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玩具、文具等少儿用品的上游 行业 涉及广泛,以下以橡胶、塑料为其上游进行 分析 。
上游 行业 ——橡胶 行业
1、我国橡胶产业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优势种植区域,组建了海南、云南、广东三省天然橡胶集团公司,进一步推进天然橡胶产业化经营。我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已达87.5万公顷,年产量达5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胶量均居世界43个产胶国家的第五位。中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天然橡胶产业体系。
2008年,受金融危机和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国泰国政局动荡的影响,我国橡胶产业受到极大冲击,橡胶价格持续大幅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大多数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产胶国出口都面临严峻的形势。
目前,天然橡胶的主要消费方向是轮胎,占全部消费量的60%左右。而美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27%,居世界第一位,是全球最大的轮胎消费国,金融危机对汽车消费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世界天然橡胶市场。
2、进出口
2008年1~7月我国天然橡胶累计进口96.3万吨,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1.4%;价值24.1亿美元,增长45.3%;进口均价2498美元/吨,增长30.4%。其中7月份当月进口13万吨,下降12.7%;价值3.7亿美元,增长19.1%;进口2846美元/吨,增长36.4%。其进口主要特点有:
1)逾6成为加工贸易进口。1~7月,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天然橡胶62万吨,增长3.9%,占同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64.4%;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天然橡胶14.3万吨,增长9.2%,占14.8%。
2)几乎全部自东盟进口。1~7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天然橡胶94.3万吨,增长9.8%,占同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97.9%。其中,自泰国进口44.8万吨,增长13.8%;自马来西亚进口23.9万吨,增长0.2%;自印度尼西亚进口19.6万吨,增长9.7%。
3)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口主力。1~7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天然橡胶41.5万吨,增长13.9%,占同期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43.1%;私营企业进口24.8万吨,增长46.7%,占25.8%;国有企业进口23.2万吨,下降19.3%,占24.1%。
4)进口均价快速上涨。上年以来,我国天然橡胶月度进口均价一路上扬,2008年4月份首次突破2500美元/吨,之后连续4个月维持高位运行,7月份当月进口均价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56美元/吨,同比上涨36.4%,环比上涨10.7%。
2008年以来我国天然橡胶进口均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有:
1)当前天然橡胶主产国建立国际橡胶合作集团,通过采取供应管理、减少出口以及鼓励本土深加工等措施,控制天然橡胶国际市场,提高其价格话语权,促使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在高位运行。
2)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使得原本作为天然橡胶替代品的合成橡胶价格水涨船高,进一步支撑了天然橡胶价格的走强。
3)目前我国天然橡胶年消耗量超过200万吨,而国内年产量不足60万吨,自给率跌破30%的安全线。2007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占全国总消费量比例更是高达75.6%。2008年我国国内主产区由于受到前期病害和灾害天气的影响,天然橡胶产量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大量的进口需求也拉动了价格的上升。
为此建议:一是强化天然橡胶产业布局,建立天然橡胶储备和预警机制,提高天然橡胶的自给率;二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上”,通过控股、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合作开发橡胶资源,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实现稳定的进口来源保障;三是充分利用废旧橡胶资源,大力发展废旧橡胶循环利用产业,缓解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现状。
3、发展趋势
最近4年间,我国橡胶 行业 通过加大品牌培育,积极推进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使国产橡胶制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未来5年,中国橡胶业要力争通过努力,跻身强者之列。
轮胎、摩托车胎及自行车胎、输送带、胶鞋、乳胶制品、助剂、炭黑、再生胶和钢丝帘线等是我国橡胶制品的主导产品。近几年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紧紧抓住名牌培育这一工作重点,在这些主导产品的重点企业中先后开展了质量授信和品牌推荐活动,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增强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橡胶 行业 已培育了31个中国名牌产品,它们主要分布在全钢子午胎、高强力输送带、摩托车胎、运动鞋、旅游鞋、安全套和V带7个领域,是市场的领跑者。以全钢子午胎为例,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达75%左右,其中有一半市场被10个中国名牌产品占有。
我国是世界第一橡胶消费大国,主导产品中多数产量居世界第一。目前外资正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加快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渗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形成中国名牌的群体优势,才能与大的跨国公司相抗衡。
下一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将以《橡胶工业’十一五’科学发展 规划 意见》和《橡胶 行业 ’十一五’实施名牌战略的 规划 意见》为指导,继续引导全 行业 加快自主创新、产品结构和产品优化升级换代的步伐,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和争创中国名牌。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橡胶 行业 主导产品都有自己的中国名牌,形成一批强势企业,促进中国橡胶工业由大走向强。
上游 行业 ——塑料 行业
中国的塑料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在世界各国塑料制品产量排名中稳居第二位,已经成为世界塑料大国。从合成树脂看,中国合成树脂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倍以上。我们预计,中国塑料 行业 未来发展趋势有三个方向:第一,塑料建筑材料和新型包装材料将成为塑料工业迅速增长的主要领域;第二,未来塑料在家电 行业 和汽车 行业 的应用空间非常广阔;第三,改性塑料在 行业 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塑料 行业 发展的支持,以及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塑料 行业 支持,我们长期看好塑料 行业 的发展,给予 行业 “增持”的投资评级。
1、塑料工业增长快速
由于塑料的众多优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塑料工业在当今世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塑料制品的生产在世界各地都以惊人的高速度发展着。2004年世界塑料总产量达到2.12亿吨,比2003年增长5%,亚洲、欧洲和北美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4.4%、30.7%和25.9%。从2003年开始,亚洲塑料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由于塑料的优越功能,其对钢材、铝材、木材和水泥等其他材料的替代仍在继续,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2003年世界塑料产量为2.06亿吨,比上年增长6.2%。同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2%,塑料的增速超过了GDP增速。1999-2003年,世界塑料年均增长率为5.02%,同期世界GDP的增速是2.43%,世界钢产量的平均增速为1.83%。世界塑料需求的年均增长率是同期GDP增长率的2.06倍,是钢产量增长率的2.75倍。
海关统计显示,自2001年至2005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25%,2005年出口总额达166亿美元,占其工业总产值的1/4强。从合成树脂看,中国合成树脂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倍多,进口产品占据半壁江山。1990-2004年,我国五种通用树脂表观消费量的年增长率为19.0%,是同期GDP年均增长率(9.3%)的2.04倍,其中聚乙烯产量增长率为13.5%,聚丙烯为21.7%,聚氯乙烯为14.4%,聚苯乙烯为30.1%,ABS为45.9%。ABS产量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同期聚乙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7.2%,聚丙烯为21.0%,聚氯乙烯为18.0%,聚苯乙烯为20.4%,ABS为32.7%,聚丙烯和苯乙烯树脂有更快的消费增长速度。1990-2004年,国产树脂的平均满足率为49.5%,进口树脂占据了我国通用树脂市场的半壁江山。
2、区域特征显著
从塑料制品产量的地区分布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具有明显的优势,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的产量合计1041.8万吨,占全国塑料制品总产量的56.4%。
从各省塑料制品分品种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看:广东省的塑料薄膜、塑料包装箱及容器、日用塑料制品、其他塑料制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浙江省的塑料棒管材、塑料人造革、塑料合成革位居全国之首;江苏省的泡沫塑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辽宁省的塑料板片材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山东省的塑料丝及编织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总体而言,中国塑料制品 行业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生产地区基本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和我国主要工业的空间布局特征相似。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今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所生产的塑料制品的比重将有所加大,但由于交通状况短期内难以发生明显改观,塑料制品 行业 空间布局特征也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
3、工业化进程支撑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态目标和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要想在21世纪成功地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走工业化之路。可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工业化阶段有多种判断标准,不同标准得到的结果稍有不同。按照有关学者王梦奎的 研究 ,从收入水平看,2001年我国人均GDP按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为3772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水平看,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2.9%,工业占GDP比重为45.9%,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但从就业结构看,200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50%,第二产业为21.4%,第三产业为28.6%,只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已完成以原材料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向高加工度阶段转变,一般加工业比重较高,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比重较低,表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即使在工业化进程结束时化工产业仍有可能高速增长;作为化工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子 行业 ——塑料 行业 ,长期来看,也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
4、消费结构升级拉动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GDP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整体上已从“八五”时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与意大利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都曾经做过全国社会阶层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基本上认定,中国的“中间阶层”人群数量大量增加,已经占总体人口的15%—18%左右。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将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是购买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儿”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小康阶段。
目前城镇较高收入户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情况为我们指明了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升级的方向。
第一,尽管低、中、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相差2—3倍,但是对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普通电话、成套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异并不大,除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外,这部分产品的消费很难出现爆发式增长。
第二,无论是从低收入家庭到中等收入家庭,还是从中等收入家庭到最高收入家庭,对健身器材、空调器、家用电脑、现代厨房用品、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消费品的拥有量都会成倍增加。这些区别于传统耐用消费品的新千元级消费品是近几年推动城镇耐用消费品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未来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的热点。
第三,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汽车拥有量差别不大,而高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差别明显,这表明家用汽车的消费者仍然主要是消费观念较新的高收入群体。有数据显示,当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时,家用汽车拥有量开始迅速增加,2004年这一群体大概占城市家庭的40%左右,家庭汽车平均拥有率为4.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购买家用汽车,现在对汽车有消费能力的家庭对汽车的购买量也会明显增加,家庭汽车的消费有望从导入期进入快速推进期。可以预期汽车仍将是城市高收入阶层耐用消费品消费的一个重要亮点。
塑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因此,应用领域日趋广泛,特别是在家电和汽车领域,塑料制品在产品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塑料 行业 发展的支持。
2008年中国塑料制品 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近1.63万个,累计完成产量达到3,713.79万吨,总产值达9,638.36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塑料 行业 整体同比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态势仍较乐观。
2008年中国塑料制品 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近1.63万个,累计完成产量达到3,713.79万吨,总产值(现价)9,638.3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0.10%和20.86%,其中产值占轻工 行业 10.26%,排名第三。
2008年1至11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306.74亿元人民币,利润342.57亿元人民币,利税总额549.63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9.48%、11.48%和16.50%。
进出口方面,2008年中国塑料制品进出口仍保持增长,出口增速与2007年持平为15.52%,出口额269.14亿美元;进口增幅同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仅增长6.62%,累计进口119.32亿美元。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下游产业——零售 行业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达到新一轮消费增长上升周期的顶点,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也进入同期性下行拐点,消费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慢。这次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许多方面对中国零售业、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变化起到较大的催化作用。同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挑战和机遇,也使得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战略性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零售业、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加速
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又好又快增长,近几年来我国持续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政策。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主要原因就是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使对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充分,同时,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1.6%,实际增长14.8%的创水平的高速度,看到了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效果和希望。因此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出台了以扩大消费为核心、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规模和力度都是空前的。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入战略转折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持续加速,将对零售业开拓、创造更大空间,将促使中国零售业产生新的变化。
2、网上购物进入高速增长期
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高速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增长23.4%,53.3%和41.9%,2008年上网人数达到2.98亿,上网人数的快速增长,加之网上购物便利性和安全性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网上购物爆发式增长。据艾瑞咨询调查,2008年中国网购注册用户达1.2亿,同比增长185%,2008年网上销售额在2007年增长90.4%的基础上又强劲增长128.5%,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达1200亿元。从目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看,我国网上销售进入高速增长期,其原因:一是就业压力促使网上开店人数快速增长;二是80后、90后这一网上最大购物群体的购买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3G服务的提供使网上开店、网上购物更加便捷。网上购物的高速增长,将有力地带动零售业、物流、金融、IT等相关 行业 的发展。
3、新能源、3G、农村家电等成为新一轮消费增长热点
从历史发展看,每次大经济危机,都会出现新的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1928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以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带动了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1987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之后,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新经济拉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后,从我国来看,新能源、3G、农村家电等将带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由于石油资源日益短缺,而对能源的需求却在快速增长,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推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新能源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2008年我国3G牌照正式发放,根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家企业3G网络建设计划,三年内建设投资预计4000亿元,各自3G用户计划发展目标均达到5000万户左右;家电下乡政策持续实施,中央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将推动农村家电增长速度加快。新能源、3G、农村家电等成为新一轮消费增长热点。
4、金融危机引发 行业 整合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零售业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零售业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将引发全球零售业震荡,促使零售业整合规模加大。其表现:一是零售业经营困难、破产企业增多,推动收购重组速度加快,规模加大;二是引发人力资源整合,人才流动规模增大;三是对成本进一步缩减,更加关注风险管理,促使对供应链加快整合和优化;四是零售渠道整合,零售渠道多样性,工商企业网上店、专卖店快速发展。
5、低端市场规模加大
经济衰退,造成失业人员增多,居民收入增长减弱,购买力下降。居民节省开支是在经济危机中最突出的消费行为,消费大幅下移,2008年大型零售企业销售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中小零售业增长速度大幅提高,是对消费下移的鲜明例证。危机期间失业增长、就业压力加大,自我创业小商店的数量也会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下移,小型或个体零售店的增多,推动消费品低端市场规模扩大,同时一些新模式零售业态也会走上市场。
6、2009年将是外资零售企业最活跃的一年
2009年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内资零售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相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市场竞争力将有所减弱,这为外资零售企业提供了借机加快市场扩张的好机遇,2009年将成为外资零售企业最活跃的一年,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外资零售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加快低成本扩张,加快开店速度,重点是二、三级城市;
二是,外资零售企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并购力度;
三是,外资零售企业利用资金、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加大低价促销力度;
四是,外资零售企业利用资金、品牌、管理优势,加快人才的网纳。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