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8-2012年二甲醚 行业 相关政策展望
一、国家“十一五” 产业政策 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二甲醚产业发展壮大,二甲醚作为煤基清洁燃料替代石油产品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国家发改委正在 研究 制定促进二甲醚用于车用燃料以缓解汽柴油供应紧张的政策措施,我国二甲醚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为了给制定二甲醚产业发展政策作准备,国家发改委近日召开了二甲醚产业发展座谈会,就二甲醚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及替代石油类产品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了专题研讨。从化工 行业 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已掌握了从甲醇生产二甲醚的可实现大型化的全套技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现在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二甲醚生产装置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到40万吨的经济规模。从技术和市场需求上看,二甲醚产业的较快发展已具备条件,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 研究 制定促进二甲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据了解,对促进二甲醚用于车用燃料以缓解汽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目前国内汽车工业协会和几大汽车生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均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上海交大 研究 表明,二甲醚用作车用燃料可以很好地替代柴油用于压燃式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相比,二甲醚发动机优势明显,其功率比柴油机高10%~15%,热效率比柴油机高2~3个百分点,噪声比柴油机低10~15分贝。更大的优势是,它能实现无烟燃烧、超低排放,能满足欧Ⅲ甚至欧Ⅳ排放标准。2005年上海交大、上汽集团和华谊集团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以二甲醚为燃料的城市客车,这台客车一次加注燃料后可行驶300公里。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经把二甲醚汽车产业化列为清洁燃料汽车攻关项目,期望通过示范运行,在世博会之前形成1000辆以上二甲醚公交车的使用规模。
二、二甲醚相关 行业 政策发展态势
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上看,“甲醇”不仅是一个经济词汇,更是一个政治词汇。甲醇过剩不过剩、甲醇产业有没有未来,并不取决于市场,而是取决于国家能源政策。
甲醇能登上我国历史舞台,是因为我国能源遭遇了短缺危机。这个与国家能源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化工产品,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特殊身份,变成了一种“准战略物资”。于是有了与这个符号相关联的中国“十一五”期间4500万吨/年甲醇的战略
规划
,以及接踵而至的对产能过剩的担忧。
甲醇如果作为替代燃料大面积推广使用,甲醇的产能过剩将成过去时。从国家替代能源的战略高度来看,二甲醚对缓解我国进口石油液化气的需求压力将起到巨大的调节作用。如果在城市周边生产二甲醚直接供给城市管网,其社会效应将非常可观。但是,这些社会效益的产生必然会对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构成影响,单靠市场的力量显然难以推动。
美国对替代能源战略也曾热情有加。后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使得这场轰轰烈烈的替代能源运动销声匿迹。不过,对中国而言,现在的石油环境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也为甲醇作为替代能源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让甲醇企业看到希望的是,发展替代能源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也意味着,这个过程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也给了甲醇生产企业一个空前绝后的战略空间——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企业要想在这个空间生存发展将变得非常艰难。毕竟,我国目前既有的能源供给体系已经形成,对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的一点点改变,将付出惊人的成本,远非一个企业所能承载。
第二节 宏观因素影响
一、国家 产业政策 对二甲醚 行业 发展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正在 研究 制定促进二甲醚用于车用燃料以缓解汽柴油供应紧张的政策措施。这意味着二甲醚作为煤基清洁燃料替代石油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而政策的支持将使我国二甲醚产业的前景更加光明。G泸天化、G兰花、G天成、G百科等先后试水该产业的上市公司无疑将从中受益。
在高油价驱动下,政府已经不是能源替代的唯一推动因素,经济利益导向更成为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我国环保政策对二甲醚 行业 发展的影响
2007年8月21日建设部发布了编号为CJ/T259-2007的 行业 产品标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公告,批准该标准为城镇建设 行业 产品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标准的出台标志着醇醚燃料驶入快车道。在民用领域,二甲醚作为石油液化气(LPG)的替代燃料终于具有了合法身份,可以正式进入城镇作为替代燃料推广。该标准主要针对二甲醚100%替代液化气、天然气而制定的,二甲醚作为燃料需要专用燃气具。
国家标准委建议将此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补充制定二甲醚以20%比例掺烧液化气、天然气以及煤气的标准,并希望此标准与之前制定的标准共同上升为国家标准。二甲醚以20%掺烧,普通民用燃气具不需要更换,因而对二甲醚的推广更为简单、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