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COLUMN NAME

戴志锋:资管新规“钝刀磨人”

更新时间:2018-05-28 08:50:20

资管新规对银行影响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对市场而言,则会是“钝刀磨人”的过程。资管新规颁布到现在,银行资管变化不大:大型银行做些尝试性的准备,而中小银行则是观望;存量产品续滚、增量产品受控。

 
  前言:近期,我们和大型银行资管领导进行沙龙和电话会议交流,同时调研了资管领先的银行和一些中小银行资管部。
 
  投资要点
 
  银行思维和资本市场思维的差异。资本市场是线性思维,看一个方向就做到底;银行更多是业务思维,它需要观察监管细则和力度、客户反应和竞争对手,不断持续的调整。所以,资管新规对银行影响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对市场而言,则会是“钝刀磨人”的过程。资管新规颁布到现在,银行资管变化不大:大型银行做些尝试性的准备,而中小银行则是观望;存量产品续滚、增量产品受控。
 
  银行对资管新规最关注的五个方面。1、产品规模压缩的节奏(尤其是非标),银行等待监管的细则和力度,会按最低要求执行;2、老百姓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存量压缩,新增的合规产品市场能否接受;3、期限错配严限后的流动性管理,政策是否有对冲,例如降准和放宽贷款额度;4、打破刚兑对特定资产池风险暴露,出现风险,银行补救的手段减少;5、业务具体转型压力巨大,涉及投研体系、IT体系、风控体系、营销体系整个系统重新构建。
 
  资管对银行最终影响,与金融监管和货币环境相关。银行资管大发展的背景:金融监管套利和存款利率双轨制。金融监管的方向很明确:降杠杆去风险;同时监管有底线思维,把握节奏。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资管行业的影响也将显现。总体看,银行资管变化的方向是比较明确,但过程会比较复杂,不确定因素多。
 
  资管新规对市场的影响。1、对股市中长期是利好,短期有不确定性。银行对股权类的关注度明显提升,随着可配置资产减少和预期收益率的下降,理财部分资金进入股市是比较确定的。短期来看,刚开始发行净值型产品波动不能太大,银行对股市会很谨慎;同时,存量高杠杆资金会部分撤离股市。2、对流动性和债市,会是持续磨人的过程。如果新增不能接上存量的压缩,流动性会是持续收缩的过程;政策上会有对冲,会使得整个过程漫长而磨人。
 
  一、银行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差异,导致资管新规的影响是“钝刀磨人”
 
  银行思维和资本市场思维的差异:线性思维和客户思维。资管新规对银行影响是持续、渐进的过程。资本市场是线性思维,看一个方向就做到底,再换一个方向。但从我们跟银行交流情况看,银行是客户思维,变化是缓慢的;银行需要跟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是一个缓慢逐渐转变的过程。总体的方向是确定的,但是中间走的路径是复杂的,跟监管环境、竞争对手、客户接受的程度有关。银行走一步看一步,可能2020年以后方向是比较清晰,但这两半年的路径怎么走是看不清。
 
  银行如何边走边看?一方面要看监管部门的态度,看具体监管细则。银行肯定按照最低要求执行,中小银行很有可能是拖到最后。第二要看客户的反应,客户对于发行净值化产品的接受程度,例如,银行先发行一些波动性较小的产品,再逐渐看客户的反应。第三看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要看竞争对手的情况,对手有产品创新被监管部门接受的,以及替代产品的情况。例如结构性存款受到限制,波动性比较小的净值型产品接受度就比较高。
 
  各类型的银行资管最新跟踪:整体反映是在等待监管细则。1、维持现状:存量续滚,新增。银行态度很明确:按照底线来压规模。现在都是维持现有产品,新增产品发行比较难,增发比较少。2、优秀的银行(如工行和招行)做些尝试性的准备,主要是产品设计或者成立子公司:产品设计一种类型是偏传统理财产品,另一种倾向资产多元化的新产品;但都属于初期阶段。3、绝大数中小银行都在观望,按兵不动;它们在观察监管的细则执行情况,观察大型银行的行为变化,它们原则是多看少动。
 
  银行的行为模式,导致资管新规的影响是渐进的过程,是“钝刀磨人”的过程。
 
  二、银行对资管新规最关注的五个方面
 
  1、产品净值化:客户接受程度的三种路径猜想
 
  客户多大程度上能接受净值化?关于产品净值化的问题,以往银行都是刚性兑付,无风险且利率比存款高,不会发生风险。当亏损真正出现,客户兑付压力非常大,因此净值化产品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客户接受度的问题。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使用摊余成本估值,有一部分隐形刚性兑付,真正净值化产品也就三万亿左右。对标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体量30万亿,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接下来产品转型,对于银行理财猜想有三条路可以推演:
 
  1)允许银行理财发行类货基产品,且相对目前市场货基产品限制要求少一些。比如现在货基使用摊余成本估值,对期限错配有较强限制,资产最长存续期不得超过240天。如果对银行理财的类货基产品约束适当放长,比如从240天放宽到360天,理财产品还是有一定优势。目前货基7-8万亿体量,银行按照这个方式转型难度会相对低一些。
 
  2)允许银行理财发行类货基产品,要求完全参照货基来。这样理财产品相对货基没有优势,现在货基市场比较成熟,这样对银行理财转型难度就大一些。
 
  3)要求理财产品除了封闭式产品,其他产品不准发。或者允许发,但是估值方式必须采用市值法估值。这样银行理财转型压力就非常大了。
 
  从未来可能性上推演,哪种可能性大确实不好说。货币基金本身导向可能也是向市值法估值。近期监管的态度不容乐观,各家公募基金都在准备市值法基金的申报,部分表明监管的态度。
 
  2、产品规模压降:走一步看一步
 
  2020年底情形会怎样?2020年存量规模为0,一是一部分资产到2020年没有到期,非标转表,但是也会遇到问题,比如能否与表内信贷政策匹配的上(一部分客户是因为表内收到限制才会去选择非标融资),如果表内信贷政策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还是面临很大困难。二是如果债权资产到不了期,如果有浮亏如何进行处理,都是挑战。目前期限错配情况,银行理财规模不在少数,最理想情况就是净值化产品能够发展起来进行承接。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在存量规模压降的情况下,资产到期资金有富余部分能不能投新的产品,如果按照最严格角度解释,老产品不能投新资产,也需要细则去解释。
 
  压降节奏:等细则,拖到最后。目前对于压降节奏问题,银行都在等监管部门的细则,但肯定是能拖就拖。如果按市场传言三年每年按照按照1/3的速度去压降,每年10万亿,如果按照市场方式去进行抛售,影响就比较大。政策会有对冲措施:例如降准释放资金,用表内资金接入标准化资产;放松贷款额度,用贷款接入非标资产。
 
  3、期限错配:影响盈利和非标
 
  期限错配是银行理财盈利的重要来源。银行理财之前赚期限利差,通过短端负债成本优势投长期限资产,对投研能力不足的机构是相对省事的模式,因为确定性很高(尤其在市场比较平稳的时候)。资管机构赚钱,前期也是赚期限利差、信用利差、两种都赚以及少部分资本利得。信用利差本来是银行的优势,但银行一直严防死守,以稳健性为主赚期限利差。期限风险本质是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管理是基于信用,与市场有较大差异,现在期限错配的控制对银行是一大打击。如果严格限制期限错配,银行理财的盈利能力会大大削弱。
 
  期限错配对“非标”和标准化资产的影响。目前期限错配对非标限制比较多,尤其是未来非标资产跟产品端严格期限匹配。现在银行发长期限理财产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对理财产品的定位还是一个流动性的工具,这样一个挑战就是长期限理财产品能不能发的出去。还有一个问题是标准化资产负债端能不能期限错配,允许多少程度可以期限错配,值得关注。标准化资产对于期限错配的限制会相对非标松一点,但是期限错配程度预计会有严格的限制。
 
  存量资产(时间长),能否被新增资金(短期负债)对接?现在银行赚的大部分是期限错配的钱,负债很短,资产很长,到2020年保守估计存量的未到期资产在五万亿以上,不保守估计甚至有可能在十万亿左右,转型净值化等新产品能否发展的起来?能不能达到相应的体量,如果达不到的话怎么办?对于非标产品,表内产品接起来很困难,且不论资本充足率等问题,非标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表内不借钱,突然说非标要用表内接,表内情况能否满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4、打破刚兑:具体操作难度和客户接受度
 
  实际操作中,客户已把理财当做无风险理财。刚兑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优势,让理财产品有了类存款的属性。打破刚兑其实和净值化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客户接受度问题。客户已经对于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形成了消费习惯,打破刚兑需要对客户进行教育和观念培育。
 
  打破刚兑影响“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刚兑还有一种情形是客户本金和收益在不同客户间转移,也就是在不同资产池的转移。这是商业银行逼不得已的做法,不得不进行粗放式管理。这也不能完全理解为刚性兑付,有可能产品是没有问题,只是为了流动性管理需要,集中性管理滚动运作的需要。一是客户要求利率高,没有办法在市场上找到对应,只能向其它集合去借钱。二是人力需求大,现在这种管理方式,集合性管理效率很高,这是银行运行的一个特殊所在。但是新规对这种行为是禁止的,如果完全隔离压力相当大,机构没有心理准备。
 
  5、过渡期其实不长,银行面临较大转型压力
 
  转型落地面临很多挑战。本次新规确实延长了1年半,到2020年末。相对于之前征求意见稿给银行留了更多时间准备,但是3年时间对于传统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来说还是比较紧迫的。资管业务转型是复杂的系统性过程,不是简单的产品转型或者营销体系转型。从去年11月意见稿出台到正式稿出台花了5个月时间,从监管部门角度需要考虑多方面事情,就可以推知落实难度其实很大。
 
  银行具体操作转型的难度有四方面:1)投研方面,未来银行理财发展模式要全面对标公募基金,传统模式是类信贷的,跟表内大同小异,投研支持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强。目前银行理财行业还处于冷兵器时代,一旦全面推向市场,必须升级换代。一方面有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投研跟不上受到各种内部约束,这个时候银行资管机构可能需要改变定位,有可能投研需要与外部合作,借助第三方力量弥补自身是一个方向。也有一些银行可能会做代销,发挥财务顾问的作用,只做TO C的服务。2)风控方面,银行理财以前很长时间资产端配非标、债权类资产等,风控体系参照表内,以信用风险作为管控对象,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控能力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3)营销方面,转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对销售人员专业化要求很高,同时也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培育。4)IT系统方面,需要借助IT系统进行客户甄别,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也需要配套。所以3年的过渡期实际上来说也不长,暂时不能盲目乐观。
 
  三、银行对理财发展“金融土壤”的理解
 
  理财大发展部分源于监管套利。银行传统理财业务模式本质上来说,业务运作从负债端到资产端都是参照表内的,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指标的约束,负债端不受存款准备金监管的约束,资产端不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某种程度上是在水下裸泳的银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现在从中央到监管部门对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视,资管新规出台是势在必行的。
 
  理财大发展部分源于“分步利率市场化”。为什么金融市场存在大规模的监管套利,很大程度跟分步进行的利率市场有关,存在利差。可以理解金融机构就是拿着国家赋予的牌照进行套利,在不同市场间套利赚钱。但不能把监管套利归于利率市场化本身,恰恰反映了我们利率市场的程度还不够。以美国为例,没有银行理财这种东西,但是他们有货币基金,但是占比也不高,因为美国的利率是全面市场化的,缺乏生存的土壤。
 
  未来金融资管新规面临的金融环境复杂。理财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银行理财等业务的存在否定利率市场化,上层也表明了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决心,但是确实需要一些前置条件,需要打破金融机构的预算软约束。我们试想,任何企业都可以破产,金融机构为什么不能破产?因为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我们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使经济变量,还要考虑社会稳定,政治变量,所以我们面临的局面较为复杂,因此很难看到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
 
  资管最终影响与金融监管和货币大环境相关。银行资管大发展的背景:金融监管套利和存款利率双轨制。金融监管的方向很明确:降杠杆去风险;同时监管有底线思维,把握节奏。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资管行业的影响也将显现。总体看,银行资管变化的方向是比较明确,但过程会比较复杂,不确定因素多。
 
  四、资管新规对市场的影响:方向明确、过程复杂
 
  对股市中长期是利好,短期有不确定性。银行对股权类的关注度明显提升,随着可配置资产减少和预期收益率的下降,理财部分资金进入股市是比较确定的。短期来看,刚开始发行净值型产品波动不能太大,银行对股市会很谨慎;同时,存量高杠杆资金会部分撤离股市。2、对流动性和债市,会是持续磨人的过程。如果新增不能接上存量的压缩,流动性会是持续收缩的过程;政策上会有些对冲,会使得整个过程漫长而磨人。
 
  银行理财“资金池”和“资产池”的变化。1、银行理财负债端(资金池)总量会是缓慢萎缩。存量肯定是压缩,关键是增量能不能弥补上;银行理财负债端:未来三类产品的竞争,存款(包括结构性产品)、公募产品、银行新增产品的竞争;整体上总量会受限。2、银行理财资产端:整体配置更多元化,非标规模压缩,期限会拉长。以前银行的资金配置非标在30%左右,9-10万亿,60%是债券货币基金,10%是其它东西(包括股权),如果非标被控之后会寻找大类多元资产,这部分前最终可能会进入股票市场。3、理财产品形态的变化。银行倾向于发长期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至少三个月以上。所以整个利率曲线会比较陡峭,客户的期限会拉长;银行理财收益率会持续往下走。
 
  银行理财,银行间的分化会加大。资管能力比较强的银行最终的占比会比较高,较弱中小银行最终会退出这个领域。大型银行和优秀银行,肯定会加强对多元资产配置的研究(尤其是股权类),成立子公司后有专业人士投研,而中小银行以后做代销,投资顾问的可能性较大。非标被控制之后,银行躺着赚钱的模式不复存在,银行需要重新寻找机会,银行资管未来“市场化”和“分化”程度会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