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前 行业 存在的问题
1、我国石油政策的困局
国内当前受控制的成品油价格与市场价之间的差距之大,已经使得中石油、中石化经营面临困境。这一政策的补贴性质被与会专家总结为“劫贫济富”。即“低收入无车族补贴高收入有车族”和“高能耗产品低价出口,中国补贴全世界”。也就是说在政府指导价下,石油消费得到保护,不利于资源节约;高能耗产业得不到抑制,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他认为在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市场化是中国石油政策的必由之路。当然,考虑到宏观经济的复杂性,石油产业的市场改革应遵循积极稳妥原则。
2、生物替代的可能
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供应65年和162年。这就注定了未来世界的能源供应必需寻找到新的出路,当前各国政府开始逐步实施的能源供应多元化、发展替代燃料等战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生物燃料的出现确实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但是要真正发挥其替代现有能源的作用恐怕还相当困难。
3、供求矛盾长期存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长,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亚洲国家印度目前加工所需原油76%依靠进口,也是该国以美元计价的最大宗进口商品。印度政府已于2006年初批准了一项建造保证15天充足供应的战略石油储备方案,并计划使用这一储备以帮助抵消国际油价的波动性。近期,印度再次计划将其战略原油储量扩大3倍至1500万吨。在强调能源供应保障安全的今天,油价中长期内的回落空间可谓有限。
总体看来,尽管供求前景隐藏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国际原油市场从中长期基本面观察仍然偏向利多。欧佩克官方态度暧昧、保价心态彰显,以及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短期将共同抑制原油市场的投机动能。
第二节 行业 未来发展预测 分析
1、减少对中东依赖
中国的能源多元化战略正在形成从购买渠道上看,中国的能源供给的主要地区已经从原来的中东逐渐扩展到非洲、中亚、俄罗斯、拉美。
2、增加从俄罗斯的进口量
减少对中东的依赖主要是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因素,伊朗的局势不明确使得很多国家都在试图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
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石油贸易量的8%,且全球1/3的石油出口都需要通过其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
中国进口原油,一方面靠市场配制资源,进口价格较低的地区的石油。另一方面考虑综合利益,现在俄罗斯的进口量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不到10%,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尤其是近邻,合作的潜力巨大。
3、供给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未来不仅会增加对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的进口,还会增加对一些拉美国家(如:委内瑞拉等)的进口。目前对中国的原油出口约15万桶/天,计划明年将该数字翻番至30万桶/天,并在2009年进一步提升至50万桶/天,从而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最大供应商之一。
在中国的石油战略 规划 版图上,非洲早已是海外资源扩张版图中的重点之一。按照 规划 ,中国石油的“走出去”战略包括三个区域:俄罗斯—中亚—中东、拉美和非洲;到2010年,中国海外获取的原油要达到5000万吨左右,占同期进口石油的28.8%。其中把非洲建成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源地,是中国石油战略长期 规划 的重中之重。
预计未来我国可能增加进口原油的地区和国家,主要为中东、非洲及前苏联地区。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获取,主要是采取长期贸易方式,但通过参与国外资源勘探开发每年获得的份额油仅约2000万吨。
不过,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2005年底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哈原油管道相继建成投用并于2006年开始供油,标志着我国石油资源将真正实现来源多元化。
第三节 行业 投资前景 分析
石油 行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产业,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十一五” 规划 纲要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全盘 规划 中,既对 行业 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明确的目标,还对 行业 的自主创新、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实施循环经济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能源替代、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管理以及新领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为 行业 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