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10-2013年中国水污染治理 行业 发展趋势
一、水污染治理 行业 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13亿人口中有7亿农民分散居住在辽阔的国土上。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近两年在我国刚刚起步。2007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10.2亿吨,COD排放量870.7万吨,氨氮排放总量132.4万吨。
由此,保守地估算,目前我国7亿农民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总量可达260亿吨,生活污水中COD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可达到1050万吨,氨氮污染物可达到80万吨。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畜禽养殖业大国,畜牧业收入占据了农业总收入的31.3%。最近20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畜禽产品的生产量分别增长了5—10倍;我国现有13亿人口产生的巨大的环境污染物已经十分惊人,而我国又同时饲养着与人口数量大致相等的猪、牛、羊等牲畜(2006年牲畜的存栏量约10亿头),这还不包括禽蛋类食品和水产品。
1999年,我国畜禽排泄的废弃物总量就已高达19亿吨,仅COD一项污染物就高达7118 万吨,是当年全国废弃物排放总量的2.4倍。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畜禽养殖排泄的废弃物总量已超过25亿吨(2006年),COD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接近1亿吨,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工业和生活污染排放量的总和。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活污水至今还没有采取污染治理措施,村镇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基本以漫流、渗透的方式排向农田和水体,形成广泛的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分散于我国广大农村和城镇周围,大多数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至今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直接排向水体,因此畜禽养殖业的水环境污染更是十分惊人:我国绝大多数的经河、湖、海正在遭受严重的环境污染,40%的经河水系断面水质不能达到功能区划标准,绝大多数的湖泊水库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超过3亿人口的饮用水质量不符合要求,河口与近岸海域有机污染严重,赤潮频繁发生,且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农村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早已超出我国生态环境的有限承载力。从2008年我国水污染治理 行业 的发展动态来看,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已经呈现了巨大的商机,并将形成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将面临政策瓶颈,而政策的导向将带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巨大投资需求。
“九五”和“十五”以来,我国水污染治理发展较快,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治理水平仍然较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末,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80%以上,目前正朝着污水处理普及率100%而努力。而我国截至2007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62.8%,如果到2010年如期完成“十一五” 规划 ,也才达到70%,相比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我国本来是一个缺水国家,有限的水资源被严重污染,是我国水污染治理面对的严峻现实。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在未来相当时期内我国废污水排放量仍将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 规划 院、国家信息中心的 分析 预测,在现有废水处理水平正常提高的情况下,2008~2020 年,我国废水排放量将由2006年的1,308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1,347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1,697亿吨,比 2006 年增长约 30%。其中,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占总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到2020 年将分别达到 26.8%和 33.1%,比 2006 年分别上升 8 个和 6 个百分点。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使水污染问题切实得到控制。
根据国家“十一五”相关 规划 ,到 2010 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 4,500 万吨,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投资将达到3,32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08.15%。
另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 规划 院、国家信息中心的 分析 预测,在处理水平正常提高的情况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废水治理投入(含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合计将分别达到 10,583 亿元和 13,922 亿元,其中用于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分别达到 4,355 亿元和 4,590 亿元。“十一五”后的未来十年,用于水污染治理的投资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二、以高新技术和高质量服务为竞争手段
水污染治理 行业 长期以来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水污染治理从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都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指引了新技术的 研究 开发方向,市场竞争机制导致了 行业 新技术开发非常活跃。
国家要求重点污染 行业 实行零排放政策,污水回用成为实现零排放的基本手段,各种污水回用技术的开发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高效凝聚技术、高效过滤技术、膜分离技术、除盐技术、蒸发浓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趋于普遍。
国家要求重污染 行业 实现达标排放,化工、石油、制药、造纸、酿造、发酵等工业废水的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较快,电解催化、臭氧催化、声催化、超临界催化、光催化、湿法催化等化学氧化技术不断地到开发应用。
国家对重点流域和环境敏感地区采取了提标政策,其结果促进了二级污水处理厂工艺技术升级改造,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发展迅速;高氨氮工业有机废水的脱氮技术得到不断开发,物化法脱氮除磷得到广泛应用。
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的政策,吸引了众多环保企业重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的 研究 开发和工程示范,卫生厕所、粪便处理与堆肥还田技术、微曝气厌氧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及氧化塘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沼气利用技术等 研究 开发活动非常活跃。
太湖蓝藻爆发,引发广大环保企业向湖泊污染治理技术方向发展,蓝藻打捞技术、蓝藻发酵制肥技术、湖底淤泥处理处置技术、水质净化技术等 研究 开发发展迅速。
环保企业以其敏感的市场嗅觉,始终追踪着水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且坚持科技创新,舍得投入研发资金,已经成为本 行业 技术发展的一大亮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水污染治理 行业 的技术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水污染治理 行业 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国水污染治理 行业 现有从业企业约2.4万个,以小型企业为主,中型企业不足2000个,大型企业很少,特大型企业基本没有。这种 行业 结构决定了水污染治理 行业 结构上的弥散性。
2008年水污染治理骨干企业基本情况
项目 | 数量 |
被调查的骨干企业数(个) | 51 |
注册资金总数(亿元) | 121 |
总资产(亿元) | 116 |
从业人数(人) | 28,875 |
年收入总额(亿元) | 93 |
年利润总额(亿元) | 12 |
纳税总额(亿元) | 7 |
上表中的51个水污染治理 行业 的环保骨干企业,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约占全国水污染治理 行业 总收入的10%,实现利税总额约20亿元。依据本调查样本的企业经营活动构成情况,被调查企业主要分为三个经营领域:水处理设备制造业、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业、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业。
下表的数据反映了调查样本企业群体的产业结构。
2008年部分水污染治理企业分领域情况
项目 | 工程设计与施工 | 设施运营 | 产品生产与销售 |
调查企业数(个) | 36 | 25 | 33 |
年收入总额(万元) | 397,936 | 58,669 | 464,892 |
由表可见,被调查的水污染治理骨干企业多数实行多种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多数企业都在三大主要领域中进行交叉经营,即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这些企业或者以工程为主,兼顾设施运营;或者以制造为主,兼顾工程;或者在三大领域中实行全面经营。
被调查企业中,70%的企业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服务,2008年实现工程服务收入39.8亿元,约占企业群体总收入的42.8%,实现销售利润4.4亿元,占骨干企业年利润总额的36.6%。
被调查企业中,65%的企业从事水污染治理设备制造,2008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5亿元,约占企业群体总收入的50.0%,实现销售利润6.1亿元,约占骨干企业年利润总额的50.8%。
被调查企业中,50%的企业从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2008年实现运营服务收入5.8亿元,约占企业群体总收入的6.2%,实现销售利润0.9亿元,约占骨干企业年利润总额的7.6%。
从事不同经营领域企业的年收入总额比例
从事不同经营领域企业的年利润总额比例
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业是本世纪初新生的环境服务业种类,近十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其市场经营方向普遍被业内企业所认同,极具发展潜力,因此未来水污染治理企业集中度将逐渐增高。
四、中国工业废水处理 行业 的竞争趋势
环保产业属于科技产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表征应集中在经济实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和市场销售成果等方面。
被调查的企业群体,总共拥有约116亿元的资产总额,平均每个企业的资产为2.3亿元,表明 行业 整体和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被调查的企业群体,总共拥有28,875名员工,技术人员总数6120名,占员工总数的21%,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才总数达到了1084名,占员工总数的3.7%。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技术人员数为120人,高级科技人员21名。表明 行业 整体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潜力和技术服务实力。
2008年,被调查的51个骨干企业中,获得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命名的企业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共完成各级政府下达和企业自行立题的技术 研究 开发项目6项,获得各级政府奖励的科技项目共18项,获得技术专利67项。表明本 行业 的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水污染治理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实力;高度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自觉走上人才竞争之路;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以高新科技产品竞争取代简单的市场运作竞争;依靠科技进步壮大企业实力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企业的新风尚。
第二节 2010-2013年中国工业废水处理 行业 投资风险 分析
一、政策风险
工业废水治理 行业 与经济周期的变化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波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的宏观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该类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工业废水治理 行业 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发布。
二、竞争风险
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不尊重知识产权,低价竞争、关系市场、黑箱操作、行政干预等种种不规范行为,使得一般企业很难投入资金、加大成本、以高的产品代价去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导致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与产品开发 行业 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和市场对技术的需求,限制了 行业 的发展。
潜在市场的现实转化比较有限。从环境污染治理 行业 发展的实际状况看,近年来呈现出平缓的发展趋势。客观上,“九五”、“十五”两个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计划没有全部完成,完成率只有60%~70%。这给受政策引导的环境保护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打了较大的折扣,使环境保护产业的部分领域市场发生滑坡或萎缩的现象。
三、工程风险
污水处理 行业 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时间长、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但是投资回报稳定,相对来说市场风险较小。但投资企业面临着政府信用风险。缺乏信用而且缺乏信用观念,这在我国较为普遍,病根出自国资、国企、政府。基础设施吸引民间投资的基本方式是特许权经营,它建立在一系列合同、契约之上。政府缺乏信用观念,自然也就缺乏合同观念。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吸引资金,承诺固定的投资回报,有的授予经营者70年经营权;有的为了能引来资金,在根本就没把合同 研究 透彻,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合同“陷阱”不了解的情况下,很草率地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等到经营中发现问题或遭遇政策变动时,又匆匆终止合同,引起了很多纠纷,使政府的信誉受到了极大伤害。政府和政府资本缺乏信用,起因于政府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因此很难解决。它是市场失序的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根由。
四、技术风险
虽然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污水处理 行业 正在快速增长,污水处理总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国污水处理 行业 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服务业支撑了我国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实施和发展,给予了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技术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 研究 开发水平及其装备制造的水平还都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和普遍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所开展的技术开发大多是简单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复,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的科技进展,且标准化程度低,导致我国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实践中应用的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三节 2010-2013年中国工业废水处理投资前景 分析
一、2010-2013年工业废水治理 行业 发展前景 分析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工业废水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第三方专业化运营的比例极低,对专业运营服务企业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由于工业废水处理范围服务单价要高于市政污水,因此,预计5年内工业废水服务的产值将超过城市市政污水处理服务市场。2009年以来,国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今后一段时间,在国家有效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工业废水治理 行业 作为朝阳产业,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
二、2010-2013年工业废水处理 行业 投资机会 分析
随着政府及人民对于水资源和水污染的越来越重视,我国污水排放量虽然成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发展增速稳定。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总投资将超过一万亿元。其中用于污水处理的投资将超过4000亿元。由于政府对工业废水污染源的控制力度可能加强以及对于城镇污水处理费的更广泛落实,2008年污水处理 行业 排放量会在原有基础上受到一定抑制。2009年我国污水排放总量增速会在3%-5%之间,排放总量在600亿吨左右。
随着污水处理 行业 对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的开放,以及水价和污水处理费的调整,给这些原来的公共项目 行业 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经过市场的供需调节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控制,水务 行业 将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供水、污水处理及其再利用的发展空间巨大。
三、2010-2013年工业废水处理 行业 投资策略 分析
1、加大对水污染治理企业的融资支持和资金奖励
(1)建立为环保企业融资服务的环保产业基金、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由国家每年从财政中拿出资金作为引导基金注入,其功能是为环保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2)增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为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减少直接的项目投资,带动社会资本进入。
(3)改变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式。建议减少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可市场化的环境建设领域的直接投资,降低财政投资对社会资本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
(4)建立对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环保补贴的长效机制,重点针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处理规模、达标要求等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5)改变现有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境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工程示范的做法,将补贴给污染排放单位的财政资金转向环保技术创新企业,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
2、切实从税收方面给予环保企业以优惠政策
纵观世界各国为了鼓励本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无不给予环保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环保产业作为自发形成的新兴产业,始终没有得到如传统产业那样的政府资金支持和优惠扶持政策。而环保产业恰恰是我国实力最弱的产业,是民营中小企业的集合体,很少有大型国有企业的加入。
目前,全国环保产业的总销售额仅2200亿元(2007年),按照10%的纳税比列计算,国家的税收也不过220亿元,与6万亿元的国家财政税收相比是个很小的数字,但如果投入环保产业将能极大地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3、环保企业应参与环保技术创新国家项目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无论是973项目、863项目,还是水专项,国家投入的科技创新资金数额巨大。但是在科技项目申请和批准的操作中,主要还是委托大学、大 研究 院承担,很少形成企业担纲的局面。
依靠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尤其是水专项这类以技术示范为主的科技项目,更应由环保企业发挥主要作用,这在发达国家早已被证实为一条不失良策的技术创新路线。有关部门为了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项目虽也制订了相关规定,但入门条件是企业必须自筹资金、自带项目,配合科技机构参加国家项目。这样的要求无疑还是会将企业拒之门外,理由是认为我国环保企业不具有 研究 能力和 研究 人才。事实上,我国环保企业每年都会推出创新的环保技术,取得大量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而且真正支撑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是环保企业。
4、加强技术验证和技术评估工作
建立 行业 的技术验证平台和产品监测平台,确保投向节能减排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品质,是当前急需建立并开展的重要工作。技术保障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应建立在法律责任的框架之内,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执行,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目前我国的技术保障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尚不能够为水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和质量保障。
国外推行的“环境技术校验(ETV)”制度,是一种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全面、客观反映环境技术效能和环保产品质量的好方法,建议在我国积极推行。建立技术验证平台和产品监测平台是实行环境校验制度的基础,应由 行业 主导和 行业 监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入资金,并进行建设和运行。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