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镍镉电池的简介 镍镉电池是一种直流供电电池,镍镉电池可重复500次以上的充放电,经济耐用。其内部抵制力小,既内阻很小,可快速充电,又可为负载提供大电流,而且放电时电压变化很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直流供电电池。(可行性 研究 ) 第二节 镍氢电池发展趋势 小型镍氢电池市场总体已经饱和甚至产量过剩,大型镍氢电池即将伴随电动汽车全球化的战略需求有较大发展空间。镍氢电池主要应用领域为零售市场、无绳电话、无绳吸尘器、个人护理产品、照明灯具、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等领域。 除电动汽车外其他应用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小型镍氢电池的应用领域在面临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竞争中,为体现出其竞争力,对产品本身提出更高要求,使客户可以在买到电池后不需充电即可直接使用。产品本身向更体现便利性、差异化、性价比的方向发展, 行业 内部优胜略汰。 第三节 镍氢电池工作原理 小型镍氢电池市场总体已经饱和甚至产量过剩,大型镍氢电池即将伴随电动汽车全球化的战略需求有较大发展空间。镍氢电池主要应用领域为零售市场、无绳电话、无绳吸尘器、个人护理产品、照明灯具、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等领域。 除电动汽车外其他应用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小型镍氢电池的应用领域在面临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竞争中,为体现出其竞争力,对产品本身提出更高要求,使客户可以在买到电池后不需充电即可直接使用。产品本身向更体现便利性、差异化、性价比的方向发展, 行业 内部优胜略汰。工作原理 镍镉蓄电池的正极材料为氢氧化亚镍和石墨粉的混合物,负极材料为海绵网筛状镉粉和氧化镉粉,电解液通常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使用密度为1.17~1.19(15℃时)的氢氧化钠溶液。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使用密度为1.19~1.21(15℃时)的氢氧化钾溶液。在-15℃以下时,使用密度为1.25~1.27(15℃时)的氢氧化钾溶液。为兼顾低温性能和荷电保持能力,密封镍镉蓄电池采用密度为1.40(15℃时)的氢氧化钾溶液。为了增加蓄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通常在电解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锂(大约每升电解液加15~20g)。 镍镉蓄电池充电后,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氢氧化镍〔NiOOH〕,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金属镉;镍镉电池放电后,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氢氧化亚镍,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氢氧化镉。 第四节 镍氢电池回收处理技术 目前为止,处理废旧镍氢电池电池的技术主要包含湿法冶金、火法冶金、生物冶金以及废旧镍氢电池直接再生技术等,现按其先后顺序依次展开具体讨论如下。 1、火法冶金 火法冶金技术是一种理想的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它是利用废旧镍氢电池中各个金属在熔点与沸点上的差异性,来将废旧电池进行加温、分离处理,以使电池中的化合物及金属进行氧化、还原、分解和冷凝,进而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火法冶金技术又可分为真空冶金法和常压冶金法。前者既是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的,后者则是在大气中进行的。火法冶金处理技术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回收率高,因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废旧镍氢电池直接再生技术 该技术既是利用含有镍离子的浓硫酸来对电池内部进行清理,并在保持一定温度的基础上对电池进行充电,以让废旧电池隔膜的亲水性以及正负极的容量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实现对镍氢电池的再生。直接再生 技术工艺 操作性较强,且资源回收率较高。但由于该技术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且所得产品在杂质含量方面较高,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湿法冶金技术 该技术通过利用镍氢电池内部各种化合物及金属能够溶解于酸、溶液中的特性,来将其进行溶解以促使其形成离子溶液,并运用化学沉淀、置换以及选择性浸出等回收方式对其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回收的一种技术。湿法冶金技术能够使得镍氢电池中的各类金属得到有效回收,在回收产品的纯度上也较高。但该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 技术工艺 流程过于复杂,且浸出液体的腐蚀性较强,倘若处理方式存在不当则极易引发二度污染。另外,在原料消耗成本上也较大,获取的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为此,该方法在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工作上的应用也呈现出了逐年缩减的趋势。 4、生物冶金技术 生物冶金技术是利用嗜酸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产生氧化、还原、结合、吸附或溶解作用,并将其中的不溶性成分进行分离与浸提。该技术原理源自于矿物业的生物湿法冶金技术,为此生物冶金法又可称之为生物沥滤。生物冶金技术的优缺点都较为显著,其中优点则是工艺流程简单、操作便捷、消耗成本较低;缺点则是所需浸取时间较长且浸取率不高。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废电池的再生利用已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阳光工程”。而我国要想做好这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就务必要充分认清废旧镍氢电池的回收的重要性,并废旧镍氢电池电池处理技术进行不断的 研究 、创新、完善与应用,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镍氢电池的回收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