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COLUMN NAME

IPO与可转债冰火两重天

更新时间:2017-11-13 11:07:43

近日,A股市场融资“大戏”轮番上演,IPO发行颇有萧瑟之感,可转债则是暖如春日。

证监会最近的两次发审会结果显示,6家IPO企业被否5家,仅1家顺利过会。与IPO通过率相比,可转债却表现喜人。11月6日晚,证监会披露当天两场可转债项目发审结果,5家上市公司的可转债项目中4家过会,只有蒙草生态1家未获通过。

对于IPO,有业内专家对北京时间财经表示,IPO通过率没有以前高,适当下降应该是常态,但是像6上会过5家的情况不会是常态。

对于可转债情况,兴业证券研究则指出,可以看出,可转债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接近20%,而且胜率非常高,超过了90%。因此,可转债打新的首日收益非常可观。随着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网上打新债中,未来中签率可能会更低。

可转债热浪来袭 成股东套利“新套路”

受再融资新规和减持新规限制,可转债这类低息且具备转股权的融资工具备受上市公司青睐。

在此背景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7日,今年以来已有139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拟发行规模合计金额高达3903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有11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规模仅约212亿元。

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7日,可转债项目募集资金为50亿的共有6家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光大证券、瑞银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盛高华证券。而广发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的项目数最多,各有两只。

更为重要的是,可转债项目排队企业数量正逐渐增加。根据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共有84家可转债项目在证监会排队。其中“已过会”的有15家,“已反馈”的有50家,“已受理”的有19家。

此外,部分公募基金已经悄然扩大了对可转债的配置。来自华创证券的数据则显示,公募基金三季末持有的可转债规模约为271亿元,较二季度增加了57亿元。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由于定向增发审核趋严,与之前任性增发相比受限较多,而可转债又具有可转化为股票的潜在优势,因此,可转债可作为定向增发的替代品。

另外,2017年9月8日,证监会公布了新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跟过往发行的可转债普遍使用“优先配售+网上定价+网下配售”的发行方式不同,如今的可转债是采用“优先配售+网上定价”,同时还将可转债的申购门槛放低,所有的股票账户均可以参与打新债。然而,逐渐增多的可转债项目,除了给投资人申购中签率及券商投行业务营收提供了保障,股东套现也有了新的选择。由于可转债的优先配售制度,公司的股东、高管均可以通过配售获得可转债份额。因此,其在A股股权及可转债权益之间拥有了便捷的套利及转换空间。

以东方雨虹发布的“雨虹转债”为例,自2017年10月20日至2017年10月23日下午深圳证券交易所收市,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已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出售其所持有的雨虹转债合计184万张,占发行总量的10%。公司控股股东李卫国及其一致行动人李兴国将合计套利约3589.84万元。

针对大股东减持可转债情况,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对时间财经表示,若将来可转债减持出现不可控情况,可能会出台相应规则,不过现在现处于初始阶段。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对时间财经表示,可转债在没有转化成股票之前,其性质属于债券,因此,我认为,我们还不能开对债券抛售、减持做出行政干预的先河,投资者保护更为重要的还是,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不跟风、接盘,学会自我保护。

IPO“立冬”:通过率屡创新低

随着IPO发行提速,IPO“堰塞湖”得到一定的纾解。不过,证监会近期公布的IPO通过率却让人瞠目结舌。

11月7日晚,证监会公告的发审委第35、第36次会议的审核结果显示,6家首发上会企业5家被否,仅16.67%的通过率,首次上会企业被否数量最多的一次,且通过率创新低。自发审委10月正式亮相以来,已审核36家,其中,20家IPO企业过会,通过率低至55.6%;13家被否,否决率升至36%;3家暂缓表决。然而,今年前三季度,共有405家拟IPO公司上会,53家被否,否决率仅为13.09%。

北京时间财经梳理被否企业原因发现,发审委对近期被否公司的询问主要集中在财务与会计、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作三方面。其中,财务与会计方面,以财务状况异常,或真实性存疑为主;持续盈利能力方面,发审委更看重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规范运作方面,则主要关注关联方资金占用、公司独立性,是否有合格经营资质,以及其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问题。

据统计发现,2017年1-11月IPO过会率分别为:81.6%、77.8%、94.2%、82%、79.7%、69%、85.2%、82.6%、73.6%、64%、36.4%(11月统计数据截至7日),下半年通过率连续走低。

对于持续走低的通过率,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时间财经表示,最近一个月上会企业IPO被否比例明显上升,这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主要原因存在两方面,一方面,IPO审核从内容到形式发生重大转型,更加重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而申报企业若在该方面存在漏洞,且排队企业质量的良莠不齐,都也会加大被否几率;另一方面,与此前通过过度包装已获得过会、上会机会,现在IPO被否升高也考验着保荐人的保荐能力,需要券商不断积累保荐人经验,并不断提升保荐人业务能力,有助于保荐人水平提升的模式转型。

而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则表示,从严监管是常态,不过如此之低的通过率不会成为常态,仅仅是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