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莠去津的简介
莠去津的除草性质是1957年由瑞士的H.盖辛和E.克努斯利发现的,1958年由瑞士的嘉基公司开发生产,后来发展成世界产量最大的除草剂。中国在70年代开始生产。(立项报告)
第二节 莠去津除草原理
主要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向上传导,抑制杂草(如苍耳属植物、狐尾草、豚草属植物和野生黄瓜等)的光合作用,使其枯死。叶绿体膜中存在两套光合作用系统,分别称为光合体系Ⅰ(PSⅠ)和光合体系Ⅱ(PSⅡ)。在PSⅡ中,存在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及质体醌。当光能传递到P680时,电子从P680移动,经PSⅡ色素分子,到达质体醌。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至质体醌在还原反应中接受两个电子,被还原为质体氢醌(二酚)。质体醌充当PSⅡ和PSⅠ之间的“电子传输器”。当两个电子搭上这个传输器,新形成的质体氢醌就与PSⅡ分离,去往PSⅠ.当质体醌远离PSⅡ后,一个新的质体醌结合在相同的位置,又重复这一过程。然而,如果有一个具有相似形状的分子存在,如莠去津,它就有可能结合在质体醌的位置,当莠去津结合后,质体醌分子被阻止再结合和传递更多的电子。这些电子就会与细胞膜中的油脂反应,破坏细胞膜,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第三节 莠去津使用方法
1.玉米田的使用 夏玉米在播种后出苗前用药,土壤有机质质量在1%-2%的华北、山东等地,每亩用50%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40%悬浮剂175-200毫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6%的东北地区,每亩用50%可湿性粉剂200-250克,或40%的悬浮剂200-250克,沙质土壤用下限,粘质土壤用上限。播种后1-3天,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土表。玉米出苗后用药,适期为玉米4叶期,杂草2-3叶期;有机质含量低的沙质土壤,每亩用50%可湿性粉剂或40%悬浮剂200-25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春玉米每亩用40%悬浮剂200-250毫升,加水30-50公斤,播后苗前土表喷雾,春旱药后混土,或适量灌溉。或在玉米4叶期作茎叶处理。玉米和冬小麦连作区,为减轻或消除莠去津对小麦的药害,可用莠去津减量与草净津、拉索、都尔、2,4-D丁酯、伴地农、绿麦隆除草剂混用。
2.甘蔗田使用 甘蔗下种后5-7天,杂草部分出土,每亩用50%可湿性粉剂或40%悬浮剂200-250克,加水30公斤,对地表均匀喷雾。
3.茶园、果园、葡萄园使用 4-5月份田间杂草萌发高峰期,先将已出土大草和越冬杂划铲除,然后每亩用40%悬浮剂250-300克,对水40公斤均匀喷布土表。
莠去津是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也可芽后茎叶处理。使用中干旱对药效发挥影响较大,主要作用于双子叶植物,侧重封闭,对大草效果比较不理想。
第四节 莠去津发展状况
目前莠去津已成为国内市场上一种常规除草剂。在很多农民看来,将莠去津作为芽前封闭除草剂已是常识。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东南区业务主管隋刚介绍,莠去津的使用成本非常低,以玉米为例,每亩地的使用成本仅3-6元。虽然近几年,国内农资环境比较恶劣,但莠去津原药产量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莠去津原药的年产能约9万吨,其中浙江中山化工集团年产能最大,达2万吨,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和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占据全国一半产能。2009年,莠去津原药产量4.44万吨,2010年产量则达到6.02万吨,2011年达到6.23万吨,在国内显示出强劲增长的势头。
事实上,早在2004年,欧盟食物链和动物健康常务委员会就决定停止对莠去津重新登记,并要求2007年12月31日后,严禁使用含有莠去津的产品。
据统计,近几年国内莠去津原药产量超过6万吨,制剂产品400多个,涉及生产企业数百家。对于先后卷入风波的农药产品——乙草胺已被欧盟淘汰,而百草枯更是即将被农业部采取禁限措施。因此,此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莠去津的命运,引起业内人士高度关注。
莠去津是内吸选择性苗前、苗后除草剂,主要作为甘蔗、高粱、玉米的封闭除草剂使用。该产品上世纪50年代由瑞士一家公司生产,由于价格低廉且防治效果突出,几十年来被广泛使用。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引进莠去津,此后一直大量应用于北方地区的玉米、高粱等作物区域,南方主要用于甘蔗产区。据了解,目前国内登记生产莠去津原药企业30家左右,登记生产制剂厂家达上百家。
2011年,莠去津原药产量过万吨的企业有三家。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2011年莠去津原药产量超过6万吨,价格在1.9-2.2万元/吨,总产值已超过12亿元,比2010年增长约10%。
尽管莠去津使用多年,也出现了抗药性、不安全等不利因素困扰,但由于成本低廉、效果较佳,依然是国内玉米田最佳除草剂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莠去津短期内不太可能被禁用的主要原因。
不过,有专家指出,虽然莠去津物美价廉,但并非不可替代。自莠去津被发现其安全性问题后,不少学者便致力于
研究
其替代品种,只是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太稳定以及成本较高等因素,其市场竞争力尚无法和莠去津相提并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