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球市场环境
一、国际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发电设备 行业 发展非常迅速,以燃烧矿物燃料为动力的发电设备订单大量增加,虽然长期以来采用的蒸汽涡轮机(通常是以煤或石油为燃料)发电技术仍然占了全世界发电能力的大约一半左右,但燃气涡轮机在总发电量中所占的份额在逐步增多。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电设备的销售额可达到300亿~400亿美元(包括生产成本),其中,大多数是蒸汽涡轮机和燃气涡轮机。同时,每年维修现有发电厂设备、提供零部件的费用也可达250亿美元。目前,全球发电设备工业的发展氛围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好,支持这种乐观气氛是去年以燃烧矿物燃料为动力的发电设备订单获得大丰收,这些设备占了所有发电设备的80%~90%。目前全球订购发电设备的总装机容量可达1155亿瓦。其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占的份额最大,为32%;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占20%;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占17%。去年,北美发电设备市场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总额的50%;亚洲、澳大利亚和中东地区占了销售总额的33%;相比之下,欧洲的电力 行业 不很活跃,只占销售总额的9%。目前亚洲各主要国家纷纷推行电业自由化政策,开放民间兴建电厂,且以中小型规模发电厂为主,因此小型水力及火力,汽电共生电厂等发电机(组),未来在亚洲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世界上先进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主要在丹麦(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占世界市场一半份额)、德国和美国。德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机组台数及容量最多的国家,也是风力发电技术领先的国家,其风力发电技术的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趋势。增大单机容量、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风力发电成本是风力发电技术的改进目标。影响单机发电容量的物理参数包括叶轮直径和轴心高度。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能生产MW级风力发电机组,随着近海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3~5MW级的风力发电机组在市场中的比例日益提高。
二、国际市场需求结构 分析
全球发电装机快速增长,中国因素是最主要的增长动力。全球电力到2010年全球装机容量将达45亿千瓦,比2000年末净增11亿千瓦,其中45%的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分布在亚洲,而亚洲市场的最重要增长源是中国市场,估计“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3.5亿千瓦。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外电力设备市场需求也相当强劲。仅印度一个国家,年均电力设备缺口即高达1500-2000万千瓦,而另外考虑东南亚、巴西、中东等国家的电力设备市场需求,中国发电设备企业能够获得的海外市场订单总额可达年均2000万千瓦以上,海外市场的拓展完全可以延续三大动力集团的持续增长,从而打破国内 行业 周期的僵局。预测全球发电设备年需求量500-600亿美元;输配电设备也应在400-500亿美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全球主要供应商
1、日本三菱电机
三菱电机长期以来建立起的全球网络将旗下各公司、 研究 机构及制作所连为一体, 为各事业部门提供的技术信息及资料, 在各部门创造一流产品的过程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菱电机在保持公司在工业及重电设备、卫星、防御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汽车用电子用品、空调、通风设备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在移动通信设备、显示设备、显示装置技术及尖端半导体等领域的世界市场份额。此外,三菱还将致力于拓展新的事业领域, 特别在环境保护和净化水质等领域取得了成功。
2、ABB公司
ABB(www.abb.com)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致力于为工业和电力 行业 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提高业绩,同时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ABB集团的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04,000名员工。ABB集团位列全球500强企业。集团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并在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ABB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 勃法瑞公司(BBC Brown Boveri) 在1988年合并而来的。
ABB在中国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在输配电、自动化产品和系统等方面都建立起了强大的生产基地。业务包括完整系列的电力变压器和配电变压器;高、中、低压开关应用;电气传动系统和电机等。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电力 行业 。ABB追求卓越质量,其企业和产品均已成为业内的基准。 ABB在工程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表现在金属、制浆、化学、生命科学、汽车工业、电力 行业 自动化以及建筑系统等多个领域。ABB在中国参与了众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如三峡电站建设和输配电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北京奥运工程中的首都国际机场的改扩建项目、变电站项目、轻轨项目等。此外,ABB还为亚洲最大的石化项目-上海赛科、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通用汽车、宝钢等众多客户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或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
3、西门子
西门子发电集团(PG) 是中国电力 行业 建设高效、环保发电厂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忠实伙伴。通过与中方合资伙伴的共同努力,西门子发电集团在大容量、先进的蒸汽电站领域获得了市场第一的位置。2004年10月,集团在中国燃气轮机市场取得突破,与上海电气有限公司结盟,赢得为4家国内联合循环电站提供9台燃气轮机的合同。西门子赢得的合同金额约为22亿元人民币。集团随后还成立了上海西门子燃气轮机部件有限公司,总投资5.8亿元人民币,主要为西门子最先进的燃气轮机生产核心部件。第一台本地组装的燃气轮机于2005年8月交付。总的来说,集团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在工业应用领域,2005年4月,一个新的合资企业—西门子工业透平机械(葫芦岛)有限公司—在辽宁成立。2005年12月,西门子赢得了一份合同,为位于新疆的中国最大规模的乙烯工程提供6台压缩机和3台蒸汽轮机。 在服务领域,集团还与中海海南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电厂燃气轮机运营服务合同,为其位于海南洋浦的电站提供服务。通过在2004年底收购Bonus Energy A/S,西门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风力发电领域。在中国,共有88台西门子(Bonus)风机安装在新疆、内蒙古、海南和福建等地的8个风力发电厂里。
作为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西门子输配电集团(PTD) 活跃在中国输配电 行业 的各个领域。通过收购VA Tech的输配电部门,集团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集团的任务是确保电能从发电厂安全、高效地传输给消费者。该集团的创新技术保证了电能在长距离传输时能源损耗降至最低。集团旗下的11家运营公司主要生产空气绝缘和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断路器、变压器和陶瓷真空开关管等。2005年6月,集团成立了深圳西门子中压开关有限公司,为中国南方市场生产中压开关设备。将能源从中国内陆地区运送到能源缺乏的沿海地带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集团在输配电业务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2004年9月完成了贵—广高压直流输电线的调试,比预期提前了6个月。这也是全球第一条运用了西门子先进的光控制半导体闸流管技术的输电线,能确保一千公里以上的远距离、低损耗输电。集团最近还获得了建设第二条贵—广高压直流输电线的合同,该输电线计划于2007年投入使用,这是集团在中国的第四个HVDC输电项目。
4、美国EMERSON公司
Emerson 是全球风力发电系统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我们也将该技术拓展到中国。在西安,来自Emerson 所属子公司利莱森玛和网络能源的中国工程师们,正紧密合作以开发更新、更高效的系统,这些系统是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这是一个中国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在扩大交流发电机的功率范围,从而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适用于大小不一的风车。把我们的生产和工程研发资源置于中国,将使我们在这一重要项目上反应迅速,帮助中国更多地利用风力发电。
Emerson另一项集合了世界级节能及环保技术的产品,是谷轮数码涡旋技术。该技术对中国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供暖和空调方面,它也是我们环境优化技术的核心技术。我们把数码涡旋技术视为帮助世界应对制冷、能效领域新标准的创新科技。这项技术不但深受消费者欢迎,它的高能效特点还为解决中国电力短缺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国内市场环境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环境及政策 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规模目前已跃居世界第5位。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大而不强,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明确主要任务,实现重点突破
国务院已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提高这些领域的装备制造水平,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要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效果明显。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尽快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同时要以点带面,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2、继续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
要正确引导装备制造企业跨地区、跨 行业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规范跨国公司并购行为,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在改制重组中,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多年来形成的研发制造体系、市场份额和自主品牌。
3、扩大对外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研发人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4、加强组织协调,狠抓贯彻落实
国务院已批准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抓紧 研究 制定相关 规划 ,出台配套措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鼓励企业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各地要搞好协作配合、健全工作机制, 行业 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
二、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业发展环境及政策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我国是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保持国民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电力 行业 应当保持一定的发展水平。因而,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力 市场发展 前景广阔。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供应的紧张,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作为电力上游 行业 的电力设备 行业 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些国外企业也看中我国电力短缺带来的商机,纷纷和国内企业合作或扩展在华业务。电力的短缺使得发电机销量看好,一些企业的定单甚至排到了2007年;发电机的进口也出现增长的趋势,但是伴随着进口数量的增长,进口也存在问题及隐藏着一定的隐患。我国发电机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从企业性质看,企业多为股份制企业。我国发电机小型企业较多,大中型企业较少,且多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经济全球化对电力工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电力工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所需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会有所增加,既可弥补国内某些设备品种和数量的不足,又可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增强国内制造先进设备的能力,推动国内电力设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电力 行业 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外商在我国电力领域的投资将会进一步扩大。
三、全 行业 "十一五"整体 规划
实力提升,增长点转换发电设备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大型火电、水电设备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基于能源结构多元化调整以及环保、节能等几方面因素考虑,未来我国火电的比例将持续下降,发展的重点为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十一五”期间,水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当发展核电”转变为“积极发展核电”,增长点转换。
四、中国发电机及发电机组 市场发展 现状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将在15%左右,全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在1.3-1.4之间,全年投产装机规模将超过9000万千瓦。2007年后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保持在6000万千瓦以上,比2006年减少4000万千瓦。这预示着整个发电设备 行业 的增长速度将回落到一个合理水平。2006年1-12月,全国汽轮发电机组累计产量为95,830,374.00千瓦,比2005年同期增长21.64%;2006年1-12月,电站汽轮机全国生产总值为91,737,300.00千瓦,比2005年同比增加了17.76%;2006年1-12月,全国电站水轮机总产量为2,998,746.00千瓦,比2005年同比增加了47.64%;2006年1-12月,全国水轮发电机累计产量为19,224,474.00,比上年同期增长49.57%;2006年中国汽轮机进口数量及金额呈小幅度上升趋势,进口数量为42,110,770.00台/千瓦,比2005年同期增长5.4%;用汇711,098,360.00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006年,中国汽轮机出口数量及金额不断上升。2006年出口数量为13,677,638.00台/千瓦,比2005年同期增长14.7%;创汇174,211,485.00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1%。2006年,中国水轮机、水轮及其调节器进口数量为10,595,241.00台/千瓦,用汇154,989,330.00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8%。2006年,中国水轮机、水轮及其调节器出口数量为10,125,180.00台/千瓦,创汇69,669,512.00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38.0%。
中国是全球风能发展前途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家发改委的 规划 ,到2020年,我国风力发电能力将达到3万兆瓦;另外,我国是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总量居世界首位,水力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新兴能源设备制造业将大有可为。2007年正在电力企业一片欣欣向荣的同时,国外电力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国家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等等,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确实压力重重,如何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所有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五、发电机及发电机组 市场发展 中存在的问题
1、受“上大压小”政策影响,发电设备 行业 生产小机组的企业订单明显减少。
2008年年初国家针对电力工业提出“上大压小”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国务院转批国家发改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区、各部门都展开了紧锣密鼓的“上大压小”工作。受此影响,发电设备 行业 中生产小机组的企业(包括生产小型电站锅炉、小型电站汽轮机和发电机的企业)已出现了订单明显减少的现象。国内一家为6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配套生产汽轮机的公司,其2007年1季度报表反映出本年累计订货量同比减少了15.4%。
2、大型铸锻件受制于国外,或将长期困扰发电设备企业
由于国内加工能力不足、成品率低,产品质量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国内企业生产的60万千瓦以上发电设备所使用的大型铸锻件(如汽轮机缸体、转子,发电机护环、转子、大轴以及水轮机净板、转轮大轴等),绝大部分都一直委托国外加工制造,或者直接从国外购买。近年来,铸锻件不但加工费用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其供货数量和交货期也日益受制于国外,成为国内发电设备企业短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难题。
3、主要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致使电工 行业 成本上升但利润率下降
电工 行业 大量使用的主要原材料铜、铝等有色金属以及硅钢片等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震荡状态。以铜为例。尽管从国际上看,2007年其供应量及国内供应商的进口数量均有所增加,但由于需求的同步增加,市场价格始终未能摆脱60000~70000元/吨的高位。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电工 行业 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对发电机、汽轮机、水轮机和电站辅机 行业 25家骨干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1季度,这25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76个百分点。
4、扩大进口及进出口关税调整给电工 行业 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不容忽视
在2007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进口的政策措施中,去年刚被列入《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版)》中的很大一部分电工产品,如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等,被列入了扩大进口的范围。这将对电工 行业 带来不小的冲击。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国内发电、输变电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内产能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剩”。目前国内电力建设发展很快,供需基本平衡,2008年后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可能出现任务不足、能力过剩,产能闲置的情况。扩大发电设备进口,无疑会使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此,从目前发电设备 行业 的实际情况看,扩大进口的重点应放在国内尚不掌握的先进技术、尚不能生产的大型关键件以及国内不能满足需求的有色金属原材料上。
第三节 国内外差距及对策
一、差距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国,但远非设备出口强国。我国的设备研发能力,如集成技术、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资金实力、规模、管理及产品性能、质量上均有差距,尤其在满足节能降耗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同时,国内发电机企业出口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国发电制造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研究 和掌握核心技术,着力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近年来我国发电机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国外差距依然明显。专利数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数量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利用专利数量作为指标来考察国内发电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跨国公司的差异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变化。
二、对策或建议
1、制订和实施振兴发电机工业的法律法规,推动我国发电机工业迅速发展
国家应当以立法形式确保发电机工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发展,尽早制订和实施振兴发电机工业的相关法律。在制订的法律中应明确振兴对象、制订振兴计划、确保资金和企业行为这四个环节及其运行机制,以确保我国发电机工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产业政策 的权威性、系统性、持续稳定性和协调性。国家对于发电机工业中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领域和大型企业的产业重组,不仅应给予政策支持,还应给予行政指导,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在振兴发电机工业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制订并实施振兴发电机工业的 产业政策 、专项实施计划。
2、高度重视并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
为确保振兴发电机工业相关法律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国家应当制订加强以发电机工业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法律和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确保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实施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强发电机工业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法律,应明确国家、产业、地方团体、大学及企业在加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方面的责任,决定相关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国家产业技术战略明确我国在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重点技术领域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各主要 行业 应以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为指导,制订本 行业 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
3、制订相应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并营造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
政府应当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外部环境,营造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提供企业健全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此,政府要彻底转变职能,改革与企业相关的诸项制度;制订一系列公平、公正的法令、法规,保护合法竞争,主要采取计划、指导、金融税收等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宽松的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事业创新和经营创新的环境条件。另外,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并通过立法和必要的干预,克服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多边规则维护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