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发展环境 分析
一、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经济继续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的强劲拉动下,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效益进一步趋好,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顺差较大,呈现出“多、快、好、稳”的特征。在实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市场异常活跃,形成了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步繁荣的新格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向好的,是国家在宏观上精心调控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当前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快
2005年底和2006年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 研究 机构曾预言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下降的趋势。然而,首季的开局形势就预示了2006年不仅是一个高增长年份,而且在需求全面趋旺的情况下有可能达到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峰值。
从需求角度来看,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出口增长26.6%。在“三驾马车”的有力拉动下,当季GDP增长10.3%,与修正后的2005年GDP全年增速相比,加快0.1个百分点。到了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出口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但投资需求进一步高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30.9%。这样,第二季度GDP增长11.3%,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国家自4月份开始相继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并在第三季度显现出初步效果,当季投资增长27.3%,较二季度回落3.6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消费和出口增速较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7和1.3百分点,使得第三季度GDP仍然取得了10.4%的增长。
从生产角度看,在需求趋旺的强劲带动下,三次产业增长步伐加快。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中,除油料减产外,其他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夏粮增产74亿公斤,早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面积略有增加,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在9800亿斤以上,连续3年实现丰收。二是工业生产在投资、出口需求的强劲带动下进一步提速。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一度曾达到19.5%的月度峰值,1-11月份累计同比增长16.8%。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来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长4.9%,第二产业增长13.0%,第三产业增长9.5%。预计全年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增长较快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
2、市场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尽管需求旺盛,但在要素供给和生产进一步加快的支撑下,2006年国民经济总的供求关系基本上是保持平衡的,反映在价格水平上,是一个基本稳定的形势。
尽管前一个时期粮价有所波动,消费价格涨幅尚在可控范围。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与此同时,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也都在可控范围。
3、国际收支顺差较多
随着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贸易盈余持续大幅增加。中国经济活力的进一步进发,也吸引着外资不断进入。国际收支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个项目下继续保持着双顺差的格局。
据海关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进出口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增长74%。全年包括金融领域在内共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694.68亿美元。
上述两项之和为2469亿美元,与当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基本上是吻合的。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同比多增384亿美元。
4、虚拟资本市场异常活跃
在实质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顺差较多的同时,我国虚拟资本 市场发展 出现了重大转机,形成了异常活跃的红火局面。
由于有实质经济继续较高增长这一基本面的支持,尤其是在金融“入世”过渡期行将结束,银行改革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步伐加快,金融流动性显著增加,中央加强对房地产建设领域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2006年,我国虚拟资本市场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态势,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共同繁荣、相得益彰的新格局。这是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
1-10月份,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持续活跃,成交额15584.9亿元,同比增长48.5%。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同比增长49.2%。截至10月底,债券市场托管量达8.71万亿元。
股票市场异常火暴。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开始走向良性循环。随着工行等一批“超级航母”的入市,上证指数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在岁末报收于2698.90点,将2245点的历史高点远远抛在身后。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深两市全年涨幅分别达到130.4%和132.3%。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l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11月底,上证所市价总值排名全球同业第十七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
同时,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06年11月底的统计数据排名,上证所2006年IP0筹资额排名全球第九位,居亚洲第二位。截至2006年11月27日,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含沪深港三家交易所)的融资总额达45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4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融资中心,仅低于英国的527亿美元。而5年前,沪深港交易所筹资额仅70多亿美元。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张,凸显出中国证券交易所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崛起。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趋势
1、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高端消费增长更快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城市居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公务员分配制度、提高低保水平等增收措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居民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保制度的进一步到位,教育投入增加和着手解决医疗价格过高特别是药品价格过高问题,城乡居民消费预期也将进一步趋好。流通业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效果将进一步显现,购物、消费的环境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将使农村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左右,而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高端消费的增长将继续高于平均消费增幅。
2、投资增速将回归合理区间,并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由于企业利润水平较高,资源和要素成本依然较低,投资反弹的基础仍然存在。而且,明年是地方党政集中换届的一年,行政主导的投资热可能有所抬头。但今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特别是控制新开工项目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强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控制,严格对土地供应、土地批租收入的管理等措施将会抑制投资的过快反弹。由于当前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较低,2007年一季度的投资增速也会较低,但以后几个季度将会逐步加快。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低于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2%左右,回落到20%~25%的合理区间。同时,2007年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第一年,资源、环境、农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增速将高于整体投资增速,投资结构将会有所改善。
3、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规模依然较大
我国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仍有很大潜力,加工贸易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出口增长的内部动力依然很强。但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取消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等因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增长。同时,受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投资增速下降,以及进口产品结构变化(资源性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一般技术产品进口减少)的影响,进口增速提高的空间不大。总的来看,2007年进、出口增速都有所下降,增速差将会缩小。进出口增长率约为20%左右,贸易顺差将有所回落,但仍可能超过1200亿美元,外贸顺差较大的格局还将保持一段时间。
4、吸引外资将平稳低速增长,引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利用外资已经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平稳、低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总量继续增加,但增速很难超过两位数;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制造业部门;并购投资方式将继续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以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将会有明显增加;单位项目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大型投资项目将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型公司将明显增加;以适应当地市场和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研发投资也将加快增长。综合 分析 ,2007年吸引外资水平与2006年大体相当,第三产业的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
5、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2007年,随着供给能力的增强,市场供求状况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工业品价格涨幅将基本稳定;粮食预计还会有所增产,粮食价格涨幅不会很高;劳动服务价格也将有所上涨。但随着水、电、燃气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产品价格将会继续上涨,并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考虑翘尾因素综合判断,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仍将呈温和上涨,涨幅与2006年相当。
第二节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基本特征
一、 行业 界定及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
1、无机酸制造
包括:无机酸:硫酸、盐酸、硼酸、磷酸、氯磺酸、氢氟酸等。
不包括:硝酸的生产,列入(氮肥制造)。
2、无机碱制造:指烧碱、纯碱的生产。
包括:烧碱、氢氧化钾及其他金属氢氧化物;纯碱、碳酸氢钠以及其他碱类。
3、无机盐制造
包括:硫化物及硫酸盐、硝酸盐;卤化物及卤酸盐;磷化物及磷酸盐;硼化物及硼酸盐;硅化物及硅酸盐;氰化物、氰络合物及氰酸盐;碳化物及碳酸盐;氢化物、氮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盐(铬酸盐、钼酸盐、钨酸盐等);肼和胲(水合肼、盐酸胲等)及其他无机盐;稀土金属化合物;贵金属化合物。
4、有机化学原料制造
包括:有机中间体;烃类及其卤化衍生物;醇、酚及其衍生物;醚、醛、酮、羧酸、羧酸酐、羧酸盐、酯、胺、酰胺、硝基化合物、磺化物及元素有机化合物等原料;腈类化合物、肼或胲的有机衍生物、有机-无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磷酸酯及其盐类;合成乙醇(合成酒精)的生产。
不包括:从石油气中提取的甲烷,列入0710(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乙二醇的生产,列入2653(合成纤维单(聚合)体的制造)。
5、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包括:氧化物和过氧化物、单质(黄磷、赤磷、金属钠、金属镁、硫磺等);工业气体(氢气、氧气、氮气、氦气、氖气、氪气、氩气、氙气、氯气、一氧化碳等)。
二、 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石油和化工 行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产业,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化学工业属基础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几乎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 行业 ,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因此,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工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工业的总体水平和竞争实力。
三、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特性 分析
1、对外依存度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少数领域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与先进国家比,我们仍存在生产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差、产品规格少、没有实现系列化等缺点,因此许多重要产品和高性能产品仍需依赖进口。一般来说,技术难度越大,产能缺口越大,对国外的依存度就大,比如有机硅 行业 和炭纤维 行业 等。
2、就产品而言
基础原料制造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大概有3万种。而每一种产品又包含很多原料,从几十到上百种,不一而足。
行业
的产品是连续的,而且有许多的联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品。有些时候是投入多个原料,每一道工序都有产品产出,有些时候是一个炉里同时产出多个产品,或者有些产品需要冷却或压缩等后续工序。
产品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产品专业性强。企业对原物料及产成品的管理相当严格。物料及产成品的任何闪失、任何差错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及生产的正常秩序。
3、 行业 属于连续生产工种,属流程型 行业 ,各生产环节直接相互依存。
生产过程受诸多因素如温度、压力等的制约,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实现,控制信息要求及时、稳定、可靠。
生产过程较长,从原料到配料、反应、提成和结晶,需要很多步骤,可以说产品生产管理流程相当复杂。
四、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生命周期 分析
产业的生命周期指产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产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忽略了具体的产品型号、质量、规格等差异,仅仅从整个产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产业生命周期可以从成熟期划为成熟前期和成熟后期。在成熟前期,几乎所有产业都具有类似S形的生长曲线,而在成熟后期则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产业长期处于成熟期,从而形成稳定型的产业;第二种类型是产业较快的进入衰退期,从而形成迅速衰退的产业。产业生命周期是一种定性的理论,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是一条近似的假设曲线。
识别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指标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下面分别介绍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1、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产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2、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3、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产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产业进入壁垒很高。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从衰退的原因来看,可能有四种类型的衰退,它们分别是:
1)资源型衰退,即由于生产所依赖的资源的枯竭所导致的衰退。
2)效率型衰退,即由于效率低下的比较劣势而引起的产业衰退。
3)收入低弹性衰退。即因需求--收入弹性较低而衰退的产业。
4)聚集过度性衰退。即因经济过度聚集的弊端所引起的产业衰退。
产业生命周期在运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命周期曲线是一条经过抽象化了的典型曲线,各产业按照实际销售量绘制出来的曲线远不是这样光滑规则,因此,有时要确定产业发展处于哪一阶段是困难的,识别不当,容易导致战略上的失误。而影响销售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关系复杂,整个经济中的周期性变化与某个产业的演变也不易区分开来,再者,有些产业的演变是由集中到分散,有的产业由分散到集中,无法用一个战略模式与之对应,因此,应将产业生命周期 分析 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不至于陷入 分析 的片面性。
纯碱 行业 处于基础化工 行业 ,与整个经济环境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目前总的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而实际国内需求加上出口也在800万吨左右。因此纯碱 行业 应该处于成熟期。有机硅 行业 在全球范围内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增长很快,同时较高的研发、技术壁垒限制了产能无序扩张,国内长期面临较大的供需缺口。该 行业 是目前化工 行业 中最具有成长性的子 行业 之一。
五、国内市场的重要动态
1、厦门美迪化工15000吨/年氢氟酸装置投产
厦门美迪化工有限公司15000吨年氢氟酸项目位于福建省萤石资源丰富的光泽县境内,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近3000万元,2006年5月开工建设,2007年1月28日建成试生产。经过几个多月的生产运行,产量超过设计能力,产品品质达到国标优等品。项目装置各系统连续良好稳定运行。氢氟酸项目的顺利建成投产,将加大该公司对外合作力度,拓展下游氟化工产业链的发展。
2、罗布泊拟建成全球最大硫酸钾基地
日前,地质部门经过对罗布泊地区航空物探、卫生遥感探测和地面实际操作勘探,初步探明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储量达到2.99亿吨,占到全国钾盐储量的一半以上。地质专家测算,罗布泊钾盐资源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钾盐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力争2008年形成120万吨硫酸钾生产能力。同时,启动罗布泊钾盐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包括金属锂、金属铯等稀有金属深加工项目,力争2008年开工建设。至2014年,公司的钾肥生产能力将扩大到每年300万吨,从而使罗布泊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
3、双氧水加氢催化剂研制成功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能源环境工程组承担的双氧水加氢催化剂项目顺利通过了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组织的评审验收,与会专家对催化剂性能及项目合作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催化剂性能优于现有工业催化剂,建议进行中试实验。据悉,项目组利用非均布催化剂制备技术研制出双氧水生产用蒽醌加氢催化剂DICP-1、DICP-2,经过上百小时的现场模拟实验表明,催化剂性能优良,贵金属负载量为商用工业催化剂的70%,时空收率比商用工业催化剂提高20%以上。
第三节 国际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发展情况
一、国际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现状 分析
世界化学工业在21世纪将进行不懈的努力,通过推行环境友好工艺技术,重视环保投资,以节能降耗,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环境质量。以期在为全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树立本 行业 良好的形象。当今世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呈3大特点:1)向专业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2)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形成上下游一体化;3)亚太地区成为投资热点。
1、向专业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各大著名化工公司无不是以其优势核心业务为主进行结构调整。他们采取收缩经营范围,放弃非核心业务,加强自己的专业化产业,使其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得以进一步加强。使得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三类公司:1)以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为代表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大石油公司。2)大型专用和高附加值专业化学品公司,如罗门哈斯公司、韦伯公司等。3)保留少部分或大部分核心优势石化品业务,主体或部分向包括制药、保健、农业等方向发展。诸如杜邦、拜耳、罗纳普朗克、孟山都公司等。
2、发展高新技术,形成上下游一体化
高新技术已成为影响世界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世界化工产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升级换代提供巨大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世界化工技术产生新的重大突破,从而使世界化工 行业 在21世纪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都不惜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以确立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一体化或优化原料成本,降低运输和终端销售成本,以及公用事业、管理成本和其它费用,提高装置利用率,增加收益,已成为全球化 行业 的发展主流。今后,一体化的化工公司和能够获得低成本原料的化工公司在 行业 中将居于支配地位,而弱小和中等规模的经营者被迫撤离化工 行业 ,一些纯化学公司也将被挤出化工领域。
3、亚太地区成为投资热点
许多公司为了减少运费、降低劳动力成本、缓解环保压力,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如合成氨向有天然气的地方转移;石油化工向中东部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太地区石油化工正处于生命力上旺盛的成长期,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一地区人口众多,原料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化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0年,亚洲在世界化工市场需求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4%提高到38%,远远高于北美的22.6%和西欧的24%。亚太地区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型公司转移大宗石化产品和传统化工产品生产的热点。
二、主要国家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行业 情况
1、美国
美国化学工业是当代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美国化学工业的力量源泉。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化学工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技术创新特点。美国企业通过并购调整产业结构,其举措逐年增大。据 研究 分析 专家介绍,美国企业并购并不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而是资金、人力、技术不断向高效益领域转移。事实上,美国的并购之风早于80年代,甚至在二战前就已盛行,如以特殊化工产品加工业为例,1981年,并购数量是35个,到1986年就上升到128个。与前相比,现在发生的新并购,其特点是:政府放宽了"反托拉斯法案"的限制,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一致批准埃克森美导石油公司的合并,表明政府支持新形势下的竞争;另外,现在的并购并不是彻底吃掉对方,而是以双赢为目标的共同发展,如,2000年10月16日,美国著名的第二和第三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和德士古正式宣布合并,这是继美国埃克森、美军合并之后的化工界又一要事,其合并就是以双赢为目标。
此外,随着化工技术的日趋复杂,美国化学工业中的合作创新也逐渐增多,90年代,一些化学公司采取了强强联合的方式组建公司,来发展某一领域的产品的生产。如90年代中期的Flexsvs(孟山都公司与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以50:50的比例合资生产橡胶用的化学品)。近几年,又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强强联合的专业公司队伍,并还在不断扩大。
2007年前北美化学工业所处环境仍较好。不过,除中东外,全球其它地区的化学工业毛利水平似乎不可能超过2004年下半年峰值水平。随着中东地区新增产能从2008年起陆续投产后,全球化工业将处于下降通道。这对美国化学品生产商而言,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日本
日本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原料进行生产。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学工业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化学工业的进步对汽车、信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7年日本化学工业的就业人员达42万人,生产额达34万亿日元,其规模超过了钢铁业。
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的重点,工业生产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学工业创造的。日本的工业实行集约化生产,对石油等原料进行多次提炼、综合利用、进行一条龙生产。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联合企业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学、三菱化学、出光石油化学、三井化学、旭化成工业、住友化学工业、丸善石油化学、东燃化学等。最近随着国际石化产业竞争的加剧,为加强竞争力,日本石化工业不断进行合并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并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3、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后,政府意识到采用科学知识是战前德国经济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尽自己可能的财力促进科学 研究 工作”,大胆引进新技术,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同时,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同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重新回到了世界市场而再度崛起。
广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大规模的 研究 试制工作:联邦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专利与许可证进口国之一,这种技术引进形式在联邦德国开始得早、增长得快。引进技术的费用主要用于电气、化学、汽车、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使德国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国外先进技术。二战结束不久,德国富有预见性地作出放弃技术水平处于优势地位的煤化工,转向石油化工的果断决策,这是在煤化工尚未陷入困境之前的主动投机,德国从美国引进石油化工技术,从1953年开始先后建成了二十九套重要的石油化工装置,乙烯的产量由1955年的5.5万吨,到转折性的1974年已发展到3107万吨,巴斯夫公司(BASFGIDuN)是在1953年与壳牌公司合资建设的德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莱茵烯烃厂,从而迈上了石油化工的道路,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世界进入石油化工时代后依然处于强者和领导时代潮流的地位,为整个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德国在化工领域科研的投入持续增长,1900年就已突破了l00亿马克,1997年科研经费高达117亿马克,基本上不受经营涨落的影响。德国化学工业的科研费用约占整个工业 研究 经费的20%,占化工销售额的6%左右,科研人员约占职工人数的10%,居世界各国之首,在国内各工业部门中亦名列前茅。这也是长期以来德国在世界化工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德国化学工业科研费用是来自企业界,政府对工业界科研的支持主要采取优惠贷款或减免税收的方式。德国的化工科研发展工作主要集中于赫希司特(HoechstGroup)、拜耳(BayerGroup)、巴斯夫三大化工公司进行,这三家公司的科研人员和支出经费占整个化学工业的60%以上,1970年三大化工公司的
研究
经费为3.72亿美元,1982年为18.1亿美元,1997年为60.57亿美元,在化学工业领域很多重大科研成果出自这三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