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内市场最新技术运用状况
1、木林森鞋业申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木林森鞋业技术研发中心申请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项目,已经通过项目专家组的初次评审,预计在年内进行复审。
木林森技术研发中心此次从国外花巨资引进了一整套先进ced鞋类设计软件。这套先进软件包括鞋底设计、楦型设计和鞋面设计等鞋产品的主要部分,能与专业设计人员配合,对鞋样从整体上进行设计。
目前木林森技术研发中心已经开始运用这套先进软件进行鞋面部分的设计。专业设计师可以通过软件的帮助,将自己大脑中对新品的构思在电脑中用3d模型展现出来,设计师再通过软件的帮助对新品的3d模型进行修改,在鞋的样品、颜色、车线、标志、图案等方面进行调整,找同符合设计师理念的最佳样式。最后再上车间生产实际样品。这样一套设计软件加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将使企业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开发能力。
而当前国内休闲鞋企业在鞋的设计上还不具备完全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制鞋企业生产时要向专门的鞋底、鞋楦企业购习模具进行批量生产,而由于制鞋企业对这些鞋底、鞋楦模具没有专有知识产权,鞋鞋楦的生产厂家为了增加效益,会将这些模具向其他企业推销,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目前鞋类市场上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将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2、我国休闲鞋产品开发和设计
尽管中国休闲鞋业主要是OEM生产,但是有很多厂商仍然十分注重研发,以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抢占高地。休闲鞋制造商的研发部门通常有5到100人,每年的研发经费约在1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之间。大多小型企业每年发布100到200种新产品,大型企业则在10倍以上。设计通常采用手工和电脑系统相结合,首先在纸上画出创意草图,然后用AutoCAD、3DStudioMax、CorelDraw、Photoshop和JWXY制图软件进行填充润色。JWXY是一款由温州申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鞋业专用软件包,是业内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做出鞋样大概需要5到10天,如果材料和配件齐全,有些公司大概一天就能做出鞋样。
大部分制造商的鞋类产品研发主要关注鞋面材料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采用PU革代替真皮,其一是因为欧盟对中国鞋产品施加反倾销关税,其二是因为PU材料自身的优越性,它持久耐用、有光泽、环保,且价格经济。除了普通PU革,还有皱纹、漆皮、珠光等各种PU革,有些PU革会加工成动物毛皮花纹,如老虎、豹子。另外,鞋面可以采用多种颜色,如鲜红、亮银、粉彩。因为麂皮纹理美观、柔软、舒适,所以麂皮和仿麂皮也常用作鞋面材料,尤其是散步/舒适鞋。
夹层网眼布是用双梳经编机编织的一种特殊经编针织物,也是一种真皮替代品。这种材料透气性好、弹性佳、快干。增值设计是另一研发重点,网眼布舒适、透气性能好,可作为内里和主要原料,一些制造商采用防水网眼布或者皮革作为鞋面以达到防水效果,有些产品采用莫代尔防水中底。
第二节 国际市场最新技术运用状况
1、生产流程
EVA注塑鞋:根据设计的要求,EVA注塑鞋既可以整体注塑成型,也可以将单独注塑而成的部件组装起来,后者可能会在鞋底缝进一些纺织品和皮革。首先将外包生产的EVA粉用发泡机制成颗粒状,加入染料粉末,制成彩色颗粒。然后将EVA颗粒送进注塑机,软化、溶解。注塑机大多从浙江、福建、台湾采购,待其成为液态后,注入模具中。然后在成型的鞋中放入鞋撑,以固定鞋型。需要缝制的鞋将会送去缝纫车间。最后是质检和包装。
胶粘鞋和硫化鞋:各厂商制造这类鞋的基本步骤大抵相同,裁剪鞋面材料,然后缝合,将外包制成的鞋底刷上胶水,再将鞋面和鞋底粘合。粘合鞋面和鞋底的两个主要方法:胶粘和硫化。胶粘是休闲鞋制造业使用最普遍的成型方法,即在热轧线上用胶将大底、中底和鞋面粘合在一起,然后再通过传送带经过一系列的调温器或烤炉和冷却室,使鞋稳固成型。
首先使用不同的机器根据试样剪裁鞋面材料,如有需要,缝合之前会用机器将商标压制在鞋面上。然后工人就手工将鞋面和鞋底粘合在一起。鞋面和鞋底在鞋面成型机内成型后再粘合在大底上,冷却、冲床、加热。包装通常是最后一步,但有些厂商还会添加工序,如包装前采用UV辐射机杀菌;同时,现在大部分制造商都使用无毒胶剂。
硫化鞋的生产步骤和胶粘鞋步骤相同。唯一的不同是硫化过程是将橡胶鞋底经过化学处理(加强其硬度)之后,再高温“焊接”在鞋面上。单次硫化处理仅仅包括橡胶大底。二次硫化处理将包括整只鞋,以固化鞋面和大底的粘合。有少数大型企业自行完成单次硫化和二次硫化处理工序,很多生产商外包生产硫化橡胶大底,然后自行进行二次硫化处理。
2、质量控制和测试
所有生产商都会检验原材料的物理特性。一般为肉眼检测,但是稍具规模的厂商都有纺织品和皮革检测设备。原料测试内容包括AZO、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测试。毒性测试一般外包给第三方实验室。有些大型企业自有实验室,如果客户要求,他们也会将原料送往检验机构检验。除了有毒物质检测,自有实验室还能进行撕裂、弯曲测试。通过ISO认证的企业通常会有质控人员在原料或半成品进入下个工序前进行在线测试。大型企业有移动检测仪监控每条生产线的产品质量。
所有企业都进行成品检测,根据不同的质检标准,制造商将在装运前检查所有的鞋或是从一批货中抽样检查。产品的质检标准根据客户的要求和说明而不同。也有少数公司采用固定的一套质检标准。无论规模,制造商都有一名以上的质控人员。小型企业通常每条装配线有一名质控人员,另外设一名组长。大中型企业一般每条生产线至少配有三名质检员,内设一名组长。
第三节 国内技术市场区域优势
1、产业集群在摸索中成长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的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企业和与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中国鞋业产业集群非常明显,主要浙江的温州板块、福建的晋江板块,还有广州的东莞板块,还有一些散乱地飘在各地的小板块,这些大大小小的板块在风雨的在洗礼下一步步地成长,并走向成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因此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区域名片。产业集群从孕育到成熟一般都须经历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初期,由于企业不多,集群发展速度缓慢,当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之间就会形成较发达的分工协作网络,形成一大批专业技能突出的劳动力。同时随着产出的增加,市场知名度增加,形成区位品牌,营销优势增强。比如说晋江市制鞋业刚开始只有零星的一两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企业开始初具规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制鞋企业2000多家,鞋业配套企业1000多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供销体系,集群优势处于上升阶段。同样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亦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些产业集群都是有底蕴,能经得起考量的。
2、鞋业产业集群的优势 分析
鞋业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之后,自然而然成为区域发展的动脉。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扶持引导,将会如同一架火车头,飞速地带领地区腾飞,优势十分强劲。
首先,鞋业产业集群带来资源聚集效应。制鞋虽是传统工艺,但是所涉及的材料非常亦非常之多,这些材料的获得势必要费一些周折,且存储方面也必耗费不少。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带领相关的配套 行业 的发展,像现在的晋江除了鞋企之外,生产鞋面鞋胶这些配套的企业亦已形成庞大的规模,真正实现了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的最佳配比状态,产业集群地带的生产流通速度往往是其他地区的数倍,自然也然形成别处无法匹敌的竞争力。
第二,鞋业产业集群会带来技术聚集效应。停滞不前的企业,势必会被市场陶汰出局。鞋企若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势必要增强科技优势。鞋企产业聚集的出现带来这么一个契机,首先是一大批专业技能人员的进入,并逐步带动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出现。专业人员出现的同时亦会带来最先进的制鞋技术与工艺,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逐步成为引领整个 行业 技术发展的高端。
第三,鞋业产业集群会带来市场聚集效应。当一个区域市场知名度增加,形成区位品牌,人们对区域商品的认可度就会带来越强,营销优势也就日益突显。比如说外商来华采购,他们必然会选择自己所熟知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往往又是产业链发展最成熟的地方。鞋业产业集群的地带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的采购商前来洽谈交易。广东鞋商这次之所以能在外博会上力挽狂澜亦是建立在多年区域努力经营所建立起来的质量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上。假若随便在一个小镇上举办一场同样性质的招商会,肯定起不到如些的轰动效应。一家好不是真的好,产业集群形成之后,大家其实都是利益相关的有机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广东鞋企抱团作战背后的最大的支撑点莫过于集群优势的形成。
第四,鞋业产业集群能更多地享受政府的“呵护”。产业链在形成初期及成长过程中,政府势必会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比如说组建工业园区,建立相关的基础设施,前期政府的鼓励措施影响或许是潜移默化,而危机袭来之时,政府为维持地区产业的平稳发展,势必也会加大力度。最近几个月来,出现的许多集体抱团应战的事例背后都是有强大的政府之手在引导。广东鞋企的这回大丰收,政府的有力引导亦是功不可末。
最后,鞋业产业集群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金融危机之下,在鞋业产业集群的圈子里确实有不少企业经受不住压力,尽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更多的企业凭借区域优势保存了下来,许多外销转内销的企业也处于平稳过渡阶段。产业集群的效应亦不能不提。席卷全世界的危机并没有改变区域的作战优势,产业集群的资源仍在、科技领先优势仍在、客户群亦在,只是相对缩水了而已,区域范围内的企业若能并肩作战,比其他地方的企业更容易打开新市场,比如说广东、晋江的向东盟贸易区进攻的策略已卓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在欧美战场的损失,还有集体向中西部迁移以开拓市场并降低生产成本的举措,亦有望在未来打开局面。
诚然,产业集群不是万金油,当区域产业进入到饱和阶段,区域内的企业为了争夺生存权将会进入到厮杀阶段。然而,产业集群又可以如魔杖一般,和平时期,以不可思议地方式带领区域大快步发展,危机之下,促使企业更好地抱团,提高企业的整体作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