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制川乌产品基本属性
一、产品定义、特点
制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或经炮制后加工而成。本品为棕褐色的粉末或颗粒;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二、产品应用情况
其功能主治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并可用于麻醉止痛。
第二节 制川乌产品发展历程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鸦片战争前,西药尚未传人我国,治疗疾病主要依靠传统中药。但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废除中医”思想的影响下,中医药饱受歧视,加上战争和交通受阻,中药生产和经营处于萎缩和萧条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并举”的方针,使中医药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中药事业进人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1949年至1978年阶段
建国初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中西医对立以及对中医中药的歧视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阻碍了中医中药的健康发展。1950-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国营商业中只有土产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经营部分大宗药材的收购、批发业务。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尚处于私人药店里前店后厂作坊式的手工业生产规模。国家对中药的产销经营缺乏统一领导管理,中药材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缓慢,中药供不应求的状况突出。
2、1978年至今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药产销经营首先从调整中药材生产着手,积极发展紧缺药材生产,调减逾量药材生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药材生产逐步从集中转向分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中药材生产的积极性。经过3年的调整,基本上改变了中药材产销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
3、“中药现代化”的提出与进展
1995年,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组织召开了有关中医药发展的“香山会议”,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的概念。1996年7月,由国家科委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8个部委 研究 完成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报告,据此制定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准,于1998年作为国家“九五”科技重中之重项目加以实施,由此,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视和关注。2001年3月,“现代中药产业化”首次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同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化 研究 与产业开发”启动。
2002年1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等八部门共同编制的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坚持‘继承创新、跨越发展’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产品,突破一批中药 研究 开发和产业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保持我国中医药科技的优势地位,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跨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