H4O2,醋酸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取醋酸乙烯单体(VCM)、醋酸纤维、醋酐、对苯二甲酸、氯乙酸、聚乙烯醇、醋酸酯及金属醋酸盐等。在染料、医药、农药及粘合剂、有机溶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之一。
2004年,我国醋酸生产能力约为135万吨。2005年,杨子乙酰化工扩容至35万吨,山东兖矿集团国泰化工公司20万吨装置7月投产。2006年江苏索普扩容至60万吨,大庆油田甲醇厂20万吨新装置投料运行,2006年我国醋酸能力达到210万吨。2007年上半年,Celanese在南京的70万吨大装置开始运行,下半年中石化BP南京合资的50万吨项目建成投产,2007年,我国醋酸能力大幅提高至330万吨左右。
随着国内甲醇法装置不断新建和扩产,预计到2010年甲醇法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t/a,如按90%的开工率计,产量将达到288万t。而乙烯法和酒精法醋酸装置因为规模小、成本高,将会完全关闭。随着新的一些醋酸大项目产能的陆续投产,预计2010年中国醋酸能力将达到503万吨/年,预计2010年中国醋酸需求量将达到313万吨/年。可以预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会使醋酸市场价格承受向下的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国内醋酸价格的迅速下跌。对整个醋酸 行业 都有一定的冲击。然而新投产的装置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因此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采用落后工艺的小装置。事实上,这些装置的开工率一直就很低,远未达到规模效益,而且生产成本高、污染严重,其出路只有关闭或停产。因此,大型装置的投产对于中国醋酸 行业 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预计未来几年,醋酸出口量将会增加。虽然,中国醋酸的需求量暂时还是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而随着各地采用先进工艺的大型装置陆续投产,市场供求逐渐趋于平衡,甚至会出现明显的供应过剩的局面。为了消化多余产量,中国会出口部分醋酸平衡供求关系。同时,中国的醋酸小厂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地被压缩,最终的结果是被市场所淘汰。总的来说,中国的醋酸 行业 正逐步走向成熟期,整个 行业 开始重新洗牌。醋酸 行业 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工业,正面临着国内市场新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国际市场大环境也为我国醋酸 行业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促进发展,是醋酸工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2、乙醇
中国担心通胀和粮食安全,限制乙醇 行业 的过热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控制国内乙醇 行业 的发展,因为担心玉米价格大幅攀升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并且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由于可耕种土地减少,导致乙醇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短缺,再加上进口难度较大,以及国家公司蜂拥投入政府一度支持的乙醇 行业 ,这推动了玉米价格大幅上涨,而且导致近月来国内猪肉价格大幅攀升。这也使得中国政府对待生物燃料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中央政府曾把生物燃料视为减少原油进口、以及确保农户收入的工具。但是发改委已经将2010年燃料乙醇产量目标从500万吨调低至200万吨。政府希望放慢乙醇
行业
发展速度,因为能源与粮食存在冲突。
目前政府已经冻结了在更多城市及省份推广乙醇汽油的计划。在已经实施乙醇汽油推广的地区,乙醇的掺混率定为11%。随着政府大幅下调乙醇产量目标,可能导致多个乙醇项目的前途岌岌可危,其中包括国有中粮集团的许多项目。中粮集团一直在努力提高乙醇产量,计划未来三到五年内在燃料乙醇项目投入超过10亿美元的巨资。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三大乙醇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目前中国政府授权的四家公司每年可以生产120万吨乙醇。玉米加工
行业
快速盲目发展将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这让政府感到非常担忧。中国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水源以及耕地资源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粮食供应依然紧张。中国也不能从国际市场采购到足够的玉米,因为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国内的乙醇
行业
将消耗更多的玉米产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乙醇厂投产运营,中国将面临原材料短缺问题,至少在技术成熟到足以可以使用农业废料来生产乙醇。乙醇厂的投建热潮可能改变美国衣阿华州和全国的玉米运输方式。整体来看,乙醇 行业 的发展可能导致玉米出口供应或者饲料玉米供应下降。乙醇厂投建热潮可能导致基差上涨。在玉米欠收的年份里,乙醇厂和其它依赖玉米的 行业 将竞争采购有限的库存,这可能导致玉米价格非常强劲。而这个局面对养殖户非常不利。如果玉米产量因为干旱或者洪涝欠收,海外买家不可能退出市场,他们可能会提高报价。乙醇厂可能会出现一两周玉米供应不足的情况。这意味着乙醇厂可能必须在玉米收割期间或者供应短缺期间积极收购玉米。玉米价格上涨可能对一些养殖户不利,他们可能不得不与乙醇厂和海外进口商竞价采购。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染料
世界染料工业格局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染料的生产和供应中心从欧美向亚洲转移。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纺织和印染等 行业 的发展,快速拉动了国内染料消费的增长。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内销和出口的双重拉动,也刺激了中国染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大大促进了染料生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染料产量以年均7.46%的速度持续增长,出口量以年均6.96%的速度增长。
染料工业生产的各类染料、荧光增白剂及有机颜料等广泛应用于纺织、食品、皮革、轻工产品、涂料、油墨等各个领域。染料最大的应用领域是纺织印染等 行业 ,其用量约占染料总产量的90%。
中国染料工业的发展形势呈现如下特点:
1)产量占世界六成
30年前,中国染料年产量在7万吨左右,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以及还原染料等高档染料产量很小。到2004年,中国染料的产量达到59.83万吨,占世界染料产量的60%左右,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最大染料生产国的地位;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225.2亿元和16.11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作为高档染料的分散染料增幅最大,年产量达到33万吨;另一类高档染料即活性染料,同样增长很快,年产量达到11万吨左右;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产量也比30年前有了很大增长。2005年,中国染料产量为64.09万吨(含有机颜料),比上年增长7.12%;销售收入2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4%。2006年全国染料、有机颜料产量88.19万吨,同比增长10.6%;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达310.92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下降22%;全年实现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3.2%,增幅同比下降了21%,重点企业和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从全 行业 看,亏损企业约占8%,主要是小企业和老的国营企业。2007年1-12月,中国染料总产量为142.6万吨,同比增加16.7%。
2)环保产品成主体
近10年来,中国染料工业把开发新型环保染料放到 行业 发展的一个显著位置。目前中国已成功开发了近300种新型环保型染料,占全部染料品种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环保型活性染料 研究 最活跃,最有效的手段是在染料分子中引入两个异种或同种的活性基,如引入一氯均三嗪基和乙烯砜基;环保型分散染料开发的重点在于取代过敏性分散染料,用新型二氨基化合物取代联苯胺及其衍生物。此外环保型直接染料的开发也是一个热点,如用三聚氰酰基作为桥基制得D型直接染料等。
3)品种门类齐全
近30年也是中国染料 行业 各种类别染料开发、产业化和生产增长最快的时期。无论是单一纺织纤维用还是混合纺织品用,各种染料性能都不断完善、门类齐全。特别是高档染料,如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弱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和还原染料等,都形成了相当大的工业生产规模,名列世界前茅。可以说,国外所有已生产的染料类别国内也均已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中国可生产的染料品种接近2000个,比较常用的品种在800个左右,比30年前增长了约7倍。进入新世纪,国内染料新品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初步统计,近30年中开发的染料新品有近1400种,其中近4年中开发的新品就有约300种。同时国内染料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不少产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4)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由于中国染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欧洲、日本等国染料产业的转移,中国近30年的染料出口增长很快,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染料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染料贸易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5年,中国染料出口量23.1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出口创汇7.56亿美元。2006年全国染料
行业
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染料进出口总量31.92万吨,同比增长7.9%;有机颜料进出口总量17.29万吨,同比增长18.5%。
2007年进口量为22.8万吨,同比增加2.3%;出口量为35.9万吨,同比增加14.3%。
尽管出口量连创新高,但中国染料出口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究其原因,除了受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发展趋缓的影响外,中国染料的品种和质量还满足不了国际市场需要、国内生产过剩、出口无序竞争和竞相压价等也是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染料出口的去向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出口到欧美的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染料的质量状况和水平。在中国出口的染料中,以分散染料的数量最大,2005年出口量为9.5万吨,居各类染料之首,出口效益稳中有升,说明中国分散染料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新兴基地不断壮大
中国主要的染料生产基地,已从原来的吉林、四川、湖北等地,转移到目前的浙江、江苏和上海,这3个省(市)的染料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85%,出口量接近全国的70%。全国10家年产量超万吨的重点染料企业中有6家分布在浙江、江苏,其中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化工集团公司和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都是世界级的染料生产企业,名列中国染料企业前三位。
6)产品结构有待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绿色染整工艺的 研究 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成功开发了小浴比染色、冷轧堆染色、湿短蒸染色等新技术。然而,新技术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有专用的环保型新染料。
目前,国内染料质量和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些高档纺织品印染所需的染料还靠进口,如纤维素纤维用染料的进口量,近4年的年均增速达到6.3%,而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国内染料的过剩与进口染料的增加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中国分散染料的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全世界市场的需要,但由于品种集中在4个低温型品种和5个高温型品种上,因此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出现一方面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又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此,‘十一五’期间,针对绿色印染新技术所需的专用染料新品种进行开发应用,改变传统纺织印染的生产模式,对提升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
目前中国染料工业的化学合成技术已有一定水平,但后加工处理技术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因此染料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国外对应产品的40%~70%。目前中国大多数染料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仍停留在德国上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上,或仅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进,完全独创性的生产技术不多见。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的催化技术,在中国染料工业中还不普遍,因此国内染料的单耗和质量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同时,目前国内还有近200家年产量小于500吨的小型染料生产企业;一些大中型染料生产企业’三废’治理技术和装置落后,污染比较严重。中国染料 行业 的厂家多、人员多、污染重及无序竞争严重,不利于提高 行业 的规模经济和整体技术水平,也不利于‘三废’的治理。
2、油墨
随着中国近十年包装 行业 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油墨产业也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十年前各印刷厂主要以胶印油墨为主,而现在已延伸到了溶剂油墨,水性油墨,UV油墨,丝印油墨,胶印油墨并存的格局。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包装业在追求印刷精美的同时,还突出了环保的概念,因此相对环保的水性油墨与UV油墨系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目前国内市场的高档包装 行业 以烟标印刷最具有代表性。不同的印刷厂其设备不同,因此油墨也不尽相同。从全国各大烟标定点印刷厂来看,胶印油墨和凹印溶剂油墨仍是主流;丝印油墨又细分为溶剂丝印和UV丝印油墨,而其中UV丝印油墨则主要针对一些特殊效果印刷——磨砂、雪花、皱纹、水晶等;水性油墨基本上还徘徊在市场的边缘地带;UV系列产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油墨发展到今天,溶剂油墨的量正在慢慢减少,胶印油墨基本上保持着稳定,UV系列产品和水性油墨则呈上升趋势,而上升最为明显的则是UV油墨系列。这主要体现在UV油墨印刷档次较高,且对设备的选择余地较大;它基本上可以在胶印、凹印、丝印、柔印等所有设备上印刷。而水性油墨只能在柔版或凹版上印刷,由于水性产品还需进口高档设备才能印出精细效果,且价格昂贵,这不是一般印刷厂所能承受的,因此目前水性油墨的市场还基本停留在中低档纸箱上面。由此看来,水性油墨要取得更大发展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