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
一、宏观经济形势 分析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
2006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比2005年上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2006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3%。2006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我国外贸出口保持较高增长,2006年上半年出口4285.9亿美元,增长25.2%,增幅比一季度的26.6%低1.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
1、经济增长较好较快
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应该说比较好,也比较快。但这种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虽然2006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9个百分点,但是和前两年相比,加快的程度也还是有限的。2003年一季度、四季度的GDP增速也都达到了10.7%、10.8%。
至于说比较好,主要体现在上半年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6年1至5月份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7个百分点。此外,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物价上涨比较温和,农业生产形势也较好。
2、不能对通胀掉以轻心
2006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但是CPI同比却仅上涨1.3%。经济高增长低通胀,这正是每一届政府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我们要对价格的上涨保持高度警惕,不能因现在价格涨幅还比较低,就掉以轻心。
CPI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涨幅比去年低。但是,目前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涨幅都不算低。2006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上涨6.1%。
不仅如此,动态地看,CPI在2006年4月、5月、6月同比分别增长1.2%、1.4%、1.5%,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都是逐月上行。这必须引起重视,事实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从长期看,最终总是要导致通货膨胀的。
3、要严控土地和信贷
2003年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CPI上涨1.2%,信贷规模超过目标67%。2006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CPI上涨1.3%,信贷规模达到计划目标的87%。对比两组数据,何其相像。
由于2003年经济的高增长,中央在2004年一季度开始了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虽然2005年底政府已经开始了对11个产能过剩部门的调控,2006年上半年央行也运用了加息等手段,但更严厉的调控措施仍可能在不久后到来。
二、政府对产业的政策及影响 分析
从2004年开始,国家取消对天然橡胶(加工贸易类)进口配额的审批管理。今后,凡需天然橡胶进口(加工贸易类)配额的企业,只需到当地外经贸部门登记便可直接办理进口手续,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同时这也是入世后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职能的体现。
第二节 橡胶零件制造 行业 全球发展状况及趋势
一、 行业 的发展状况
全球五十强企业生产的橡胶制品主要是汽车配件。世界上最大的13家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以及前五十强中的三十九强,其销售收入主要来自汽车制造业。
在前五十强中有六家主业为轮胎制造,它们分别是普利司通公司、大陆公司、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住友橡胶工业公司、横滨橡胶公司及东洋轮胎橡胶公司。此外,特雷勒堡公司及卡莱尔伙伴公司也有较大的轮胎股份。
在前五十强中,美国企业最多,达16家;日本和德国紧跟其后,分别占13家和8家。在美国公司中库珀标准汽配公司为老大,销售收入为18.5亿美元,排名世界橡胶制品商第六位。再其后是英国4家,法国、意大利、法国及瑞典各2家,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瑞士各一家。
二、当前 行业 发展特点
1、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技术进步越来越受重视
世界橡胶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劳动费用高,社会对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严,迫使企业力,快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因而促使各大橡胶公司越来越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以增强竞争能力,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充实科研开发人员,大力开展各项研制开发工作。
各大橡胶公司的科研开发经费,一般都占其销售额的3%-5%,而且通常是金额逐年增加。例如韩国轮胎公司的科研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4%。在科研开发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在充实。科研人员大约占员工总数的5%。在激列竞争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品换代加速,设备更新加快,效率低、产品旧的老厂破产,效率高、技术先进的新厂涌现,落后的企业遭兼并,先进的、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更集中。
2、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严格限制对橡胶制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公司都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大力研制开发新产品。例如近年问世的超低滚动阻力的绿色环保型轮胎、泄气下仍能行驶的安全轮胎和总里程可达100多万kM的高里程载重轮胎等。利用各种具有特殊的光、电、磁、声、热、吸水等功能性橡胶材料,以及复合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制造的各种新产品发展十分迅速。而直接为高新技术服务的硅橡胶按键、家电橡胶配件和办公设备用橡胶制品等的发展也很快。
近年来对橡胶制品应用的新领域也在努力开拓。例如汽车安全气囊、建筑物减震橡胶支座、筑路用橡胶和汽车防撞部件等,都在开始应用。
3、大力推进生产自动化,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轮胎自动化生产系统,可节省80%的人力,占地面积节省90%。倍耐力公司在意大利米兰的轮胎厂,全自动化生产P4000和P6000轿车子午线轮胎。固特异公司和大陆公司也各自开发的全自动化生产技术用于轮胎生产。
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加速了轮胎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步伐,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轮胎、翻胎和胶鞋等制品生产中,正逐渐使用机器人进行作业,单机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为进一步加强实力、扩大市场,国际化、集团化、专业的趋势增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橡胶工业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轮胎工业的竞争激烈,因而橡胶制品生产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强、兼并、联合、集团化一直在发展。
大橡胶集团公司先后兼并了美欧一些有名的公司,例如:曾居世界前列的尤尼劳埃尔和固特里奇公司,合并后被米其林兼并;曾一度居世界第二位的费尔司通,被普利司通轮胎公司以26亿美元收购;举世闻名的通用轮胎公司被大陆兼并,住友则兼并登录普,倍耐力也兼并了阿姆斯特朗等。从效果看,普利斯通和米其林兼并运作比较好,有的则不大理想。但这些兼并都是以市场拓展为基础,以实现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为目的的。
专业化生产有助于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欧美各大橡胶公司专业化生产水平一直在提高,新建的轮胎厂基本上都是生产某类产品的专业化工厂,法国和美国专门生产某类输出的专业化工厂已占45%以上。
三、全球市场环境 分析
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日本经济稳步回升,主要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经济失衡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
预计06年全球经济增长4.9%,比2005年9月的预测调高0.6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分别增长3.4%、2.0%和2.8%,比2005年9月的预测分别调高了0.2、0.2和0.8个百分点。
1、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2006年一季度,季节调整后的GDP环比折年率增长5.3%。就业状况持续改善,2006年1-3月份失业率分别为4.7%、4.8%和4.7%,明显低于2005年同期水平。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增加,一季度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7%,比上年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1-3月份达196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1.1亿美元。
2、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
2006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2.0%。就业状况有所改善,1-3月份失业率分别为8.2%、8.2%和8.1%,仍处高位。
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月均同比上涨2.3%,高于上年同期2.0%的水平,其中1-3月份同比分别上升2.4%、2.3%和2.2%。一季度,贸易逆差为116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58亿欧元顺差。
3、日本经济稳步回升
2006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3.1%。失业率呈下降趋势,月均同比上涨4.2%,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3月失业率分别为4.5%、4.1%和4.1%。一季度CPI同比上涨0.4%,而上年同期为-0.2%,其中1-3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0.5%、0.4%和0.3%。扣除生鲜食品的核心CPI各月同比均上涨0.5%。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56万亿日元。
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亚洲的中国香港、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拉美地区的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和委内瑞拉等经济体均取得较快的增长。初级商品价格上涨使俄罗斯以及中东的部分国家受益。
四、主要 行业 企业
橡胶 行业 四大巨头普利司通、哈钦森、佛雷依登贝格和大陆年销售额都在30亿美元以上,依然领跑50强。
多年一直位居世界前列、2005年度排名第3的普利司通重回榜首,销售额为31.75亿美元,同比增长
15.5%。
连续4年位居榜首的法国哈钦森,尽管销售额增长了4.3%,达到31.30亿美元,但仍以450万美元的差距退居第2。
德国佛雷依登贝格销售额30.60亿美元,年增5.7%,由第2退到第3。
德国大陆由于2004年收购了位居第15的凤凰,2006年又收购了劳伦斯,再扣除2005年卖掉的密封事业部,年销售额从21.60亿美元剧增至30.00亿美元,排名由第6跃到第4,首次进入四巨头行列。
英国汤姆金斯销售额28.85亿美元,仍排第5;瑞典特雷勒堡销售额28.47亿美元,由第4下降到第6。日本东海由于本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畅销、在华企业快速发展,销售额达到21.19亿美元,年增28.4%,排名由第9升至第7。美国派克-汉尼芬虽然本土销售额增长不大,但由于购进了德国塞尔橡胶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生产设备(销售额0.8亿美元),以19.5亿美元仍然排名第8。日本NOK(油封)入股佛雷依登贝格,并在北美、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经营合资企业,销售额18.4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由第10升至第9。美国库珀标准汽车配件公司,2004年从库珀轮胎分出之后,由于业绩欠佳,2005年销售额降为18.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由第7退至第10。
排名第11到第50的企业,名次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丰田合成由第12退到第18,马克Ⅳ从第16升至第12,伊顿由第19进至第16,卡莱尔由第24进到第17,芬纳由第36进至第31,东洋由第20退至第23,阿旺由第35退到第38,凤凰和时代国际出局。新入榜的有,德国的依路林-科林格销售额4.42亿美元,位居第35位;美国劳德销售额2.80亿美元,居第49位;达特威勒持股取代哈霸茨,销售额2.75亿美元,居第50。
目前50强中有28家都在中国设有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工厂数量达到55个以上。10强中9家都已落户中国大陆,主要在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地。其中东海在华有8家企业,丰田7家,普利司通、横滨、富国各4家,大陆、派克-汉尼芬各3家。这些外资企业主要生产汽车和电子橡胶制品,从减震橡胶、密封件、V带、胶管到高端印刷胶板、导电橡胶等产品,已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它们追随国外汽车、电器厂家而来,并为其进行配套,自成体系,已形成群聚现象。如在上海的松江工业区即有大小300余家企业,其中仅日本就有100多家。在华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这些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也对50强的排名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最大的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安徽中鼎密封件公司,2005年销售额为7.78亿元(合0.71亿美元),青岛橡六集团5.68亿元,岳阳3517厂4.36亿元,浙江双箭4.24亿元,它们距50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短时间内还将无缘50强。
五、 行业 的发展趋势
2005年世界天然橡胶产量增长为4.8%,2006年增速将放慢为1.6%。马来西亚NR产量增长将高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而亚洲其他地区、非洲和拉美的增速将相对放慢。2007年世界合成橡胶产量增速将放慢至3.0%~2.5%,欧洲增速将减慢,而亚太地区将成为产量增长的火车头。
到2020年,世界天然胶消费量将达到1000万吨左右,合成胶消费量达到1600万吨左右。其中,中国天然胶消费在250万吨以上,合成胶消费500万吨以上。
汽车用橡胶零部件对汽车的防振、减噪、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等起着很大作用。汽车的通用橡胶材料用量比较大,但随着近年来发动机趋于大功率、小型化方向发展,发动机周围的环境温度升高,排气控制法规要求更加严格,加之含醇燃料的使用,迫使橡胶零部件提高耐热、耐寒、耐油、耐老化等各项性能。所以,高性能特种合成橡胶的用量不断增加,汽车是这些特种合成橡胶的主要市场。因此,汽车用橡胶的胶种将向具有优良性能的特种胶方向发展。
橡胶原材料的改进提高了橡胶配件的使用寿命,目前,油封寿命普遍超过25万公里,风扇带寿命达10万公里。据英国邓录普公司 研究 分析 ,在未来的汽车工业中,丙烯酸酯橡胶最具有发展前途,氟橡胶、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氯醚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的用量也在日趋增加。
目前,用丙烯酸酯橡胶制造的汽车配件主要有发动机油封、气缸盖垫片、油冷却器软管、排气软管、变速箱、油封和各种O型圈等。汽车上用的氟胶件已有水泵密封、阀杆密封、曲轴后油封、单阀膜片、胶管和气缸套O型密封圈等。预计,除气缸垫外,各种垫片最终可能都要用硅橡胶制成。
我国汽车专用橡胶的品种规格少,且质量不稳定,工艺性能差,不能满足汽车用橡胶的需求,尤其是引进车型橡胶制品的国产化所需橡胶原材料更是缺少,只有靠进口,且主要需进口丙烯酸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氢化丁□橡胶、耐油性硅橡胶、丁基橡胶、热塑性橡胶和氟橡胶等7种橡胶。
第三节 行业 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 行业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限制
目前天然橡胶的价格达到了近20年以来的最高点,同时合成橡胶的价格也居高不下,促使橡胶产品制造商的经营成本攀升。预计这种状况短期内仍然会继续。
橡胶产品的制造商一直希望能更改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和配方,以应付其中一类橡胶价格过高带来的影响。例如固特异,开发出一种新的聚合物专利产品和橡胶配方,可以减少天然橡胶15%的用量,同时产品性能不变。
但是,对于那些做工业用途橡胶制品的生产商来说,要更改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用量比例非常困难。总体上来说,一些橡胶制品生产商能采取的唯一策略是提高产品价格。
2006年天然橡胶可能会产生小部分的供应不足的情况,大概在2.5万到5万吨左右。但是如果合成橡胶的供给持续增长的话,天然橡胶的市场缺口会更小。而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合成橡胶市场有可能出现天然橡胶供应不足,造成所有新的合成橡胶生产项目都可能集中到中国。
二、应对策略
1、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当前国际橡胶制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一是企业朝着大型化、集团化的规模经济发展,二是工厂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国外特大型的橡胶制品企业年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多数制品企业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很难适应汽车工业发展要求。
2、进一步开拓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
我国橡胶制品 行业 应该顺应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的新形势,瞄准国际市场需要,积极扩大产品出口。同时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也是相当可观的市场空间。
3、加强与汽车主机厂的沟通和合作
随着汽车厂新车型开发速度的加快,主机厂已不满足橡胶厂按图纸加工橡胶件的配套要求,而是希望橡胶厂家能按新车型的构思独立进行新产品开发,即在汽车企业产品开发阶段就介入开发,独立进行产品结构设计,具备CAE模拟 分析 能力,建立不同层次的产品平台,做好技术储备,变被动开发为主动开发。
4、加强 行业 管理
我国汽车橡胶制品生产厂家含有多种经济成分,相互间的信息几乎处于隔绝状态。一个企业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众多车型橡胶制品生产需要,这就需要相同产品企业之间互相联系。要看到同 行业 既有竞争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
5、加强产品标准化和检测工作
我国汽车橡胶制品标准陈旧,指标也较低,应加快修订工作,争取尽早与国外橡胶配件标准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