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COLUMN NAME

陶以平:从总量宽松到存量疏通 推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更新时间:2018-12-21 08:50:16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一些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在此宏观环境下,12月11-12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金融年会以“稳金融、稳经济”为主题,聚集了百余位监管人士、财经专家、金融机构高管、实体企业家等,共商发展大计。
 
  12月11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华泰保险董事长王梓木、中国人寿副总裁徐海峰、太平人寿总经理张可、大地财险总经理陈勇、招商信诺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围绕“守正出新——探寻保险新坐标”的主题发表演讲,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保险业的发展之路。
 
  黄洪要求,保险行业做到“守正出新”。“守正”就是要充分认识、把握和坚守保险行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不能偏离正轨和本源;“出新”就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环境要求和条件变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紧密跟随时代脉搏,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巡视员王宇、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杨再平、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北京金控董事长范文仲围绕“稳金融、稳经济”的主题发表演讲,从各层面为金融支持实体建言献策。
 
  王宇认为,金融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防范金融风险隐患,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者的逻辑关系是: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防范金融风险隐患为目标,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
 
  保险业“守正出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保险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17年,保险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资产规模从14.5亿元增加到16.75万亿元,保险机构从1家增加到228家,我国已跃升成为全球第二保险大国和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
 
  “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保险行业未来的理想追求应更加远大,行业的目标定位应更加宽广,我们要致力于从传统保险大国向现代保险强国迈进,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向引领者迈进,从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向开创者迈进。”黄洪称。
 
  他指出,未来要继续推进保险行业的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全方位创新。“保险业在金融领域率先对外开放,当时许多人都忧心忡忡,担心外资机构‘狼来了’,挤垮国内保险业。但事实证明,外资机构并没有表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反观中资机构,通过不断引进全球的精算、产品等技术,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大幅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曹德云称,保险资金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对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民生建设发挥着稳定器、推动器的积极作用。未来要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投资管理要更加专业;二是投资风格要更加稳健;三是投资模式要更加成熟;四是投资操作要更加规范;五是投资创新要更加有效;六是投资目标要更加可持续;七是履行受托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更加充分。
 
  王梓木认为,险企应成为最具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企业通过创新技术、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以往的企业家将盈利作为初心,将追求社会价值作为使命,认为企业家的成长是一个从初心到使命不断升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追求社会价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情怀,而是应当伴随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始终。
 
  王梓木称,保险不是投资挣大钱、挣快钱的行业,而是服务于人民大众,天然具有社会公益色彩,更适合“影响力投资”。目前海外有类投资被称为“影响力投资”,即以社会价值为目标,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同时也是基于企业长远价值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在中国市场也逐渐兴起,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都可以视作“影响力投资”。
 
  徐海峰认为,要守保险业之“正”,需谋大局、定准位、防风险;出保险业之“新”,则需优产品、提服务、重科技,如此保险业可行稳致远。
 
  他介绍,中国人寿在科技创新上的布局思路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全面优化客户服务体系,建立全面涵盖“综合金融+医食住行玩”的生态体系,创建全流程、全渠道、全价值的数字化客户旅程。二是打造数字化营销平台,优化营销体系,从“公司+雇员”的组织体系变成“平台+个人”,把营销员变成店主和老板,公司变成平台,通过平台全面为营销员赋能。三是注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2018年是中国保险行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张可认为,越是环境不确定时,越要有耐心,要有做百年老店的志向。首先,要坚守行业的初心,做长期主义者;其次,专注企业核心,打造别人难以替代的与众不同之处;最后,勇于自我革新,在创新融合中构建寿险新生态。
 
  张可认为,保险企业要从三方面建立核心优势:一是以客户驱动的理念设计产品,在客户心中圈地;二是激发队伍火一般的激情,催生巨大的战斗力;三是打造无边界的内部组织,构建响应炮火的能力。
 
  “保险+科技”虽已有数十种创新模式,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项目被淘汰出局。保险企业该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赋能行业变革与发展,通过数字化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陈勇将大地财险的案例进行了分享。
 
  他说,面对客户、监管、科技等大环境改变,大地财险启动了大地核心战略项目(简称“CICS项目”),确定了公司“科技驱动下的客户综合经营”的战略蓝图,正在开展“线上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工作。
 
  具体而言,一是拓展“线上化”增值服务,搭建互联网平台;二是成立“大地-百度云实验室”,深入“数字化”精准营销;三是首创第四代保险核心业务系统,实现“智能化”场景落地。
 
  “随着科技与保险的不断渗透融合,数字化正促使着保险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越来越多地满足用户日益提升的需求和期待。”陈勇称。
 
  赖军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保险业未来的机会,有几个经济指标值得关注:一是货币供应量较大,二是居民大量财富集中于房地产,三是适龄劳动人口持续下降。这些指标从中短期来讲,可能对保险行业是利好,因为大家可能会更关注中长期的保障问题。
 
  赖军认为,未来养老和医疗健康需求潜力巨大,同时也蕴含很多现实挑战。“人们常常会问,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但很少问未来十年什么不变,其实第二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战略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对保险业而言,不变的是客户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这是我们需要提供的。”
 
  稳金融、稳经济
 
  金融如何实体服务经济?王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从宏观方面看,金融体系会通过促进社会分工、媒介市场交换、提供价格信号、管理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服务。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市场通过向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安排,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需求,推动生产和消费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未来经济增速放缓或将成为新常态。对此,杨再平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些基本面就是我们的信心或底气所在。所以短期看,我们确实面临很大压力、很多风险;但长期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与底气。”
 
  对于未来发展攻略,杨再平从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主营国内大市场;二是主抓产业更新升级;三是加速原创科技研发;四是鼓励企业家创新;五是提升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六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七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八是在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同时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九是在国际间纵横捭阖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力量共同发展。
 
  陶以平着重关注了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他表示兴业银行将从五个维度落实中央和金融监管支持民营企业的要求,包括狠抓战略引领和组织推动、大力推进研究先行和技术应用、坚持做实“三沉”“三问”、努力做好“三升”“三降”、不断强化科学问责和正向激励。“要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经营规律、主动作为、对症下药,寻找治本管长之策。”
 
  为推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上新台阶,陶以平还提出三项建议:一是从总量宽松到存量疏通。对各种社会资金属性和功能界定,激活金融“一池春水”,为银行服务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充足、匹配、廉价的“弹药”。二是从传统信贷到多元金融,在加大传统信贷投放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满足民营企业的多元融资需求。三是从分散风险到消减风险。既要进一步激活用好社会大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也要进一步打击恶意逃废债、套现跑路等行为,增加失信违约成本,更要持续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郑万春以“水和树”来形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他说:“金融是水,实体经济是树。一方面,实体经济之树要想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离不开金融之水的浇灌,当然,更少不了政策法律的阳光。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之树蔚然成林,又可以发挥出涵养金融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郑万春表示,民生银行通过“四流合一”,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坚持战略“引流”,引领民企金融服务;二是坚持精准“分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三是坚持明渠“导流”,明确做好对暂时困难民企的支持帮扶;四是坚持注入“清流”,持续创新产品服务和管理。下一步民生银行将通过做好“加减乘除”,一如既往支持民企发展壮大。“民生银行将进一步聚焦民企,致力于成为民企的金融服务集成供应商、主办银行和首选银行,和民企一道,共同迎接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范文仲认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增长、扩张和收缩引起的周期性风险;另一方面长期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这个因素更加长期。技术创新已经改变了商业银行运营的根本要素,包括信用风险和交易成本,未来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业务领域、商业模式都将受到重大影响,监管机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范文仲称,未来监管机构将会具有巨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在每一家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都留有数据接口,监管变得非常透明,成为每个行业数据的“大脑”。“金融的创新是兴于技术,但是成于制度。所以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争取技术和制度的平衡发展,这样中国的金融创新之路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稳健。”